窦娘子墓志出土记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5日 中华侯氏网


窦娘子墓志出土记


  欧阳询晚年作品《窦娘子墓志》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之母窦氏墓志出土记!

  陕西省旬邑县博物馆珍藏的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之母窦氏墓志,是选用优质的乌黑石灰石精心雕刻成的,制作年代在贞观6--11(632--637)年之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珍贵文物。

  它翔实的记录了侯君集的母亲窦氏的生平事迹和去世及归祔祖莹的确切时间、地点,介绍了窦氏的祖父、父亲、窦氏本人以及第五个儿子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的功绩和品格,为研究唐代大将军侯君集的家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志的书法笔力刚劲险峻,法度严谨,笔墨丰腴,意态精密,形神俱妙,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界,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晚年的书法真迹,且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和收藏价值。

  提起窦氏墓志铭的出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经历。据笔者调查,它是1958年后季从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边打井时出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墓志并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放置在原文化馆的煤房内与煤同伍,默默地经受着取煤人的踩踏和煤灰的污染,也真够倒霉的了,要弄清其中的原委,还得从大跃进年代打井打窖,一九五八年,正是大跃进的年月,渭北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公社社员梦想让旱塬变成水浇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井打窖运动,这年冬季的某一天,陕西省旬邑县太峪公社文家大队名叫文满才、文治发、文谋儿等几个社员在该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边打井时,偶然从三丈深的地下挖出了几个小泥人,脸上还贴着金,大家感到很稀奇,不知是什么宝贝,纷纷前来观看,不少人下井去看,也有边看边挖的,挖坏了就扔到一边,继续挖,有一个叫文存活的社员,有幸挖出了一个完整的泥人,身上绘着红红的衣服,心里很高兴,就把泥人拿回家,放在自家的柜盖上,但可悲而可笑的事情随即出现了,自从他挖回这个泥人后,一连几个晚上,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见“吱吱吱”的响声从泥人所放的地方传出,文存活本身是个很讲迷信的人,以为泥人是鬼怪成了精,心里非常害怕,就偷偷的将他扔到村外的土壕里去了。事后才弄清那“吱吱吱”的声音是自家的热水瓶盖子塞得不合适而发出的,再去土壕找泥人时,泥人也不知去向,这位挖到泥人的文存活只是因为讲迷信虚惊了一场,并未受到多大劳累,还有两位社员,受了很大劳累,但仅空高兴了一阵子,这就是挖到墓志的那两个人,一个叫文治发,一个叫文金发,他俩看见别人挖出泥人,心想这下边肯定有宝贝。于是,晚上乘别人回家休息之机,偷偷的来到井边,一个在井下挖,一个在上边放哨,结果没挖出什么宝贝,却挖出了两块黑石头,他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辘轳把石头一块一块从三丈深的井下吊了上来,每人分得一块,拿回家准备做洗衣石,天亮后一看,发现石头上还刻着文字,这两位社员又看不懂上边刻的内容,就请有学问的文宪璋老先生辨认,才知是一合唐代墓志,篆书的在上边是志盖,楷书的在下边是志面,队长知道后,恐怕再有人下井乱挖,发生意外,就派人将这口井填了,连挖出的泥人碎块一并埋在井下,并派人将墓志送交县文化馆。当时,县上还没有成立专门博物馆,文物都交文化馆保管,仅安排一人兼管,加之兼管文物的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且时常下乡配合中心工作搞宣传,搞运动,又因人员调动频繁,交接手续不严,致使该墓志只存实物,缺少出土时间,地点等第一手资料,不被人们重视,躺在煤房遭受“倒霉”,以至文物建档建卡时,竟将出土时间误写为1970年,出土地点登记为“旬邑县城关镇安仁村”,出土原因“兴修农田水利”,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2003年3月份,笔者下乡征集流散文物,有幸在太村镇文家村偶然遇见当年参与打井的文满才老人,才弄清窦氏墓志的来龙去脉,算清了这一笔糊涂帐,在年近七旬的文满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去该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遗址实地察看,如今大冢子因七十年代平整土地,封土已不复存在,胡同之上是村民栽植的苹果园,只有在胡同的断壁上还能清楚的看见大冢子的夯土层,看来这个大冢子无疑是侯君集之母窦氏墓地,和大冢子在一条线上的小冢子可能是侯君集之墓。回到博物馆之后,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就把它整理出来,或许对以后的研究能有一些帮助。


分享按钮>> 窦娘子墓志价值续考
>> 燕散骑常侍侯龛之八世孙肥城节公侯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