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县立中学校长侯宾南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28日 中华侯氏网


 

    侯宾南,名恩鸿,平度吴庄村(今属蓼兰镇)人,济南齐鲁中学高中毕业,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肄业二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宾南回乡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任平度县立中学校长,是平度有名的教育家。1938年7月,曾任平度西关小学教务主任。1939年春,就任平度县第五区辛安中心小学教务主任。1940年2月,辛安中心小学增设中学补习班,侯宾南主管该班教学工作。

    1940年秋,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平度县立中学在辛安复课,侯宾南任校长。他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平度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县中复课后,辛安中心小学的两班初一学生,并于平度县中,与召集来的旧生,合编为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一个师范班,辛安中心小学改为平度县中附属小学。学校规模扩大,校舍不敷应用。1941年春,在辛安村东北圩墙内,新辟了占地10市亩的新校舍,修建了操场,新建平房50多间。此后陆续购置各项设备,足够十余班学生之用。

    1941年春,为了适应战时环境,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在顾家村、小綦家村、李傅庄,设立了三所分校,招收新生。

    1942年春,日伪军大“扫荡”,三个分校都陷入困境,侯校长将三个分校的师生接来本校,学生编入相应班级就读,教师继续任课。1942年秋,为避免学生过多的集中本校,又陆续在小张戈庄村、中庄、宋戈庄设立分校,招收中学、师范学生各一班。

    处在战争年代,侯校长非常关心师生的安全,为此煞费苦心,千方百计与辛安村民搞好关系。每逢春节,动员老师给村民写对联;请村民看戏;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村民视学校如一家,待师生似亲人,敌军突然袭来,学生老师就地疏散隐蔽。六年来,有时一月数警,全校师生无一人遇险。学校扩大,学生增多,学校帮助学生与村民联系,寄宿村民家中,化整为零,易于掩护,也便于随时转移。

    平度县中的物质条件有限,却拥有好的教师班子。侯校长认为没有好的教师,断难提高教学质量。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学校教职员工每月的工资由50元到160元不等,如此微薄的待遇,聘请教师不易,聘请好教师更难。侯校长多方联系,四处寻求,慕名函邀亲访,甚至三顾,直到对方应聘。

    学生用的课本,当时是一大难题,无处购买。侯校长通过私人渠道,从济南几家书店,购得战前出版的中学课本,包装成件,冒充货物,交邮局寄到平度县新河镇邮局,并事先与新河邮局约定,待邮件寄到,及时通知学校去取。学生用过的课本一律回收,转交给下一级学生使用。

    侯校长十分关心教学工作,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不管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到各班教室听课,检阅学生作业,促成重视教学的校风。

    侯校长以勤俭治校,精打细算,带领师生在校园周围的空闲地上种菜,利用伙房剩下的饭屑菜羹养猪,改善师生生活。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购置图书及一些必要的体育器材,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发动学生开展文学、话剧、歌咏、演讲、体育等各项活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从1940年秋平度县立中学在辛安复课,到1945年6月,共开设高中两个班,初中14个班,师范12个班,总计近千人毕业。以后学生遍布海峡两岸,在各个领域里都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1945年10月,侯宾南先生到了青岛,以平度县中本校及各分校、志成中学来青的教师学生为基础,恢复了平度中学。在那种社会动乱的岁月里,他仍然费尽心力,使流亡青岛的平度知识青年,得以继续上学。

    1949年5月,侯宾南先生去台湾,不久,即惨遭暗害。先生在台的同仁和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表达了无尽的哀思。

 

    (此文是编者根据《平度文史资料》第十辑陈安栋《忆平度县立中学校长侯宾南先生》一文整理而成)


分享按钮>> 明初吏部名臣代行尚书之职侯庸
>> 平度后戈庄原名是侯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