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侯氏千年世次释疑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月12日 侯荣华博客


    闽台侯氏自古至今都确认有三至六世的世次漏记,但漏于何世,没人考究,后来只用推理,从第一次编撰族谱的编撰人为第二世,以后就依次类推,前推后移,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漏洞,而且是越漏洞就越大,简直就是无法补漏。实际上,要了解南安侯氏的世次漏记到底漏在哪世,必须了解第一世的出身时间,如果这个时间已经找不到,就得了解当时的活动时间和历史,这是首要条件。接下来还得了解第二世的出生时间,如果这个时间也找不到,还得了解当时突出的事件和最鲜明的历史记载,这也是很必要的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了解第三世的出生时间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三个世代、历史和时间都是关键条件,也就是人+时间+历史=世次的衔接。如果在查找世代的时间出现了时间差,这就提供了一个漏世的警示灯,然后从这儿就可以找到漏世的世次了。

    先看第一世的祖先的历史与时间。闽台两岸的侯氏族谱同时记载“开基一世宋,祖考太常寺正卿号宗贵公,配妣杜氏诰封一品夫人,益端慈,谨按公系大宋进士,厉官太常寺正卿,,世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古传公有子九人,迨有宋季世因避难,与其子扶幼主来闽,主公廨于泉州之西古榕境(后为旧馆驿),后令五子复回原籍,公与四子同留住武荣,卜居泉州之南安十八都,以公姓侯,故名侯安乡,建置田宅,採择吉地,而开基焉,嗣后人事渐兴,四子分为四方,建立家庙,即今侯安乡,地名后头嗣堂,坐御史寨,门拱仙台山,坐乙向辛兼辰戍,俗号七星住地,后四方俱各自建小宗,于是族姓繁昌,徙居他邑异郡者所在多有唉!”这里记载着侯宗贵公官居时间为宋(南宋),扶幼主入闽时间虽没有时间的记载,这个的历史时间是1276年。这一段的第一世的时间已经明朗。还有一个处在朦朦胧胧的重要句子“古传公有子九人,迨有宋季世因避难,与其子扶幼主来闽……”这个句子特别要注重一个关键词“古传”,这是编撰者画龙点睛的词和句,我们都不能忽视,因为这是第一次修谱时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先看一看第二世和编修族谱的编撰者的时间和重大事件,然后再回来论这个关键词句。

    再看第二世的祖先历史和时间,第二世有四兄弟,长华资,次华岳,三华美,四华和。四兄弟中有一个很关键人物,这就是老四华和,他当时是广东省曹录即而进阶刑部省察大夫,而且他又是编修族谱的第一人,我们只有从这儿找到华和公的历史和时间,才能把第二世与第一世的时间有一个准确性的对接。《侯氏祖谱》记载“四房祖考号华和,公邑庠生拔例,从事广东行省曹录,升刑部省察大夫,诰授迪功部,成化壬寅年任。配妣陈氏,谥肃惠,封宜人。四房二世华和公十一月三十日生辰,八月十五日忌辰。诰封宜人肃惠陈氏成化祭卯年十二月三十日吉时忌辰。宗贵公第四子也,名仲资,号华和,以邑庠生拔例、广东省曹录即而进阶有明刑部省察大夫,诰授迪功郎,全期间不幸淹没。妣陈氏随任番台生贤良公于官署,至成化壬寅年亦仙逝焉。诰封宜人,晋封夫人,公运柩回葬本都古池内乡,地名仙草枰,俗号粪箕安,坐甲向庚兼卯酉。”这里虽然没表明第二世出生的时间,但是,有兄弟中的老四当官的时间为 “成化壬寅年任”,这个时间是公元的一四八二年。还有夫人陈肃惠的逝世时间记载为“成化癸卯年十二月二十日”这是公元的一四八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在这一历史记载中还有一个时间“明省察大夫”,这里点出的时间就是“明”,“明”就是明朝之意。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二世的真正的时间,然后再把这个时间与南宋的一二七九年衔接,这样一比对,你发现了没有,这个时间差是多少呢?相差200多年呐!

    后看第三世的历史与时间。《侯氏族谱》记载“明四房三世淳斋公,生景泰甲戍年,卒正德戍寅年六月十六日。公讳明字贤良,华和公次子也。当华和公出仕广东番台生贤良公于官署焉,稍长为归而懂理家务,颇立资财,共置田租三百余石,兄弟同居四十余人,至正德四年七月分著(分家),现在(一八八三年侯振成公编写《侯氏族谱》)有图书存焉。”“景泰甲戍年”为公元的一四五四年。“正德四年”为公元的一五零九年。“正德戍寅年”为公元一五一八年。

    华和公的儿子贤良明明白白的时间也是明朝,这里头不仅有贤良公的出生日期,还有家庭状况。特别指出的是,贤良公生于一四五四年生,这个时间明朝已走过了86年历史,距离宗贵公与其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时间已经178年。

    为什么这些时间这么明朗,竟把相隔200多年历史的“华”字辈编在第二世呢?原来侯氏祖宗侯宗贵是南宋的官员,而且又是扶幼主入闽的抗元将领,到了南宋兵败的时候,改了朝换了代,这时候侯宗贵公已不是辉煌时期,在《侯氏族谱》的记载中是这样写的“元至元末,天下大乱烽起,家乘卢舍尽付寒灰,支派流瀛,侯氏族谱尽失。”元朝侯氏沦为奴隶在民间广为流传,闽台两地及东南亚国家的侯宗贵子孙都不会忘记这个历史。据说当时侯家的祖厝在罗东侯坂,由于元兵劝降,侯宗贵一句话“避元不仕”,决不做元朝官,后来祖厝被焚烧,侯家人是铐着手脚被押到田间去干活,这就有了“家乘卢舍尽付寒灰”的记载。当时,劳动工具是被元兵锁在工具房,菜刀用铁链锁在一块大砧板,剪刀锁在织筐里。又传,元朝时代侯氏活着不准有名字,不准有文房四宝,人死了不准有坟墓,不准有神主牌位,也因此,侯氏历代不认元朝,故有《侯氏族谱》记载的“避元不仕,爰入我明”,在这一带侯家把元朝所有的悲哀历史抹得干干净净,历史也就没有“元朝”二字,从南宋一跨就到了明朝。

    有人说侯氏第一次修谱在元朝,华资公、华岳公、华美公、华和公是元朝人,华和公是元朝官。上面写“避元不仕,爰入我明”,下面写仕途光明,侯宗贵的儿子居然还当上了省察大夫,这样编撰历史能让人信服吗?写到这儿,咱们该回到第一世历史记载的关键词和句子了。关键词“古传”,关键句“古传公有子九人……”我们可以冷静思考一下,第一次修谱的华和公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写下九子的名字,为何要写“古传”呢?

    现在,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看祖先的历史了,闽台侯氏的世次之漏,到底漏在哪里,不要再用势力“争来争去”,而是要有论证,才能让人看了心服口服。现在你明白了没有,闽台千年侯氏的世次之疑在哪个年代?从南宋至明朝的成化壬寅年之间就相隔了2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一世为40年,六世的漏记就在这个时间表和时间差。至于古族谱也把“华”字辈写为第二世,甚至写为儿子,这是历史的原因,原因就在于侯家不认元朝,再一个就是由于元朝世代,这里的侯家人没有名字,后一个原因就是承前启后,从第一世的太常寺正卿接下来就是有了辉煌腾达的接班人,所以后人只得在严酷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有一条咱们得切记: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第二世纳入元朝的年代。


分享按钮>> 闽台侯氏始祖侯宗贵
>> 给闽南人的啥米碗糕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