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家修谱牒 国之瑰宝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月15日 中华侯氏网


家修谱牒    国之瑰宝

关于辽东与台北侯氏共修家谱的若干思考

邵长兴

    摘要:家谱(或称宗谱、族谱等)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国史学的三大内容,源远流长夕,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学术性和存史性。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一些地方修谱活动仍在继续,谱牒学研究也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伴随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作为古老的修谱传统,既要汲取其精华,又要扬其糟粕,实现向现代转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东鞍山侯氏十八年间四修家谱,台湾族人积极参与,并出任该家谱编委会副主任,从智力与财力方面作出很大贡献。该家谱首部手刻油印于一九八八年,五千字,而二○○四年出版的第四部则扩充到五十多万字夕彩印精装,文图并茂。

    《侯氏家谱》预示,谱牒转型初见端倪夕呈现六大特点:理念升华,更新修谱宗旨;高瞻远瞩,鲜明时代特征;以人为本,崇尚厚德载物;融合凝聚,家族民族大团结;展示文化底蕴,文物彩印入谱;为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共修一谱。谱牒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前景辉煌。

    关键词:家谱族谱更新宗旨 改革创新两岸共修

    国家,国家,国与家,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国富则民强,家兴则国盛。国有正史以记国事,正史不足,辅之以方志、家谱。方志记地方事,家谱记家事。家,是社会基本单元,有关家事的记载,其种种原始资料,足以供正史与方志征用。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有言:[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①

    谱之源,远矣。在甲骨文中即不乏家族世系的记载。开山之作当首推周代的《世本》,其后以[谱]为名的史籍,当首推战国时的《春秋公子血脉谱》。于是世代相传,绵绵不绝。而真正广泛开展修谱当属宋代夕及至明清更为盛行。民国期间修谱者也大有人在。全国解放之后,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谱牒一度被视为禁区。[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横遭摧残,直至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才获得[春来发几枝]的大好时光。

    就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在所接触的近百部家谱中,以新编辽东鞍山《侯氏家谱》②最具代表性。该谱首部于一九八八年编写,用钢板腊纸刻印十五本分发族人,感其不足,于一九九二年编写成第二部油印七十本,于一九九八年再编第三部印刷二百本,仍感不足。于是,族中德高望重的侯鹏霄出面主持,并联合居住在台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侯程宽、侯程春,还有八十八岁高龄曾参加抗日战争台儿?战役的原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侯程达等人,共议谱事。该谱编委会由十九人组成,平均年龄六十二岁,最高者八十六岁,年轻者四十岁。学历大体是,大学十二人,高初中七人,副主任中有二人是台湾的族人。这些人都是主动参加,无任何人安排,无任何报酬,全凭一颗慎终追远的赤子之心。经过三年多的筹划宣传、征集资料、审核编校,终于二○○四年七月印制出第四部家谱,从首部的五千字扩展到五十多万字。

    浏览该谱,不禁引发若干思考。

    新世纪,新时期,社会飞速发展,现实生活巨变,作为民族文化的谱牒,同样应与时代同步,向现代转型,汇入先进文化行列。在汲取传统菁华的大前提下,对谱牒的编纂宗旨,载录的内容,体例结构的安排等等,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增强新谱书的学术品位,以全新面貌跻身于先进民族文化之群体。

    理念升华,确立全新编纂宗旨。

    进入二十一世纪,谱牒的编写与研究,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广泛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点和立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彻底剔除封建糟粕、扬弃族权宗法,更新指导思想,使之登上一个新高度。

    谱书的编者或研究者的思维开阔开放至关重要,冲破延续二○○○多年的封建宗法观’点的樊篱夕认识到历史的局限性,不断注入当代理论活力,甚至引进“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编写地方志的原则②,实践效果甚佳,增强了新修谱书的时代感和科学性。

    《侯氏家谱》在前三部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认识有较大提高,从理清支脉世系源流编写一份供祭祀用的谱单,到近似一部家族繁衍史册,与国运相系,深刻反映家族成员的成长历程,整个家族命运的沧桑嬗变,形同_方社会的缩影,形同一部教科书,用以教育、影响、感染今人与后人,从而形成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诚如张海瀛先生所论述的:“中华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无数个家庭以一贯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汇集而成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④修谱者视野开阔,不囿于一姓一族的范图,扩而展之,思及整个民族与国家,此种做法,此种情操,应是当代修谱者所具有的初衷与品德。

    修谱宗旨的升华,是整体提高谱牒质量的第一要义,也是新谱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关键所在,岂可等闲视之。

    高瞻远瞩,鲜明的时代特征。

    承前方能启后,继往方可开来。长期历史积积淀的民族文化所形成的烙印,固然有诸多可贵之处,但各种事物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创造出新的形态,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谱书的编者,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自当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旧谱书所匮乏的科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⑤而传统谱书中,男尊女卑的观念重,是男子谱,女子不得入谱,顾然与当今《宪法》中关于男女平等的精神格格不入,此等老例怎能沿袭。《侯氏家谱》“谱例”第五条载明:“谱书考妣氏名并列,生子女分长次直书名讳,女已婚注适某氏某人,生子女及名讳。古时女人不入谱,是所处时代所致。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权益相同,女人应入谱。婿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者夕列入谱书世系卷和世卷。”又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本谱凡配偶有二姓以上者,其所生子女各所出,使子孙知其所来”。“凡出继者,在其父名下注明出继;凡过继者,在养父名下写明。凡随娘改嫁到外姓改为异姓者不入谱。凡随娘改嫁到侯家,其改姓侯者可入谱。”男女平等的原则,在今日谱书中如此具体化,可见编谱人的匠心。改革创新,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此仅一例而已。

    育人为本,崇尚厚德载物。

    一家一族为首要任务便是育人,希冀家族成员人人皆能“齿德并隆”,“光前裕后”。为了子子孙孙成人成材,祖祖辈辈堪称煞费苦心。“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说,普遍流传。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既要保持历史因革的连续性,更要尊重道德传统的自身规律,赋予有关育人理念以新的内涵。

    《侯氏家谱》的“荣誉卷”“留言卷”,特色鲜明,别具一格。通卷权力倡导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从事何种学习或工作都得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获得应有的荣誉。谱书为之设专卷,通过文字记述或影印其在国内国际得到的荣誉证书、奖章、奖状,以彰显个人之业绩,更鼓舞、激励族人。此种举措安能不受到广泛赞同。

    建功立业,不在年岁之高低。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大器晚成,代不乏人。青壮年是生命力最旺盛时期,未不可登峰造极,创造出辉煌业绩;而今之少年先锋聪慧机敏,同样能获得殊荣。编谱人面对各种年龄段、各层次人物,包括大中小学生的佳绩,也是情有独钟,他们的成果同等载录入谱。这种做法,产生了多种效应,原本以为谱书只与高龄人有关,如今将青壮年和少年的事迹列入,强有力的扩大了读者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见贤思齐焉!如此代代相传,相互鼓励,岂不令谱书常续常新,常读常新!

    从一生的阅历中,锤炼总结出做人的真缔,以精粹的文字表述,留给后嗣,功德无量。“留言卷”中有人留言:“做人要堂堂正正,关心人帮助人要实实在在;工作要刻苦钻研,干实事干好事要兢兢业业。”若无高尚的品格,何能有此境界!这种类似“家规”、“族训” 的留言,臼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试看今日国内国际一批批贪官纷纷落马,甚至断头,世 人在感叹之余,或将念及斯人倘在少时有良好的家族教育,稍长时再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奠定下清清白白做人的基础,则开始。工作后,交能为金钱所吞噬!因此,某些人主张将谱书中的“规”与“训”一概加以剔除,尚大有商榷之必要。家规族训之类的篇章,其内容如与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几个方面融为一体,制订出族人共同遵守的规范,且能由长辈率先垂范,晚辈自当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从而形成高尚的品德,以继先人之遗志,启后人之奋发,人人争当社会栋梁,则于家于乡于国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又何乐而不为之!

    融合凝聚,家族民族大团结。

    家谱以记述一家一族为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它还涉及到多家多族,显而易见,家族中每名男性成员的配偶,必娶自它姓它族,而家所生女子,又需嫁到它姓它族,并且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绝非一般交流,而是缔造了血缘纽带,至深至厚,牢不可破。俗语说得好:“姑舅亲,娘舅亲,一辈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还连着筋”。值得注意的是,此种骨肉亲情,反映在家谱记述中,绝不能再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桎梏,绝不能妄自尊大,自我优越,有伤平等和睦的神圣原则。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千丝万缕,不仅是家族、亲属之间关系密切,民族之间也往往来往频繁。特别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中华,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也十分普遍。东北地区满族人数较多,其中与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兄弟民族通婚的大有人在。一个家族或一个民族内部结成的血缘纽带,势必随之扩展并形成兄弟民族之间新的血缘纽带。家族内部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势必随之向兄弟民族扩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各民族之间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内部经过如此融合、凝聚、则为牢固的大团结奠下了基石,从古至今已为无数史实所证实。谱书记述的内容也因之更加充实,更加增辉添彩,彪炳日月!

    再者,由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人员之间接触频繁,通婚现象也在有增无减,“洋媳妇”娶过来,“洋女婿”接进门,以及由此而派生的诸多方面,也给修谱人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待在实践中妥善处理。至于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各类外出人员骤增,有的甚至定居国外,这也给修谱带来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示族人文化底蕴,文物彩印入谱。

    世系的赓续,是谱书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伴,族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文化底蕴如何?作为一部完整的家谱,同样有必要鲜活地反映出来。每家每户的文物,是历史的痕迹,无不留下当年形形色色的烙印,虽属雪泥鸿爪,也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时代之光。

    试看,老一辈人有一份小学校毕业证书,即感到无尚光荣,而新一代人获得的学士、硕士、博士证书已不为稀奇。首先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才是精神生活的水涨船高。俗话说:“德润身、富润屋”,一人一户的衣食住行,起居器皿用具,环境装饰档次,最能表明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别是品格与爱好。只有原物原件影印出来,活灵活现,才能保持并彰显原有的沧桑神韵与风采,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识同感,意义十分深远。

    《侯氏家谱》的“文物卷”、“荣誉卷”,多彩纷呈。约一个世纪前的镂花铜壶、瓷、帽筒、花瓶等,祖辈留传,有的属婚嫁妆奁,有的纯属居家摆设,珍藏至今,实在不易。一些书画作品古香古色。有些人家,收藏古今名著千百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人各自多姿多彩的习性与禀赋。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各种证件蔚为大观。各类学校的毕业文凭,硕士、博士学位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任命状、人民代表证、老干部离职休养证,老地照、老房契、老祖宗龛、老照片,还有获突出贡献奖,先进标兵、劳动模范等多种奖状,其中有省市县级的,也有国家级的,还有国际性的。

    运用现代摄影技术,彩色影印,惟炒惟肖,较之画像、临摹或摹锅,愈加显得厚重靓丽,实实在在地为新谱书增添了几许光彩!

    为统一大业,海峡两岸侯氏人共修一谱。

    世事沧桑;一个大家族分别散居在各个省市县区,各自安居乐业,本是极其正常的事。但是,由于台独分子大搞分裂活动,设直重重障碍,使得两岸同胞的直接联系受到很人影响,骨肉分离之痛时时噬咬彼此的心,企盼台湾早日回归,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辽东鞍山《侯氏家谱》编委会的成员们,万分思念在台族人的繁衍生息情状,将收集与载录这方面的资料列为重点。通过频频函电往来和探亲,两岸族人真诚关怀,齐心戮力修谱。居住在台北的两位侯氏老人,欣然出任家谱编委会副主任,他们十分乐于参与主持家谱的编修活动。开展工作以来,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并亲自动笔写出许多显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还写了自传,叙述赴台经过和毕生的历程以及在晚年如何回报桑梓的种种设想,包括教育子女回大陆投资参加家乡建设等。他们翻箱倒柜,找出一批证件等文物供编谱参酌使用,还捐献一笔资金供谱书出版印刷使用,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确属竭尽才智,呕心沥血,不遣余力。

    侯氏身在大陆的族人,对远在台湾的族人,同样关怀备至。在第一部《侯氏家谱》的“前言”中,即着重指出:“为促进海峡两岸侯氏家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我们编写家谱的目的之一。”在第四部《侯氏家谱》的“谱例”中,义单列一条:“考虑到居住台湾和旅居海外侯氏族人阅读方便,本家谱仍采用十六开繁体汉字竖排形式。”血浓于水,体贴入微,彼此间亲亲手足之情,表现得至深至厚,读者怎能不为之动容!

    散居在海峡两岸的侯氏族人,认祖归宗,合力修谱,成果卓著,谱牒界一时传为美谈。

    结语:

    谱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录家族血缘纽带全貌,瓜瓞绵绵,世代相传,血缘不息,修谱何止!在载录家庭自身状况的同时,势必涉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容极其丰富的微观资料,往往以其独特的原始形态和蕴藏的典型意义,而补充或铨释正史与方志之不足,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深入了解与认知地情、国情,创造了其它典籍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谱牒不仅是史学瑰宝,也堪称国之瑰宝。”

    应予着重指出的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今日编谱人学识素养提高,编纂宗旨更新,体例改革创新,封建性糟粕予以扬弃,一些弊端得到克服,新谱面貌焕然一新,其特有功能日益得到发挥,大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

    就当代海外炎黄子孙大兴寻根祭祖热而言,根之本何在?祖之源何在?最重要或者说惟一的依据便是谱牒。龙的传人夕散居全球各地,一部族谱维系千万家,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现象。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曾经指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家谱的亲和力昭然若揭,毋庸赘述,一切皆与族人自愿,丝毫不必勉强,更不必硬性规定。

    辽东鞍山与台北侯氏族人,同祖同宗,共修一部家谱,心灵相通,资源共享,新谱出版,两岸同时额手称庆,何其快哉夕似可称为当代修谱范例夕当然该谱也并非尽善尽美,随着认识的提高,还大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编谱人也有此自知之明。

    饮水思源,乃人之本性。谱牒事业日益受到重视,也是顺理成章。前文叙及的一局两部,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通知的发布,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部等一批专门机构的建立,《中国家谱目录》、《谱牒学研究》等一大批专著的出版,一批又一批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谱牒展览的举办,对海外有关部门收藏的家谱逐步复制或交换的运作,尤其是谱牒爱好者、研究者、收藏者、编修者的大量涌现,为当代谱牒事业注入勃勃生机,这一切都在表明它的前景辉煌,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也将为之大放光彩!
I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②辽东鞍山《侯氏家谱》二○○四年版
    ③胡乔木:《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载《胡乔木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④张海瀛:《明代谱学概说》载《谱牒学研究》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四年三月十四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邵长兴: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顾问,原鞍山市史志办编审室主任、离休干部。)

    摘自《谱牒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3期)


分享按钮>>【黄氏名人】太平天国将领
>>关于鲍山祭祖的预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