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侯琎钟

    中华侯氏网 2011年5月14日 和顺翡翠网


    侯琎,字廷玉,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少慷慨有节,登宣德二年(1427)进士,授行人。正德初年,迁兵部主事,后以功进郎中。正统六年((1441),从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有功,拜礼部右侍郎,参赞云南军务,奉诏与杨宁(刑部右侍郎)更代。正统八年(1443),王骥再征麓川,侯琎以功迁礼部左侍郎。正统九年代还。不久,调任兵部侍郎。正统十一年 (1446),复代杨宁镇守云南。正统十三年,随王骥第三次征麓川,率兵进抵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破敌于鬼哭山,获得重大胜利,受到明英宗玺书褒奖。景泰初年,奉命总督贵州军务,因功升为兵部尚书,未及上任,卒于普定(贵州省西部)。

    侯琎是腾冲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能文能武,德才超群,在三征麓川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保卫边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与此同时,在腾冲地方,他率领将士筑城安雅,建坝屯田,为一方百姓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据清《腾越厅志》记载,正统十年 (1445),经朝廷批准,腾冲守御千户所升格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并在土城故址改筑司城。侍郎杨宁、侯琎相继监督,率南征将士一万五千人,以都指挥李升为首修筑石城。始于正统十年春,历时三年,即告成功。城形方正,周七里三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秋以青石。雉堞连云,鸿沟浸月;四门有楼,高峻坚固。东曰“沾化”,西曰“永安”,南曰“靖边”,北曰“溥润”。史称“极边第一城”,徐霞客赞为“迤西所无”。

    为了纪念修筑腾冲司城这件大事,明景泰元年(1450),昭勇将军、腾冲军民指挥使李升监造了一口铜质禁钟,即腾冲司城钟,史志称为“侯琎钟”。钟高1.65米,口径1.4米,重1820公斤,略呈喇叭口形。近顶部饰仰莲纹一周,其下饰卷草纹1周。钟身中部有凸起的箍状纹饰1道,上下有凸起的线条构成矩形、梯形等简洁的图案。钟的表面铸有一篇短序和铭文。全文如下:

    腾冲在古荒服之外,圣朝混一,始立守御千户所。正统间,天戈殄灭麓寇,乃建军民指挥使司。钦命参赞军务、少司马侯公琎筑立城垣,控制一方,诸夷慑服。及督工鼓铸禁钟,以警昕夕。为立铭曰:海宇平,边境宁;咨尔臣镛,以时而鸣。出作入息,民安其生。以警以禁,内外肃清。祝我皇禧,亿万斯龄。

    此外,还有监造、铸匠落款及铸造时间。

    据史志记载,钟铭出自侯琎手笔,文辞古雅,言简意赅,为后人广为传诵。人们对侯琎的人品、才华和业绩怀念不已,因此把这口钟亲切地称作“侯琎钟”。

    侯琎钟铸成后,“立亭文庙前小埠上以悬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移到文星阁 (楼)中悬挂,因钟身过重,恐有倾覆,又移置阁旁。后在文庙秀峰山顶建钟鼓楼,悬钟于楼,并配一鼓。清末腾冲进士寸开泰为作《募修侯琎钟楼小引》,以记其盛。文章最后说:“稗数百年之灵物永得其所,不为风雨所蚀,将与河山并寿。暮有鼓,晨有钟,发人猛省,未始非起衰警惰,激励人心之一助也。”令人悲愤的是,1942年腾冲沦陷后,钟楼毁于战火,古钟落入日寇之手,被挪作战争掩体,日军在钟壁上凿了一个拳头大的射击孔,不知残害了多少生灵;钟的表面也留下了许多斑斑点点的弹痕。回顾历史,令人发指!

    新中国成立后,侯琎钟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由腾冲县文化馆、腾冲县文馆所收藏保护。现移置于腾冲县博物馆内,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至今,侯琎钟基本保持了原来面貌,使我们可以直接接触古代的信息,很多地方能够对文献起到印证和订正的作用,对研究明代以来腾冲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其形制匀称、花纹谐调、文字工整,给人以美的感受,对研究明代的图案、书法以及铸造工艺等,都有很大价植。


分享按钮>>东晋南朝吴兴沈氏之尚武及其地位的变迁(二)
>>泽州人明兵部尚书侯琎与腾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