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中原》之—书画俱佳的侯德昌

    中华侯氏网 2011年8月26日 书画之声网


    侯德昌,河南辉县市孟庄镇南田庄人。1934年1月30日生。著名书画家。

    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后留校执教,现任该院绘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书画 。

    1974年与白雪石合作山水画《长城脚下幸福渠》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7年为毛主席纪念堂书写“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获文化部奖。

    1982年作品《崂山图》参加法国沙龙美展。

    1983年开始探索刻字艺术,1984年所作书法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并先后三次在北京、河南举办刻字书法展。出版有《侯德昌刻字书法选》。

    1986、1988年先后应邀赴美国、新加坡访问讲学、举办个人书画展。

    侯德昌生长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书画。1950年考上辉县一中。1953年入汲县(今卫辉市)师范学习,1956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196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陶瓷美术设计专业,70年代后期任教国画山水课,同时,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去进行写生收集素材,潜心创作研究山水画。

    侯德昌自幼临池习帖。年复一年练而不缀,先从颜体入手,后又攻汉隶,又学清代名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党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在从全国书法界征集的万份稿件中,侯德昌书写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十七个大字被选中,制成金字镶嵌于瞻仰大厅。受到中央领导、专家和群众的好评,获文化部嘉奖。

    侯德昌的山水画功力深厚,生活气息很浓,布局严紧,气势如虹,磊落豪壮。

    1982年,他创作的国画《崂山图》参加了法国沙龙美展;八十年代初,他以黄山为主题,创作了《黄山松谷》、《黄山秋色》等系列山水画,被美术界誉为“侯黄山”;1992年,为我国申办奥运会,他主笔创作了百米长卷《中华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1994年国庆前夕,他为人民大会堂东厅主笔绘制巨幅大型山水画《幽燕金秋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称赞。江泽民同志说:“画的气势很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1995和1997年,他为中南海创作《山永寿松长青》和几幅独具特色的山水画;1999年,他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创作巨幅山水画《长城雄关图》等。2001年1月13日,他又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

    侯德昌对刻字艺术的研究造诣也很深,1989年《侯德昌刻字书法选》书出版发行。1992年《篆书艺术》出版后,得到了张仃、黄苗子、许麟庐等老一代书画家的高度评价。1998年他历时八年,用尽心力又完成了《篆书艺术粹编》稿。

    侯德昌的书画艺术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曾应邀赴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进行访问、讲学、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

    侯德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朱镕基总理亲自为他颁发聘书。

    侯德昌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太行山、百泉湖尤其使他迷醉,因此创作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把家乡的湖光山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年春天他刚完成《幽燕金秋图》,就回到家乡辉县,决定用画笔把家乡的景色全部绘制出来,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他对家乡十分熟悉,积累了不少素材,但为了画出精品,他和学生耿安辉、窦宪敏一起跋山涉水实地写生。整整两个月时间,终于画出了辉县《十景图》,即:豫北明珠百泉湖、高峡平湖石门天池、华北之最潭头瀑布、绝壁长廊郭亮洞、太行东麓八里沟、云路绝尘龙水梯、奇峰飞瀑南坪山、十八盘之巅大佛殿、太行古刹白云寺、历史遗韵文昌阁。这10幅各长3米、高1.5米的画作,犹如一首雄浑、磅礴、淋漓而富有韵致的无声诗篇,通过作者匠心独具的处理,使静穆涧深、磅礴雄奇的太行山跃然纸上,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有些书画从业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社交,能甘于寂寞、严肃治艺的人不多。但侯老却像个老农一样,勤勤恳恳耕耘,有些人说他傻,他却始终守着“先有人品,后有品画,人无品格,下笔无法”的信条。黄苗子在《侯德昌刻字书法选集》前言中写道:“和德昌同志交往,使我感到他是个木讷诚朴,依然具有中原农村气息的老实人。他日夜工作不息,却不多说话。这令我想起潘天寿先生生前的名言:‘做人不可不老实,艺术却不能老实。’”在书法上,他的奇谲变幻和他的为人,正应了这句话。

    作为工艺美术家、国画家、书法家的侯德昌先生取得的累累硕果令人注目,但他不矜才傲物,不故做高深,行云卷舒,耕耘不止。他准备在3年内完成《侯德昌隶书集》、《侯德昌草篆集》、《侯德昌书画集》3部书。真可谓“艺无止境闯画坛,书画同辉又同源,德才齐昌使人赞,累累硕果天地宽。”

    著名书法家侯德昌书画展开展(发布日期:[2006年11月18日] )

    凡是去过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人,都不会忽视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后大理石墙面上镶嵌的17个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印记。这17个隶书大字没有落款识,许多人以为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家之手,事实上,书写者侯德昌当时四十出头,不过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位普通教师。

  侯德昌及其弟子书画展前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借此机会,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侯德昌向记者回忆起了三十年前那段古,披露了为毛主席纪念堂书写那17个隶书大字的出炉始末。

  毛主席去世后,党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并向全国书法界广征字稿。侯德昌说,字稿的内容和字体是规定好的,“一开始做了一个模型,用的是黑体字,郭沫若说黑体字是从日本传来的,这17个字一定要有中国传统特色,用正楷字又很死板,所以就选择隶书,并召集全国写隶书的人来应征”。

  侯德昌用了大半个月写好这17个隶书大字。应征字稿有上万幅,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侯的作品被一致认为“浑厚稳健、气势磅礴、开阔奔放”,经中央领导审定,最终入选纪念堂。

  侯德昌的字永久镶嵌在毛主席纪念堂内,但他本人没有得到一分钱奖金或补贴,他的奖状也是别人代领的。侯说:“(那个年代)讲效忠于毛主席,(作品能入选)已经很光荣了。”

  在此之后,侯德昌继续对书画艺术的追求。1990年以来,侯的作品频繁出现在重要政治场所: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巨幅大型山水画《幽燕金秋图》、中南海巨幅国画《山永寿松常青》、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巨幅国画《长城雄关》等佳作,都出自他手。侯德昌强调,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公平竞争入选的。

    侯德昌先生是一位书画家。而说到画,自然要提起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那幅气势磅礴的巨幅山水画《幽燕金秋图》。其主笔创作者就是侯德昌先生,他在吸收张仃先生创意的基础上,亲赴八达岭采风,深得长城之“神韵”与“精髓”。该画长16米、高3米,从实地写生到完稿历时4个月,集中描绘了从老龙头到居庸关这段长城的恢宏气势和雄浑风姿,是目前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

    中国画首先是看气势,所谓“气势”盛,则精神旺,气魄大。山势、烟云、树石、流水等的位置经营,并结合远近、虚实、开合、藏露、繁简等表现手法,可使画无处不成妙境,无处不得气韵。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首先讲究取势与写气。它反映一个画家自然的眼界和水准。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讲画面气势的获得非一日一时所能成就,需要穿千山,走万水,身体力行。去感受自然之雄美、壮阔、博大、浓烈,方能现山水之气势。气势是山水画表达之关键,一幅作品,色彩再浓烈、笔墨再精到,若不得气势之取法,就好比“呆若木鸡”,虽绚烂却不厚重,虽开阔却不大气,只得表面之形象,非有画面内在之精神气概。绘画是有生命的,其一就是其气势所至的感召力,能打动人亦能让观者见其更深刻之精神。侯先生的巨幅中国画《幽燕金秋图》,首先便以气势先声夺人,这幅鸿篇巨制无论取势、布势、写势,都极为成功,既得山水自然之气概,又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内在气概。一位领导人评价“画的气势很大,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再论意境,叶朗先生说,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山水创作,气势之后,意境为先,正所谓“法备气至为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巨幅《幽燕金秋图》勾画出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的景色,群山环抱、峰峦叠嶂,蜿蜒曲折的长城盘卧其上,青松、夺目的红叶、瀑布与云雾。整个画面虽取自自然之象,却又表达和营造了象外之境,它展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深依恋和向往。这种源于生活的热爱在画家纯熟的笔法中得以展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名山大川的寻访和不断的笔耕是画家能够创作如此磅礴气概与悠远意境兼得佳作的重要原因,而更重要的在于画家通过此画所展现的求实进取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以及一个艺术家对中华山水那种朴素的、纯粹的爱。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构图上喜欢“远”,高远、深远、平远。侯先生的这副作品也集中地反映了画家对于画面之远的理解。山水本来是轮廓俱实的具象景物,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向无限。从有限的时间性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之景”。“远”,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望“远”才能思古今、思人生、思未来。

    三论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之根本,用笔包括提、按、顿、挫等很多方面。比如写字,起笔、运笔、到停笔都有一定的道理。一个线条中贯穿了所有的气韵、力度。节奏感、韵律、气势全在笔墨的提、按、顿、挫,浓、淡、枯、湿、干等变化中,中国画创作即使是一条黑线,也有诸多讲究。古人云: 用笔之法得,斯用墨之法亦相继而得。必谓笔墨为二事,不知笔墨者也。今试使一能书者与不能书者同于一方砚上用墨,及其书就彩色通不相伴,此人人所易见而易知者,何必更疑于墨法乎?昔人八生之说,有生水生墨。其意盖谓用新汲之清水现研之顶烟,毋使胶滞取助气韵耳。非谓未能用笔反有能用墨者。然作书止用黑墨,作画则又不然。……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五者备,则纸上光怪陆离,斑斓夺目,较之著色画尤奇恣。得此五墨之法,画之能事尽矣。但用笔不妙,五墨具在,俱无气焰。侯先生是书画俱佳的大家,笔墨功力自然精到,如《幽燕金秋图》一画,可谓“笔动能静,气放而收;笔静能动,气收而放。此笔与气运,起伏自然,纤毫不苟。能会此意,即为法家;不知此理,便是匠习。”由此看来,候先生自是大法家。

    四论章法,中国画论早就有提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并“以得势为主”。此作构图布局颇讲章法,注重画面远景、中景、近景的协调统一。尺幅之中,传达出无限天地。无论是云烟雾霭中的群山,还是岩石上傲然挺立的青松,盘卧的长城,都传达出华夏民族巍然不屈的民族气节。将自然的优美和壮美结合得如此完美,可谓匠心独运,兼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同时对景物取舍有度,亦体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控制画面的能力。在色调上,非常讲究墨色的浓淡轻重,大片渲染的远山与细心勾勒的近景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远山与近松之中流淌的云彩和瀑布,别有一番灵动和生气。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刚柔相济。情思所寄,令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南朝谢赫论画,章法亦为经营位置一说,于绘画具有重要的影响。经营位置不仅反映画家把握画面的能力,更传达画家的品格、修养。画大画虽较易得画面开阔之气,但非有过人之能耐,很难控制住画面。左右、上下、前后,都必须进入整体的画面之中。此画在这方面无一不佳,景物位置、笔墨位置、气势位置,皆有画家独特之考虑。自觉地在立意渲染,在行笔、用墨、构图、着色等方面营造出新的意境。

    侯先生擅画大画,自是他师法自然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得。《幽燕金秋图》当为经典之作。作者在画中融山水的磅礴和时代的气概于一体,将生命的色彩和大自然的色彩相交融,鲜丽而永恒,实为天地大美的象征,也是画家赤子之心和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眷恋的写照,是饱含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自身的真情的时代巨制。


分享按钮>>【文化古迹】福建莆田市梧塘黄氏纸扎
>>著名女作家侯刚写《家国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