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有侯公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1月12日 大风歌文摘


    从汉二年五月到汉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整整对峙了28个月,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对于刘邦来说绝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项羽手里掌握了刘邦的父亲、妻子等好几个人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该怎么办?掌握着重要人质的项羽又会做什么?

    打仗就好像打牌,有什么牌你才能知道怎么打,打仗也一样,有什么优势就采取什么打法。刘邦跟项羽在荥阳、成皋、广武这一带对峙28个月,打到最后,双方都精疲力竭了。项羽这时手里剩下两张牌:第一,十万军队;第二,关着刘邦的几个重要的人质,刘邦的父亲、妻子、儿子、哥哥,还有他的侄子。

    那刘邦有多少人?刘邦此时手里有20万。项羽手里10万,这样项羽这一张牌基本上不管用了。如果再算上韩信,还有30万,再加上刘邦的其他的部队合起来,刘邦集团的总兵力有60万人,这是刘邦最想得到的。但人质未到手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就刘邦来说,他形成了两大优势:第一,兵盛粮足;第二,韩信、黥布已经成了气候。其实就荥阳、成皋、广武这个主战场上来说,刘邦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一个老打败仗的人越打兵越多呢?两个原因,一是韩信,一是萧何,这两个人帮大忙了,韩信灭了魏国、代国,《史记》《淮阴侯列传》写得很清楚,刘邦把韩信灭魏、灭代以后的军队给调过来,为自己所用了。前面还讲过,刘邦打了败仗败得很惨,只带了一个人,就是夏侯婴,两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灭赵以后的大营中间,趁着韩信、张耳没有起床,把兵权给夺了,然后把破赵的军队又带回来了,灭魏、灭代、灭赵,韩信的军队都被刘邦调走了。这就是什么呢?刘邦是个总公司,韩信是个分公司,你分公司再有钱,搁不住总公司不断的抽血,我从你那儿调,不断地调,这让刘邦的军队不断地得到补充。而且韩信还特别奇怪,搞了一批不会打仗的老百姓,进来叫韩信三训练、两训练,几天的时间就成非常有战斗力的士兵了,所以从韩信那儿调过来都是精兵。第二个萧何,从关中不断地给他补充兵源,萧何补充的军队就差了,老的老,小的小,只要15岁以上60岁以下,都给你征过去。所以有了这两个人给他补充,他是越打兵越多。

    项羽就不行了,第一他的后方不巩固,不像刘邦一样有巩固的大后方,他的后方在哪儿呢?在彭城,那个地方遭到了两股力量的袭击,一个是彭越不断地切断他的补给线,导致他不得不回防去打彭越,一回去就把荥阳、成皋给丢了。第二个,韩信占了齐国以后,直接威胁到他的后方,也削弱了他后方的力量,这是一个原因,没有巩固的后方。再一个,他手下没有像韩信那样不断地给他提供兵源的那子公司,所以项羽是越打越少。再加上那个龙且不争气,带了20万军队到齐国去,骄傲轻敌,龙且战死,20万楚军垮掉了,所以说项羽的军队是越打越少。

    到了汉四年8月份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刘邦在汉四年的7月又封了黥布做淮南王,黥布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人,被刘邦策反弄走了,又封他做淮南王,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所以项羽打到最后的,主战场他的地位没有变化,全国战场他已经处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他手里剩下来的唯一能够遏止刘邦的,就是他手里边还抓了几个人质,这是他唯一的一个王牌。

    但这个时候刘邦把他这个王牌给盯上了,刘邦要想最后解决项羽,第一步必须把人质解救出来,人质不解救出来你敢打吗?到最后项羽自刎之前一定不会把太公跟吕雉这些人放掉,所以这个仗打到最后,刘邦最集中要解决的就是人质。解救人质不能打,只能谈,双方议和才能够解救人质。怎么议和呢?刘邦派人去,刘邦手下最合适的人选是郦食其,但这个人已经在齐国,在韩信攻齐的时候被齐王杀了,所以他派了另外一个顶级说客,这个人叫陆贾,陆贾是个学者,他写了一本书流传到今天叫《新语》,他是个学者,但也是个外交家。陆贾派过去,项羽不听、不放。刘邦是不达目的不放弃,刘邦在这一点上确有他的长处,很有韧性。郦食其死了派陆贾,陆贾去了不行,又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侯公”,公是尊称,就是此人姓侯,名字叫什么不知道。这个人很会说,他到那儿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他的说辞一定非常漂亮,他把项羽给说动了,项羽把人质给放了,但陆贾去了没放,侯公去了放了。这个说辞没有传下来,不但我们今天感到可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感到非常可惜,苏轼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代侯公说项羽辞》,文词很漂亮,现在大家可以查到,我们今天没时间讲它,反正是把人质给放回来了。而且双方达成了协议以鸿沟为界,鸿沟是个运河,从荥阳西北的地方引黄河水,经过中牟北,开封北,再向南,到淮阳入颍水。这条运河叫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鸿沟就是楚河汉界,这才有了中国象棋楚河汉界。

    人质回来以后,这侯公算是立了大功了,侯公把这个事做完以后,还出了一件事,史书记载侯公回来以后刘邦封了他。这么大的功劳,几条人命啊,刘邦的爹、老婆、哥哥、侄子、儿子,至少五条人命啊,五个人质放回来了,封了侯公平国君。什么叫平国君呢?“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所以号平国君”,什么意思呢?天底下最会说的人。什么叫“所居倾国”呢?他住在哪个国家,他就凭他那个嘴,能把这个国家给颠覆了。《史记》非常有意思,记载了五个字:“匿,弗肯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躲起来了,不再见了。这五个字历史上有了两种理解:第一,侯公躲起来不见刘邦;第二,刘邦躲起来不见侯公,不好解释。

    总而言之,两家鸿沟议和了,议和以后项羽首先就撤兵,“乃引兵解而东归”,项羽信以为真,带兵回去了。那么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侯公为什么能够说成啊?项羽为什么要放回人质啊?我觉得这里边侯公再会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有诚意,愿意讲和,所以才能够谈得下来,和谈双方有一方不同意谈,你再牛的说客我死活不同意就谈不成。刘邦想要人质,他当然提什么条件我都愿意,无非是签了协议以后嘴说不算数,撕毁协议咱们再打,所以刘邦无所谓。

    项羽就不同了,一旦把人质放回,你说我再收回来,那你可收不回来了,这只能说明项羽是有诚意的,愿意讲和放回人质,无心再战,但刚刚议和,史书记载刘邦也想回去,“汉欲西归”,就是汉王也想西归,紧跟着两个人不同意,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陈平,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汉已经得了天下的一大半;第二,诸侯们都听我们的;第三,楚军兵疲食尽,最后的结论,这是灭楚的最好机会,如果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刘邦一听马上同意,人质收回来,和平协议撕毁,派兵追杀项羽。上一讲说了十罪项王,第一条负约,现在是谁负约了?刘邦负约,刘邦在项羽极有诚意,放回人质可以为证,说明项羽有诚意。放回人质的情况下,撕毁协议追杀项羽。这里边要问,张良、陈平的这个建议刘邦没想到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为什么呢?三点:第一,刘邦志向高远,你看范增怎么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说明此人志向远大。他到了秦朝的宫殿看见秦始皇的床,他就想躺在那儿不走了,但是最后别人一劝他,出来了,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为了什么?得到天下。他不杀子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拒收礼物,约法三章,是为了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是为了什么?得到天下。屈封汉中的时候,他忍气吞声接受了这个分封,但是他给萧何说了一句话,“吾亦欲东尔,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我怎么能够长期待在这儿呢?我也想东归。彭城打败,在自己的生命和儿女的生命之间,他做痛苦的抉择的时候,他不仅是为了保自己的命,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自己的命而得到天下。武涉游说韩信的时候对刘邦有一个评价,说“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这其中有四个字很重要,叫尽吞天下,自己一定要独霸天下,所以刘邦有这么一个远大的志向,他能够轻易地退兵吗?他想不到去追杀项羽吗?我认为不大可能。第二,刘邦付出极大,为了得到天下他要讨好项伯,我敢肯定,刘邦心里边是十二分地看不起项伯,但他要讨好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他要奉承项羽,在项羽面前要装孙子,在项伯面前要装朋友,为的就是得到天下。为了得到天下,他可以当孝子“袒而大哭”,为义帝发丧,要全军为义帝发丧,他对义帝有感情吗?但是他要为义帝发丧。彭城战败以后,他不惜把函谷关以东全部捐出去,结成反项羽的同盟。在太公他的父亲即将被项羽杀的时候,他又用流氓语言对付项羽的流氓行为,这么大的付出,他怎么能够放虎归山?我觉得不大可能。第三,经营有方,在垓下决战之前,他封了黥布为淮南王,在这之前他还封了韩信跟彭越。他按人口收税,他联络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他还安抚阵亡的将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说“汉欲西归”这四个字不可信,这绝不是张良和陈平想追杀,真正想追杀的是刘邦。但是那么刘邦为什么不提出来呢?要等着张良跟陈平说呢?刘邦没法说出口,刚刚十罪项王,列项羽十大罪状第一条就是负约。你看,这跟人家签的协议,人家给你的爹,给你的老婆、儿子、哥哥、什么侄子都放回来了,然后马上负约,这不也太难堪了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怎么办呢?只有张良、陈平说,有些话自己不好讲,等自己的手下人说了然后半推半就,实际上半推半就就是愿意,所谓的半推半就其实就是愿意,所以负约追杀项羽。

    垓下合围是汉五年10月追杀项羽开始,这个追杀,刘邦是带了20万军队追杀项羽的10万军队,从荥阳一直追到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的淮阳,他带了20万追项羽的10万,把项羽追急了,项羽用他的10万人打了一个回马枪,把刘邦的20万军队打得大败而归,固守在淮阳城里边不敢出来。已经约定好要来参战的韩信不来,彭越不来,他问张良怎么办,说好了叫他俩来参战,他俩都答应了为什么不来?《史记》的原话叫“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怎么办?人家说好来,人家不来。张良心里头透亮,说人家不来是应该的,为什么呢?眼看着项羽要灭亡,他俩一块儿地都没有得到,他两个都想做真正的诸侯王。韩信倒是不错,封了一个齐王,但是那个齐王是你不得已而封的,你心里明白,人家心里也非常明白,不是你真心要封的,所以齐王韩信不愿意。彭越呢?彭越也想做王,彭越功劳很大,你过去有一个魏王在那儿,你封彭越做相国,现在魏王死了你不封他,他不想来。这个话张良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在当时那个社会中间,那些诸侯们最想得到的资源,它是个农业社会,最想得到的资源是什么?土地,因为那时候得到了土地,连这个土地上的人民、百姓都是你的,所以最想得到的就是土地。所以张良建议,你要能够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就来,你要不能和他们共分天下,这个天下事不好讲,你别看项羽就剩了10万人,你20万你灭不了他10万。所以我给你个建议,把陈郡以东一直到海边的地全给韩信,然后把睢阳,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再向北一直到谷城,就是今天山东的平阴,这一块全给彭越,你把这两块地捐给这两个人,然后封他们为王,他俩自然就来了。刘邦一听,马上派人告诉韩信、彭越,只要来了灭了项羽,这块地是你的,那块地是他的。他俩立即回答出兵,非常利索,就是交易,你给我地我替你打,什么关系?雇佣关系,就是这样雇佣关系。再加上南方,项羽的南方也不稳定,大司马周殷叛变,协助刘邦把九江郡给占了,黥布也从南面过来,这样就形成对项羽的合围,所以最终在垓下,也就是汉五年12月在垓下打了一仗,这一仗项羽战败自杀,刘邦获得了全胜。

    刘邦在项羽死后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我们叫精彩收官,下棋一样,围棋最后是收官。刘邦是怎么收官呢?

    第一件事,封赏功臣。这个功臣不是指别的功臣,就是最后追杀项羽的这几个人他要封赏,因为刘邦原来有个命令,能够杀项羽的人,他要拿出来千斤之金和万户之邑来封赏这个人,最后是怎么回事呢?哪些人杀了项羽。项羽最后在乌江自刎之前是把马送给乌江亭长,他让那个乌江亭长把那个马带走了,他自己拿着短剑和汉军对峙,杀了100多个汉兵,身上受了十几处伤。看见追杀他的人中间有一个人,当年是他的老部下,这个人叫吕马童,现在叛楚归汉,是刘邦手下的骑司马。项羽看见他说了一句话,若非我故人乎,翻译成现代汉语,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我的头金千斤、邑万户,念在咱俩老朋友的关系,我就把这个好事送给你。他说这个话的时候,这个吕马童非常不好意思,吕马童原来是项羽的老部下,现在看见自己的老领导要把头送给自己,吕马童感到很不好意思。吕马童就转过脸去,给他身边的一个战友指了指,这个人叫王翳,是个郎中,跟王翳说这个就是项王。说完以后,项羽就当着吕马童的面自刎而死,就是把颈动脉切开自杀了。项羽自杀以后,王翳他原来不认识项羽,所以王翳他没有那么多顾忌,王翳很快,赶快冲上前去一刀把项羽的头砍下来,吕马童也赶快上去砍。他们上去一砍,其他人等于把项羽这个人的尸体给卸开了五块,王翳是得了一个头,其他四个人各得了一部分,五个人对到一块儿是个完整的尸体。但不是第一次得到,而是这个人得到以后,第二个人把第一个人杀了夺过来,第三个人把第二个人杀了再夺过来,因为谁能得到一块肉将来都要封侯的。史书记载,在这个争夺中间“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这几十个人互相残杀,杀到最后大家都不再杀了,剩了五个人,这中间有吕马童,有王翳,还有另外三个人。这五个人得到项羽遗体的一部分,这五个人刘邦对他们,把原来的一万户的土地分成五份,一人两千户,五个人全部封侯,这是第一件事封赏功臣。

    第二件事,招降鲁地。项羽一死,平楚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只有一个地方宁死不降,就是鲁县不降,不投降。因为项羽生前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所以鲁地的人要为项羽守节,宁死不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气得想屠城,就是想把鲁县城的人全部杀了。后来听说是鲁县的人为项羽守节,他最后怎么办呢?把项羽的人头用大竹竿挑着,让守城的人看看,证明项羽确实死了,这样鲁地的人才最后投降了,招降以后,刘邦以鲁公的礼安葬了项羽。

    第三,哭祭项羽。就是项羽死以后,刘邦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刘邦还亲自跑到项羽的墓前大哭一场,这个大哭一场怎么理解我不评价。我讲一件小事,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非常耿直的大臣,汉武帝朝有两个耿直的大臣,一个叫汲黯,我讲过这个人,另一个叫郑当时,两个人非常耿直。郑当时是个非常耿直的大臣,他的父亲也很耿直,他的父亲叫郑君,君主的君,郑君,郑君原来是项羽的部下,项羽自杀以后,郑君就归降了刘邦。归降刘邦以后,刘邦就对归降他的楚军的将士特别是官员下了一道命令,说以后无论是口头上说或者是笔头上写,只要谈到项羽,不能叫项羽只能叫项籍,因为籍是项羽的名,羽是项羽的字,称一个人的字是对人的尊敬,称一个人的名是对一个人的蔑视,更不允许称项王,刘邦下了这个命令。其他的原来项羽的部下再提到项羽,一律叫项籍,唯独这个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死不开口,只要提到,不是项王就是项羽,绝不称项籍,以表示自己曾经是项羽的臣子,西楚国的君臣关系这个不能够乱。就因为这,后来刘邦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原来项羽的部下投归刘邦的,只要口头跟书面一律称项籍的,一律提拔;凡是不称项籍坚持称项羽,或者叫项王的,一律开除公职回家。因为郑当时的父亲坚决不这样干,所以他被开除公职回家了,最后穷困潦倒病死在家中,至死他绝不拿蔑称自己的主人来为自己求取一官半职。这是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和哭祭项羽放到一块儿,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假如刘邦真是对项羽有感情,真是心胸如此宽广,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叫项籍或者叫项羽,那人不是已经死了吗?皇帝不是你当了吗?你还跑到人家坟前大哭一场,也都哭完了,哭完以后你还下什么命令叫项籍的就提拔,叫项羽的就开除公职,这只能说明什么?项羽死了以后他仍然对项羽耿耿于怀,狭隘,还是狭隘,那要是这么狭隘,你哭什么?你的泪从哪儿来的?不说了,大家自己想。

    第四件事,封赏项伯。项伯他最后没有忘,项伯帮了他四次忙,鸿门宴之前让他躲过一场军事打击;鸿门宴之中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让他躲过了一场绝杀;第三是在刘邦被封到巴蜀的时候,项伯私受贿赂,帮助他多要了一块汉中郡,这个汉中郡后来成为夺取三秦之地的一个跳板,这第三件事;第四件事,项羽支了个大锅要把他爹给煮了,项伯在中间说了几句话,化解了项羽的怨气,救了刘邦父亲一命。四件大功,最后怎么办呢?第一,赐刘姓,别姓项了,改姓刘,当然在今天改个姓很不容易,在当时改个姓那是莫大的尊崇啊,因为你改姓刘等于是皇亲啊。第二,封他为侯,项伯从此改姓刘,也封了侯,至于当年许下的儿女亲家项伯不敢再提了,刘邦也不提了,那就算一风吹了。这样,刘邦算是为楚汉战争做了一个精彩的收官,但是灭了项羽精彩收官以后,他紧跟着的就是另一个大问题立马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怎么样来应对后项羽时代的这个天下呢?他该怎么样来应对这个天下?请看下集,《登基称帝》。


分享按钮>>风流才子和秦淮李香君的浪漫故事
>>泰国方氏大宗祠晋祠大典举行暨方氏总会新址隆重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