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著名的商丘侯氏家族

    中华侯氏网 2012年4月5日 明清八大家


    商丘侯氏家族的始迁祖侯成原是杞县人,明初奉诏由杞县迁入商丘,以军籍隶属归德卫,在商丘古城西南侯老家村居住下来,后世遂为归德卫人。根据光绪三十年(1904)的《商丘侯氏家乘》,其历代传承世系如下:
    一世:侯成
    二世:侯英
    三世:侯滑
    四世:侯显
    五世:侯山、侯和、侯举
    六世:侯进
    【图4—3】侯氏家族世系图
    商丘侯氏家族在前四代每代仅有一名男丁,在第五、六代时,即正德、嘉靖年间,侯氏家族的人口开始增多。第五代有三人,即侯山、侯和与侯举,有关侯山和侯举的情况并不清楚,目前只知道侯和这一支的情况,本文引用的族谱正是以族谱为中心的研究侯和的次子侯进这~支的支谱。
    商丘侯氏家族在前几代“有隐德,家世业农"①。至侯和的儿子侯进时,“无甚厚产,独特持以勤俭,故生齿R繁,军徭日增,能宽然不乏常,村居时时杖履行吟陇上,欣然自得,无上事未尝入城府”。此时的侯氏家族可能只是地方弱族,经常遭到“同伍无赖”的欺负,“有横逆宁汪涵不求直而同伍无赖以公(侯进)为易凌益日奇乞公,公终置不较,或以无能消之日:吾固无能耳!”固在承担沉重军役的同时,侯进仍不忘延师授子,“公始课子弟以博士业,辟塾延师督训有加,不令其与治生计,衣服冠履爱从先进"④。在侯进的精心训导下,侯氏族人“悉恂谨朴茂,一见即知为侯氏子”固。侯进有三子,长子侯踽、次子侯玑、三子侯琳。侯琳幼弱,侯玑早卒,留下一子叫侯执蒲,被侯踽收养。侯踽在侯氏家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侯踽之前,侯氏家族“家世业农",侯踽是家族中第一位科举习文者,虽然“弗售”,但侯踽像其父侯进一样,在承担繁重赋役的同时,不忘教导子侄。据《侯氏家乘》载:
    (侯踽)严课其子执躬及孤侄执蒲??且耕且读,一切编赋徭役皆身当之无难色,复延师教伯兄兄弟及余,内外综理,井然秩然,维时吾父早卒,季叔幼,伯父惨淡经营,艰难险阻靡不备尝。
    后来,侯氏族人为争夺祖产而起冲突,侯踽乃“别有行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据《侯氏家乘》载:先茔有吉地,以次当属公家,幸非异姓,又何争?乃别有行营,而族人力取之,赠公有愤色,公日:而与形家言悬合厚德之报也。其实,“别有行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说法,很可能是指侯氏家族经营酿酒业因为在明清河南的酿酒业中,商丘侯氏的苦露酒最为有名,尤其是清康熙年间,商丘侯氏和睢州王氏两家造的苦露酒,享美名于全国,畅销各地。当时的达官贵人皆推崇苦露酒,称其“清冽碧寒,能事尽矣”。清代诗人王祖辉还写诗称赞道:“醉乡日月叹生涯,韵事看书与浇花。清冽碧寒推苦露,侯家擅胜又王家。”唧由于没有具体资料证明,笔者仅在这里作一推测。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侯踽才能够进行家族建设,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根据《侯氏家乘》记载:(侯踽)念宗盟不固,率徭祀典弗修弗备以至于怨恫,为先人羞,乃著约春秋大会,族人祀于茔,祀毕,少长递进殇为寿,其贫不任婚葬者助之,逸不率祖训者教告之,尝日:吾门荣盛,成祖宗积德所致,今者食神之惠,必诚必恪,庶几羹墙。在灾荒年月,侯踽又极力救助灾民。据侯踽的墓志铭记载:“岁己亥(1599),淫雨漏河城以肉室庐荡析,人无所托处,癸卯(1603)又荐饥,益不聊生,公(侯踽)尽倾储峙,全活无虑数千人。”此外,侯踽还修缮桥梁、周济姻党、赈济灾民等,“力缮津梁,如蔡河诸处,至今利涉皆公之贻也。他如周姻党、赈急难,未易更朴矣”,因而侯踽被称为“乡里善士”④。同沈氏家族一样,侯氏家族也采取了寄籍的方式谋求发展。侯进及其长子侯璃均隶属军籍,侯进次子侯玑的户籍就不清楚了。据《明清进士录》统计,侯踽的儿子侯执躬及孙子侯恪属归德卫军籍,而侯踽的侄子侯执蒲(侯玑之子)及侄孙侯洵(侯玑之孙)却属商丘民籍。这样看来,侯执蒲和侯洵似乎已经摆脱了军籍,改入民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侯氏家族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时候,侯洵还有摆脱军籍的倾向。崇祯三年(1630),侯洵官至兵部侍郎,试图把侯氏的出身戌籍改掉,被侯执蒲修书制止。根据《侯氏家乘》记载:①转引自张桂中、秦芳:《明清时期豫酒发展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②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③《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④《墓志》,商丘《侯氏家乘》卷2,光绪30年本。⑤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上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侯)家故军籍,子洵佐司马欲脱之,执蒲书止之,目若人以为苦,如国家何?若吾以为辱,如祖宗何?卒不易二事,至今卿里传为美谈云。①所以,侯执蒲和侯洵并非真正转入民籍,极有可能是寄籍军户。由此可见,“寄籍”方式是很多卫所军户发展成为地方望族的重要途径。在延师教导子侄、经营酿酒业、进行家族建设、参与地方事务、成为寄籍军户等一系列措施之下,商丘侯氏家族培育出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等高级士绅,成功迈入“商丘八大家“的行列。万历十六年(1588),侯执蒲与兄侯执躬同举于乡,侯执蒲登万历戊戌(1598)进士,侯执躬登万历己丑(1589)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侯洵与弟侯恪同举于乡,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人又同登进土,侯洵还官至太仆寺少卿、兵部侍郎、户部尚书。万历年间,侯氏家族在两代人中出了四名进士,“父子兄弟同朝,吾族之盛在明季也”④。正如同乡宋荦所说:“吾中州望族之最,夙称侯氏?可谓盛焉!”以上两个军户家族的个案可知,由于明初政局不稳,一有战事,归德卫的军户即被调去行军打仗,承担沉重的军役。沉重的军役负担导致军户人口死亡率很高,因而,卫所军户在前几代人丁单薄。如清初商丘文人刘榛在回忆沈氏与刘氏起家之艰难时说道:“予与沈氏皆以军戌来归德,创造之艰难与有同焉;而三世四世之间不过三数人,又不显,两家亦同。固可见,普通军户在前几代生活艰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明初原籍主义的指导原则下,移往卫所的常为单丁或为以卫军为主的核心家庭,卫军老疾,常归葬原籍,继役者也常常由原籍勾补。在此政策下,明初的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经常保持联系,如沈氏家族中的沈铭和沈祥就是在他们的父亲年老或去世之后从原籍昆山勾补而来的。但是,由于卫所军户要负担沉重的军役,许多原籍军户不愿与其建立长久联系。据嘉靖《归德志》载,胡元凯,江西吉水入,后调至归德卫前所,“既老勾丁原籍檄下族人率逡巡避之”。尤其是宣德以后,随着卫所军户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的关系越来越①载籍,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②《五修家乘自序》,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③《商丘侯氏家乘》,商丘《侯氏家乘》卷1,光绪30年本。④刘榛:《刘氏祭田碑记》,《虚直堂文集》卷8。⑤嘉靖归德志》卷7人物志-游寓》。

 


分享按钮>>清代著名的书院山长侯学诗
>>内蒙古奈曼旗王府博物馆馆长卫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