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子村——侯氏家族来源

    中华侯氏网 2012年4月13日 中华侯氏网


    来到崮子村后,所听到的关于侯氏家族的情况,引起了我特别的兴趣。

    崮子村过去是当地民间信仰活动的一个中心村落,村里建有玉皇庙(村民也称其为“玉皇殿”)和翠涌庵。翠涌庵,或称泰山、三皇姑出家庙,春节调查时,村民们告知此庙的名字为“翠云庵”,当我清明节再次来到村里,在村子东南的一个小石桥上,找到了一块清代重修庙宇的石碑时,才弄清了其庙名实为“翠涌庵”。玉皇庙在村民的心目中是三间很宏伟的大殿,翠涌庵则要小一些,但翠涌庵是三进的院落,三进院落从南往北依次为泰山殿、文昌阁、观音殿。翠涌庵虽称为庵,实际上是由道士来主持的。崮子村四周方圆数十里的乡民每逢会期都要到崮子来赶庙会。除崮子村外,附近的村庄里只有东洲疃村曾建有关帝庙,其余村庄都没有庙宇。在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去的玉皇庙就建在现在乾隆皇帝行宫遗址处,由于玉皇庙的位置是风水宝地,皇帝的行宫就选在了玉皇庙的位置上,因此,玉皇庙只好往山下做了迁移,迁到了皇帝行宫的午朝门以外。

    崮子村的侯氏家族就是专门看管玉皇庙和翠涌庵的道士。侯家虽为道士,但可以娶妻生子,过家庭生活,当地称这种道士为“火居道”。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侯家做道士是子承父业,他们在庙里为当地人做斋事时要念经、奏乐,因此,过去侯家的子弟,每到腊月里就要集中起来学习经文,学习器乐。作为道士,在一些与社会公益有关的活动中,如天旱时筹款求雨、庙宇年久失修募捐修庙等,他们也是积极的参与者或组织者。

    据村民们说,自1946年八路军来了以后,八路指挥着他们就把庙里的神和碑都拉倒了,道士自然也就失了业,成为普通的农民。庙宇最初还被用作村里办公的地方,后来大约五十年代初期,县城里的机关搞建筑,就把崮子村的庙给拆了,房上的小瓦被县城里的人拉去用了,庙里的砖被村民用来盖了房子。今年清明节,我访问了住在村里的最后一位玉皇庙的看庙道士侯振阗,他现在的房子就是当年看庙时住的房子,房子就建在过去玉皇庙的西侧,只是当年的房子是两间,如今的房子接成了三间。我去他家时,已经70多岁的侯振阗正在屋后的地里忙活着,当我与他见面夸他身体健朗时,他还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显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态。

    对于侯氏家族,由于它的特殊性,我本来没有寄希望他们会有家谱。当春节后我们在村里李士玺(今年83岁)老人的家中,组织几位老人座谈时,在座的侯振京对我们说他们侯家也有家谱,而且就在他手中保存着。侯振京是负责看护翠涌庵的侯氏后人,他的哥哥侯振澄是最后一位看护翠涌庵的道士。侯振京保存的侯氏宗谱是一张写在牛皮纸上的谱表,牛皮纸已经破裂,后面又衬了一张纸。这张谱表是侯氏第十一代孙侯荣兰用毛笔手写的(在谱表上的署名为“荣銮”,经了解就是侯荣兰)。谱上共记载了侯氏十二代子孙,其排辈顺序依次为:第一代始祖侯赐公,第二代兴,第三代单名,第四代世,第五代廷,第六代学,第七代美、永,第八代全,第九代清、殿,第十代振,第十一代荣,第十二代宗。谱上还记有十一代以后的排辈:荣宗裕德,光景维新。锡以介福,遵守纶恩。

    据侯振京介绍,他们家是在第七代祖时从东洲疃村迁居崮子的,他们侯家的祖坟至今还埋在东洲疃村的西南。除看庙的侯氏族人以外,村里还有另一支侯氏,与看庙的侯氏是近支。至于侯家最初来崮子的时间,谱表上没有提供任何线索。但从族谱上看,侯氏传至现在已有十三代,即使是从始祖起就在崮子村居住,其时间也不会超过300年。可以肯定的说,侯氏到崮子的时间不会是在明代,只能是清代中期以后,甚至更晚。


分享按钮>>大明金山卫守将侯承祖忠烈满门
>>上海诸翟侯氏一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