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惩罚:侯景、王伟之死

    中华侯氏网 2012年7月18日 网络上转载


    (一)郭元建、侯子鉴投奔北齐

    却说江陵大军进驻建康,王僧辩纵兵杀掠,引起陈霸先不满。恰好此时北齐趁着梁朝战乱,来攻梁境,王僧辩命陈霸先率万人北上防御齐军。陈霸先乘军队势盛,率所部很快解围,凯旋南归。湘东王承制授陈霸先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进封长城县公。
    不久,湘东王萧绎又遥寄军令,令陈霸先北上广陵,去招降侯景的两员大将——郭元建和侯子鉴。
    陈霸先派使者去见郭元建和侯子鉴。
    “陈霸先遣使说降,兄意如何?”侯子鉴对郭元建说。
    “汝意如何?” 郭元建没有说出自己的意见,将这关系后半生的决断像踢皮球一样又踢给了侯子鉴。
    郭元建想什么呢? “先前,我拒绝了侯景把太子妃给我做小老婆的命令,我是对得起梁朝的;在废简文帝萧纲时,我也表示了不同意见。现在梁朝光复了,不管谁称帝,也得给我个面子,或许还不致于将我处死吧?”
    “郭兄,咱们做了那么多杀戮梁朝大臣和西军的事,即使真心归降,恐怕也不能抵罪!”
    “生死成败悠关——容我再思……”
    “还有甚考虑的,就凭广陵杀戮一事,也够咱们千刀万剐的了!”
    “哦,哦……”
    “怎么着,郭兄以为活埋老百姓那天,曾谏阻过汉帝吗?那不管用的,人家反正记着是咱俩屠了广陵;您曾谏阻来着,谁能相信?即使知悉详情,恐也免不了刀斧之灾!”
    “何况,兄谏汉帝不废萧纲等事,对萧绎究有何利?萧绎才不领情呢!”
    郭元建心想:跟随侯景数年,尊官厚禄,不谓不薄,每念恩遇,嗟叹不已。但今已败,无可奈何。当时侯王若听我言,不自立为帝,尚不致如此!而今虽居广陵,北有齐,南有梁,这广陵又是当年行凶之地,民众说不定哪一天会群起攻之,何能立足?古人言:痛惩创深,必为善变。侯子鉴虽粗莽,但其言非谬。齐为故土,家中老小惨遭屠戮,不为不愤;但枉道事人,还是去父母之邦的好;南梁本非族类,又兼杀戮获罪,安得与我平安相处?齐国已立数年,陈年旧事想亦淡薄,况高澄已死,高洋当政,束身而归,料无大碍。
    想到这里,郭元建道:“子鉴弟说得甚是,吾意已决,莫若北投高氏,弟意下如何?”
    “郭兄,这就对了嘛!小弟听您的!”
    侯子鉴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二人在生死关头,又像以前那样称兄道弟了。这也难怪,到了这个份儿上,一切的客套都无用了。两人主意一定,便派人带了传国玉玺到北齐请降。原来这传国宝玺在离京潜逃时由侯景带走,嘱伪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掌管,并殷殷面嘱道:“若我死,便将此玺沉入江中,别让吴儿再得到此物!”
    赵思贤唯唯受命。在逃亡中,赵思贤跟随着侯景。到了侯景为羊鵾所杀,赵思贤持玺潜逃,从京口渡江,中途遇上了强盗,赵思贤为了保命,便将这传国玺扔在了草丛之中。赵思贤侥幸逃得性命,奔至广陵,把这一情形告知了郭元建。你想这郭元建是何等样人?此人是个有心术、懂兵法,且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他怎肯就此罢手?于是派人去寻找,果然如愿以偿。郭元建得玺后,献给了北齐行台辛术;辛术转献齐廷。这传国玺从此以后遂为高氏所有了。

    (二) 侯景军师王伟被擒

    再说王伟,他是与侯子鉴一块逃出建康的,路上,与侯子鉴相失。他毕竟不是个武将,在惊惶失措中迷了路,被王僧辩派出的快骑追上,他急忙下马,藏在草丛中。直渎(即直渎山,位于南京郊外,长江南岸,山上有燕子矶)戍将黄公喜赶到,用刀戳着王伟的屁股说:
    “王大丞相,不必藏了,起来吧!”
    黄公喜把王伟押到王僧辩那里。
    王伟见了王僧辩长揖不拜。
    “跪下!”
    王僧辩的左右随从大声呵斥道。
    “各为人臣,何事相敬?”王伟不服。
    “卿为贼相,不能死节,而求活草间,颠而不伏,安用佊 (音bǐ,邪)相?” 王僧辩讽刺地说。
    “废兴时也,工拙在人,向使侯氏早从伟言,明公岂有今日之势!” 王伟也反唇相讥道。
    王僧辩大笑。心里想:这王伟还的确是个人物,只不过跟错了人而已!就有点怜悯通融的意思。但这毕竟是贼首侯景的第一军师,掀起轩然大波的第二号人物,他是不敢私自做主的。王僧辩派人将王伟押送至江陵,让湘东王萧绎决断。

  (三)侯景狼狈潜逃

    再说侯景,他东奔后又南下钱塘,而被他封为东道行台的赵伯超却闭门不纳。这赵伯超在梁武帝时就是个贪官,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在以前侯景给梁武帝萧衍的上书里,就曾指出赵伯超是个“拔自无能,任居方伯,惟渔猎百姓,行货权幸”的卑鄙龌龊之徒。不知为什么?侯景在赵伯超投降了他以后,又给以重任,委他为东道行台,一来想让赵伯超出死力报答自己,二来借此拉拢梁朝文武官员。
    这一回,侯景无处可奔,想起了他,所以前来相投。可是侯景忘了,象赵伯超这种人会收留他吗?侯景气得在城下大骂:“赵伯超你忘恩负义!”
    可这样的辱骂,赵伯超根本不在乎!这种人的良心早就喂狗了,还怕别人这样骂他吗?
    侯景无计可想,再奔松江(上海市一带),被侯瑱追上。
    这时的侯景,还有船二百艘,众数千人。侯瑱麾众进击,擒住侯景部下彭隽、田迁、房世贵等人。侯景与心腹数十人,单舸飞奔,推坠两个襁褓中的婴儿入水,想东航入海,暂往海岛躲避。侯瑱副将焦僧度乘船追赶侯景。

    (四) 羊侃子羊鵾智杀侯景

    侯景手下有库直都督羊鵾,为梁朝名臣羊侃的第三子,被迫依附侯景;自从受父亲遣嘱,想法杀景,所以他一直跟着侯景。此时,乘侯景昼寝,却迫令舵手转舵,直向京口(镇江)驶去。等到侯景睡醒起来张望,前面不远就是胡豆洲(即南通州,南北朝时为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名壶豆洲,后改名胡豆洲),距京口不过数十里远近。侯景大骇,召羊鵾到舱口斥问,羊鵾与早已密结的侯景侍卫亲将王元礼、谢答仁之弟谢葳蕤,挥刀指景曰:
    “我等为王效力,已有数年,今王已无成,乞借头颅,博取富贵!”
    侯景未及回答,刀锋已近身旁,侯景慌忙下到舱中躲避,用佩刀抉船底,想着凿透船底逃命,羊鵾取过长槊,用力猛刺,直穿侯景脊背,侯景猛叫一声,立即毙命。
    侯景另一员谋士兼大将索超世在另一艘船上,羊鵾诈传侯景命令,召到船中,把他拘住,连活人带死尸,献于南徐州刺史江陵大将徐嗣徽。徐嗣徽当即杀死索超世。此三月十九日事也。
    徐嗣徽在京口得获侯景尸首,用盐块塞入腹中,送入建康。因天气渐热,徐嗣徽恐侯景尸体腐烂,所以来了这么一手。

    (五)侯景落了个尸骨全无的下场

    太清六年(公元552年)三月下旬。
    王僧辩枭侯景首级,传入江陵;而尸身陈列于建康市曹。
    士民见侯景尸体,争往脔食,肉和骨几乎割尽。这侯景把江南尤其是建康害苦了,民众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再说那个溧阳公主,侯景在称汉帝前就把她冷落了,逃跑时更未带上她,她当然还留在建康宫城之中。溧阳公主,因为父亲简文帝萧纲和众多的哥哥弟弟们都被侯景杀害了,仇恨比别人更深。她也提出要烹食侯景的肉,以泄心中之愤。王僧辩手下诸将听说了这一消息,便去侯景尸体旁瞧看,眼见得骨肉所剩无几,只有阳物犹存。便将侯景的阳物割了下来,送给了溧阳公主。这不管怎么说,都有点恶作剧的意思。溧阳公主却丝毫没有难为情,将侯景的阳物囫囵吞入口中,嚼个净光咽了下去。
    最后,侯景的尸体焚骨扬灰,曾遭受其祸的人家,乃以灰和酒而饮之。
    侯景不仅死无葬身之地,连骨灰也没有了。
    赵伯超、谢答仁等,皆乞降侯瑱,侯瑱将他们一并送至建康交王僧辩处置;王僧辩只杀一贼将房世贵,其余的解往江陵,由湘东王萧绎处置。
    王僧辩为何单单杀房世贵呢?原来是王僧辩领西军围台城时,侯景大怒,遣房世贵挖了王僧辩的祖坟,房世贵还独出心裁,将王僧辩的父亲的尸体烧了。这怎么能让王僧辩不气愤?
    这里再插叙一下侯瑱。在最后追击侯景余党时,侯瑱是统帅。侯瑱是个什么人呢?
    侯瑱,巴西充国人,累世为西蜀酋豪,一直跟随鄱阳王萧范,就是在萧范最困难时,也一直不离左右,后来萧范和世子萧嗣皆死去,他据守豫章,眼看着被侯景攻破城池,归降了侯景。侯景以瑱与他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侯景留下侯瑱的妻子、弟弟做为人质,遣他随于庆进军江南;及景从巴郡退还,侯瑱便诛杀侯景党羽,遥应西军。萧绎授他南兖州刺史。侯景一气之下,杀死他的妻子、弟弟。
    侯瑱是萧范手下的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又有被侯景屠戮全家的仇恨,当然就成了王僧辩最得力的部下,所以让他率军歼击侯景党羽。
    且说湘东王萧绎得了侯景首级,悬市三日,用漆烫过,然后藏于武库之中。
    侯景既平,湘东王命露布(露布:一种布告。《隋书》曰:“后魏(即南北朝时的北魏)每战捷,欲天下闻知,乃书帛建于漆杆之上,名为露布。此其始也。帛一般呈长正方形,上书战争大捷事略,通常用漆过的竹竿或木竿插于交通要道或插于城楼上,让过路人观看)天下。
    一面审讯俘囚,十杀七八,只赦任约和谢答仁。
    
    (六)萧绎挟私杀王伟
    
    王伟被俘建康后,又被王僧辩押至江陵,因这是除了侯景之外的最大要犯,湘东王萧绎将他暂囚大牢之中。
    这个侯景之乱的主谋,这个使南方动荡不安的煽动者,这个罪恶滔天、死有余辜的家伙,竟然异想天开,在最后的时刻抖擞起精神,写了一首五百言诗。这首诗极有文采,美辞佳句俯拾皆是,萧绎是个爱好文学的人,见了王伟的诗后,很有怜才之意,想赦免他。这时,忽有部吏求见,对湘东王萧绎言道:
    “王伟以前曾经作了篇讨伐江陵的檄文,词意甚佳,不知王爷见过没有?”
    湘东王萧绎当即命人取来检视。檄文中有句联语,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确是大手笔……萧绎一见,却怒火万丈,连叫:
    “这王伟老贼是活得不耐烦了!快快推出去斩首示众!”
    底下人连声答应,转身欲去执行命令。不料,湘东王萧绎又连喊执行命令的人停下。他鼻子 “哼”了一声,一股杀气从鼻子里喷出,大声道:
    “焉能这么便宜了他?!”
    于是,刽子手牵王伟出狱,拔出舌头钉在柱子上。
    王伟疼得汗淌如流,不大一会儿,身子底下便湿了一大片。但这王伟在酷刑之下,颜色自若。这么折腾了两个多时辰,才让刽子手剜腹脔肉,然后致死。
    王伟伏诛,是太清六年(公元552年)五月间事也。
    为什么湘东王萧绎初欲赦免而后又突然改了主意,且对王伟施以酷刑呢?却原来,湘东王萧绎在王伟写的檄文中看到这么一句:
    “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这位告诉萧绎“王伟写了篇檄文”的人,也许是王伟的仇人,故意引起萧绎的愤怒,从而达到自己置王伟于死地的目的。 王伟伏诛,虽置极刑,不足蔽辜;因为侯景叛乱,是王伟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言:在可诅咒的乱世里,有的作为争攘的主动者,譬如侯景;有的作为动乱的煽动者,王伟正是这样的人。侯景之乱,成之者王伟,败之者也是王伟;王伟之恶超过侯景,只不过侯景为贼首,罪归于主,所以后世多仇恨侯景而忽略了王伟。但话又说回来,湘东王萧绎为私意而杀王伟,却是难以服众的。
侯景的狗头军师王伟既诛,湘东王萧绎下令大赦;并大封功臣。
    自太清六年五月二十日昧爽(黎明)以前,咸使维新。也就是宣布梁朝廷光复,侯贼之乱平定。侯景的伪汉帝太始年号,当然废除。

    (七)我看“侯景之乱”

    今将《二十四史》中对侯景之乱的评论分列于下:
    《梁书·侯景传》评曰:
    “……若乃侯景小竖,叛换本国,识不周身,勇非出类;而王伟为其谋主,成此奸慝。驱率丑徒,陵江直济,长戟强弩,沦覆宫阙,祸缠宸极,毒遍黎元,肆其恣睢之心,成其嚣盗之祸。呜乎!国之将亡,必降妖孽,虽曰人事,抑乃天时。昔夷羿乱夏(指黄河下游部落首领后羿废夏王太康,夺取了夏朝政权),犬戎厄周(指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汉则莽卓流灾(指西汉末王莽逼汉平帝禅位和东汉末董卓进洛阳废汉少帝),晋则敦玄构祸(指东晋明帝时,王敦兵犯建康和东晋安帝时,桓玄自立为帝),方之羯贼,有逾其酷,悲夫!”
    《南史·贼臣传·侯景》评曰:
    “侯景起于边服,备尝艰险,自北而南,多行狡算。于时,江表之地,不见干戈。梁武帝以耄期之年,溺情释教(释教即佛教),外驰藩篱之国(对分封的亲王统治地盘失去控制),内绝防闲之心(刚愎自用,不听忠谏),不备不虞(根本没有忧患意识),难以为国。加以奸回在侧(指朱异),货贿潜通。景乃因机骋诈,肆行矫慝。王伟为其谋主,饰以文辞;武帝溺于知音,惑兹邪说。遂使乘栿直济,长江丧其天险;扬旌指阙,金墉亡其地利。生灵涂炭,宗社丘墟……”
    作者对以上史评,大部分抱肯定态度,特别是对梁武帝萧衍的评论,认为十分中肯;但古人所谓“虽曰人事,抑乃天时”的宿命论等是有异议的。
    作者对于侯景,一向持愤恨态度,纯属跳梁小丑,残害黎民;然而侯景“备尝艰险”、
    “多行狡算”,故而能“因机骋诈,肆行矫慝”。历史的风云似乎比自然界的气候更富变幻,本来是北方东魏国的变乱却突然转移到了南方的萧梁,致使南中国“生灵涂炭,宗社丘墟”。
    概述一下侯景之乱的时间:侯景自太清二年八月发难,至太清六年五月败亡,近四年时间。但按太清元年二月梁朝廷接纳侯景时算起,是五年零三个月。作者以为后者较为妥当。因为,不接纳侯景,何来侯景之乱?
    《南北史》中有关侯景败亡的叙述,多有迷信色彩,不足为信;但为了让读者加深对侯景之乱的认识,也选其几段,照述于下:
    一曰:始,景左足上有肉瘤,状似龟,战应克捷,则隐起分明;如不胜,瘤则低。至日(指太清六年三月一日)瘤陷肉中。天监中(指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即公元502——519年),沙门释宝(佛门中叫释宝的和尚)志曰:“撅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死三湘。”又曰“山家小儿果攘臂,太极殿前作虎视。”狗子。景小字;山家小儿,猴状。景遂覆陷都邑,毒苦皇家,起自悬瓠,即昔之汝南,河之南谓之“阴”,所以谓之汝阴也。巴陵有地名三湘,是侯景败奔处。史书上说:“其言皆验。”
    二曰:“台城既陷,武帝尝语人曰:‘侯景必得为帝,但不久耳。’破侯景字,成‘小人百日天子‘,为帝当得百日。“案:景以辛未年(辛未年:即侯景太始元年,萧绎称太清五年。公元551年)十一月十九日篡位,壬申年(壬申年:公元552年)三月十九日败,得一百二十日;以三月一日便逃往姑熟(姑熟:古城名。晋时置城戍守,因南临姑孰城而得名。晋太宁元年王敦移镇姑熟,从此成为重镇。南北朝时,此城亦是军事要塞。南北朝之后的隋开皇九年,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攻打姑熟,即此城。姑熟,另称南州。故址在今安徽丹涂)计,在宫殿足满十旬。史书上说:“其言竟验。”
    《梁书·侯景传》中亦有以下叙述:
    “先是,丹阳陶弘景隐于华阳山,博学多识,尝为诗曰:‘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大同末人士,兢谈玄理,不习武事,至是,景果居昭阳殿。”
    侯景自太清二年八月于寿阳起兵,七个月而破台城。他以不善水战的八千士卒,长驱直入,横渡大江,一举摧毁梁政权,原因何在?其实,道理早已贯穿全书,这里不防再赘叙几句——
    从侯景方面看:他久经沙场,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和带兵。侯景对部下恩威兼施,将士愿为其效死。侯景行军作战,指挥灵活,变化多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充分利用间谍活动,情报准确及时,能够知已知彼。侯景熟习兵法,能在战场上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侯景在东魏时,专制与萧梁交界的河南之地多年,熟悉梁朝内情。他采用揭露萧梁的黑暗统治,在军事上集中打击梁宗室为首的高门士族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百姓,使他的野心得逞。
    从萧梁方面观之,主要是士族统治的腐朽,在侯景叛梁以前早已呈土崩之势,萧梁内部种种腐败的副反应,在侯景叛梁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萧梁承平日久,兵不习战,号令不一,各自为政,军队不堪一击,也是侯景暂时得胜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毁弃,各种思潮的纷纷登场,思想混乱,没有人再讲忠孝礼义,所以一看事不妙,就投降,像韦粲、祖皓、张嵊、沈浚这样的为国尽忠的人绝少。萧正德本人加上其父萧宏、其子萧见理,这祖孙三代就是皇族中不知礼义廉耻的典型。朱异是个典型的文官,却是道德沦丧。即使梁初名臣,很多人也是晚节不保,譬如说贺琛,在侯景攻陷建康后,他在东府被乱兵砍伤,但未死,迫于侯景淫威,竟哀求把守台城将士开门而纳贼。柳仲礼、赵伯超这样的贪生怕死、随风草、不知忠孝为何物的人更多。就连王僧辩、徐文盛、侯瑱这样的名将也都有过变节行为。另外,很多将领的父母、妻妾也不从忠孝上劝导,只担心自己的亲人遭难,做了侯景办不到的事情。例如历阳太守庄铁是主张抵抗侯景的,但庄铁的母亲为了家庭利益,劝儿子投降,所以侯景进了历阳还去拜望庄铁的母亲。各朝各代都是父母诫儿子或妻子劝丈夫为国尽忠,而梁朝极少存在这样的忠义事例;却大量出现劝自己亲属“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投降了再说的恶例。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大大的悲剧。这种悲剧的产生,就是儒家思想被当作垃圾袋扔掉了,及时行乐的士族思想带来的恶果。
    再者,各朝各代无论如何加强统治,但在荒年赈灾是必不可少的,每遇旱涝虫蝗,都减免租赋;而在梁武帝统治时期,极少有减赋的例子。对于民生问题的态度,历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萧梁死抱着为士族阶级谋利益不放,盘剥民众,民何以堪;故而,侯景发难,很多老百姓都跟着他反叛,这个历史教训理应被后世所警惕。
    侯景之乱给南朝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最集中表现为打破了“士庶天隔”的政治局面,给了士族制度以致命的一击。以“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看问题,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是肯定这叛乱,而是由此带来的实际后果。士族制度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不管再到什么朝代什么年代,不管以明显的或阴晦的方式变相的存活着,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而这种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东西就必然是真正的反动!
    侯景之乱以及后来的“周师入郢”(周师入郢:周师即北周军队。但公元555年,北周尚未取代西魏,准确地说应为魏师。郢,不是指郢州(武汉),而是指江陵。战国时楚国以郢为都城,即江陵),还给中国的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后有隋朝牛弘者,曾提出过“中国古典文献五厄”,现载如下:
    一毁于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
    二毁于西汉末王莽之乱,宫室图书一并焚毁;
    三毁于东汉末董卓之乱,献帝移都,典籍荡然无存;
    四毁于西晋“八王之乱”,秘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 五毁于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七万多卷典籍毁于一旦。
    但,此处说的七万多卷典籍被毁,还远不止此,隋朝牛弘的统计显然有误,因为仅公元555年秋,江陵沦陷之前,萧绎在东阁竹殿即焚去古图书十四万卷。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独眼龙萧绎与萧纲、萧栋一模一样,都因大土囊而死。侯景的军师王伟指使彭隽害萧纲;萧绎指使朱买臣害萧栋;西魏大将于谨攻破梁朝改都后的江陵,投奔西魏的萧察害其七叔萧绎,那是平定侯景之乱又三年后的事了,不属于本系列所述范围。可见,不止播乱者侯景和煽动者王伟受到了历史大惩罚,就是那个专以阴谋攫取皇位的萧绎也没有逃脱历史的报应!好似天地间有个专司人世间赏善罚恶的灵祗无时不在巡查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老天是长着眼睛的……(全文完)


分享按钮>>南北朝侯景江北防线确立的基础
>>刘基百战奇略——侯瑱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