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尚书侯恂:欲扶大厦之将倾

    中华侯氏网 2012年8月17日 商丘日报摘


    明朝从明神宗万历开始走向覆灭,朝廷十分腐败,但朝中不乏欲扶大厦之将倾的忠良之臣,侯恂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因为皇帝的腐败和昏庸,他的苦心未能挽救明朝的灭亡,但他的功绩彪炳史册。

    侯恂(1590—1659),字若谷,号六真,是明朝太常卿侯执蒲的长子。 十七岁时受知于提学使梅之焕,补博士弟子员;五年后受知于郡守郑三俊;与其弟侯恪同举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乙卯举人,同登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历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太仆少卿、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

    为国尽忠,屡遭党祸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两大派别。一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东林党。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属清正之言,被称为“清议”。他们的思想受到朝野不少清正人氏的赞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各种政治代表人物和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于东林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二是掌握朝中大权的“阉党”。明神宗朱翊钧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税收苛重,社会矛盾激化。为缓解这一矛盾,东林党人大胆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经济,并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这一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但却遭到“阉党”及其依附势力的反对。到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利用皇帝的昏庸,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东林党重要人物惨遭杀害。侯恂及父亲侯执蒲、弟弟侯恪都是忠诚为国的东林党人,虽未遭杀身之祸,也屡遭残酷迫害。

    明神宗天启元年,侯恂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当时边关吃紧,正是用兵之际,他察知有不少官员以克扣军饷肥己,多次上疏严查并严惩在军饷上作弊的官员,以振作军心,并呼吁增加军饷,遭到阉党的掣肘。他对阉党祸国、迫害正直官员的行径十分气愤,天启二年五月,顶着势力强大的阉党的压力,以国家利益为重,向天启皇帝上疏,请求澄清阉党迫害忠臣罗织的各种不实罪名,拯救被害者,由此进一步与阉党结下仇恨。是年,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叛乱,他受命巡按贵州,帮助中丞朱燮元等平息叛乱,立下大功。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朝廷准备擢升他为京卿。专权的阉党头子魏忠贤将他视为眼中钉,向天启皇帝说“侯氏父子十分倔强,不能再让他们做一天官了”。不久,他和父亲、弟弟相继被罢官,受到社会的同情,一时“商丘侯氏东林党魁”名震天下。天启五年,东林党主要人物杨涟、左光斗等被阉党杀害,阉党列出东林党人名单以示天下,侯恂和弟弟侯恪皆在其列,侯恂且被指为“东林党中的步军头领”,被削去官籍,归里。两年后,天启皇帝朱由校卒,崇祯皇帝朱由俭即位,处死阉党头子魏忠贤,免去天启皇帝时阉党栽赃东林党人的“罪名”,侯恂和弟弟侯恪重新被启用。侯恂重任山西道御史,向皇帝上疏根除阉党,因遭仍任尚书的阉党余孽温体仁反对,未被采纳。崇祯二年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次年任兵部侍郎。他精心策划强兵之计,见兵中粮饷不足,士气侈靡,多次上疏增加粮饷,但当权派却“戛戛难之”。崇祯六年任户部尚书,史料记载,当时明王朝“内衅外讧,国储告匮”,他煞费苦心,拮据经营,不事加派,终于使“转输不乏”,受到崇祯皇帝的称赏,但却遭到阁臣薛国观、温体仁所嫉。崇祯九年,薛国观、温体仁唆使走狗给事中宋之普弹劾他“糜饷误国,坐屯豆事”,他被削职,不久被下狱。直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围开封,才被崇祯皇帝为解开封之围而重新从狱中启用,但因未如皇帝所愿,又被重新下狱,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监狱生活。

    从其经历可见,侯恂自踏上仕途之后,尽管因朝廷黑暗,奸党挡道,始终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他却为挽救明朝的命运一直在尽忠臣之责。

    慧眼识才,举贤任能

    侯恂在做官期间,对明朝的最大一项功劳是慧眼识才,举贤任能。为了明朝能够振兴,他一力荐拔人才,左良玉、袁崇焕、尤世威、史可法这几个明朝的顶梁柱,都是他从基层发现后大胆荐拔的。

    袁崇焕原是福建邵武县知县,在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侯恂任都察院御史时去北京接受三年一次的文官政绩考核。他胸怀报国大志,喜欢谈兵说剑,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中肯见解,被侯恂的手下人察知,报与侯恂,引起了侯恂的注意。侯恂让人将他传来,与他交谈,发现他不但有一颗报国的热诚之心,而且真有军事才能,便向朝廷保荐。《明熹宗实录》记载,侯恂上奏:“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授袁崇焕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职。袁崇焕想的不是升官发财,一心念虑的是社稷安危。当时京师文武各官畏怯清兵强大,不敢出关任职,他听说此事后食不甘味,极为国家命运担忧,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不声不响,“单骑阅塞”,一个人骑马到山海关内外考察。兵部袁主事突然不知去向,大家都莫明其妙。侯恂听说此事,十分担惊,怕皇帝责问他所荐拔的人是怎么回事。但不久,袁崇焕从边关回来了。侯恂生气地将他叫到跟前,问他为何如此。袁崇焕说了自己愿为国家报效的热诚,说如果请示此事恐难成行,并详细向他介绍了山海关的局势和自己所想的对敌策略。侯恂一听原来是这样,并听他说得条条是道,反而欢喜起来。袁崇焕表态说:山海关,“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侯恂虽然觉得他有几分狂气,但勇气和谋略都是可取的。但当时袁崇焕的职位低,不够去边关担当大任的资格,侯恂便再次上疏,请熹宗对袁崇焕破格提拔。熹宗同意他的意见,将袁崇焕提为山东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山海关监军,发给他帑金20万用以招募兵士。袁崇焕如鱼得水,在抗清中军事才干得到展示,屡建奇功,职务也不断上升,崇祯元年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率军数次打得清兵一败涂地,清将一听到袁崇焕的名字就害怕,使一心要推翻明朝的清太宗皇太极一筹莫展。当时有人把袁崇焕比喻为护国的长城。然而不幸的是,后来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奸计,误认为袁崇焕叛国,将其冤杀,明朝抗清的局势从此一蹶不振,直到明朝灭亡。

    侯恂提拔的尤世威,陕西榆林卫人,入行伍后原为士卒,后来到侯恂部中。崇祯四年十二月,侯恂发现了他的才干,将其荐为总兵,镇守山海关等处,经理关门军务,在与清兵作战中屡立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累官至左都督,成为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将。

    明朝有名的将领左良玉更是侯恂将其提拔于部伍。《南疆绎史》载:“左良玉,字昆山,辽东人。以军校历职至都司。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死;坐削职,窘甚。已走昌平。”于崇祯三年投侯恂麾下。侯恂时任兵部侍郎,守昌平。昌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职责之一即是守护陵寝。侯恂将其收于军中,充帐前杂役,不久便发现他是个人才,将其由卒伍提拔为捭将。崇祯四年秋,清太宗举兵侵明,进围大凌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宁南侯传》记载:总兵尤世威入见侯恂曰:“大凌河当天下劲兵处,围不易解。世威当行,今既以护陵不可”,“大人要遣将,只有左良玉可以胜任”。然而良玉职卑,无法帅诸将。侯恂大胆用人才,将他提为副将,第二天大集军士,举行拜将仪式,赏左良玉酒三卮、令箭一支,并以金三千送之行,对诸将说:“这三卮酒代表三军交给左将军指挥;令箭一支交与他,即他领兵如同我亲自领兵,你们一切都要听左将军令!”良玉率兵去大凌河,连战松山、杏山两役,录功第一;后来身经百战,战功最多,一年多的时间便升至总兵。

    名垂青史的史可法早年也是侯恂提拔的。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明末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东林党魁首左光斗的学生,有史料记载,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所以他对东林党情有独钟,总是支持东林党和效法东林党宗旨的“复社”与阉党及其余孽的斗争,以致被阉党也视他为东林。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后来督师扬州。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死守,但因弘光皇帝让阉党余孽掌握朝中大权,不向史可法增援,孤守十来天,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被俘,多铎劝降,史可法的回答是: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后壮烈就义。

    无力回天,保守晚节

    崇祯十五年夏天,李自成、罗汝才两支农民起义军联手攻入河南,矛头所向,官军披靡,最后使开封陷入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伤了元气的官军各部形成畏惮心理,各自拥兵自重,朝廷下旨也调动不灵。有的慑于皇威不得不奉调,但与起义军交战却是一触即溃。虽然屯驻于河南、湖北的宁南侯左良玉部属实力最强的一支,但此部也遭过起义军的重创,左良玉提起李自成也忌惮三分。况且左良玉性格骄横,为了保存实力,即使朝廷下旨也爱理不理。面对如此局面,崇祯皇帝心急如火,因为开封若失则整个河南不保,若失去河南,起义军烈火更炽,明朝江山将岌岌可危。无奈之中,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大臣的一个建议:利用侯恂与左良玉的特殊关系,让侯恂恩调左良玉发兵解开封之围。当时侯恂仍在狱中服刑,崇祯皇帝不得不下特旨将其释放,让他到河南挽救危局。

    史料记载,当时,崇祯任命侯恂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并辖“平贼”援剿官兵,组织官军南北合击李自成,以保开封不失。侯恂只好按旨,下令调左良玉部北上。此时的左良玉刚在河南被李自成措败不久,深知自己的力量不抵义军,若奉命全军北上,吉凶难卜,便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一是不驳侯恂的面子,一面满口答应,先派部将金声桓带五千士卒速速报到,充作护卫侯恂的亲军,一面写信暗示侯恂,他的三十万人马出动,粮饷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时河南正处灾荒,侯恂觉得三十万人马的粮饷无法筹措,于是连忙收回成命。当年九月,开封危局千钧一发,援兵无望,河南的明朝官员孤注一掷,挖开黄河,欲以水为兵,淹死围攻开封的义军,想着开封城墙坚固,料无大碍。不料开封的城墙在汹涌的黄河水面前不堪一击,结果义军损失很少,开封城却被淹没。侯恂没能救了开封,崇祯恼怒,闰十一月,重新罢去他的官职,又关进了监狱。这一关直到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

    《中国通史》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颁布的内部措施中有:“ 限令明朝文武官员一概报名汇察。不愿仕者听其自便。愿仕者照前擢用。违 抗不出者,处死。明朝兵部尚书侯恂因与农民军作战失败被明朝下狱。大顺 释放侯恂,任为尚书。”侯恂谢绝任官,归家隐居。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覆灭,华夏成了满清的一统天下。侯恂发誓不事清,在城南10里筑南园而居之,14年未入城,清政府百般威胁和利诱,使尽解数,也未能奏效。顺治16年(1659)侯恂病卒于家,享年70岁。

    侯恂在任时为官清正,为振兴明朝用尽了心机,但因朝廷昏庸,屡遭陷害,他荐拔的人才也因朝廷昏庸腐败而无法挽救明朝覆灭的命运。最后,他欲扶大厦之将倾的苦心付之东流。入清后他完美地保持了作为一个明臣的晚节,为世人称赏。

    刘秀森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分享按钮>>东氏后人郡望堂号细则
>>2012年7月16日《燕赵晚报》报道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