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瓦窑首创者侯氏宗谱首次亮相

    中华侯氏网 2012年8月24日 辽宁日报摘


    皇瓦窑首创者宗谱首次亮相,为研究海城皇瓦窑琉璃烧造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侯家宗谱》序为研究海城皇瓦窑侯氏家族琉璃烧造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侯家宗谱》一直盛装在红檀木盒里,木盒的正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宗谱二字(图片均由鞍山市博物馆提供)。皇瓦窑采集的龙纹脊筒。皇瓦窑采集的琉璃瓦。
    曾经为清代一宫三陵提供琉璃瓦的海城皇瓦窑已经成为一片遗址,但是后人对皇瓦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昨日,海城皇瓦窑研究研讨会在鞍山市博物馆召开,皇瓦窑首创者侯振举的十几位后人参加了研讨会,还带来了珍藏268年的侯家宗谱。
东北惟一清代官窑
    皇瓦窑,位于辽宁省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又称“皇瓦厂”,名称最早见于《清史稿》。该窑始建于后金天命6年(1621年),停烧于清末(1911年),历时290年,是清代我国东北地区惟一为“一宫三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及抚顺永陵)提供琉璃构件的官窑。
    资料记载,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皇瓦窑,皇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200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鞍山博物馆合作的《皇瓦窑琉璃制作工艺科学揭示与建立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平台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指南针计划”,侯氏家族的历史和皇瓦窑琉璃烧造工艺也日渐清晰。
    鞍山市博物馆馆长张东说,近年来,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鞍山市博物馆在皇瓦窑遗址内,采集了五百余件一宫三陵等清代皇家建筑的琉璃构件。最为珍贵的是,其中一部分带有清代关外“一宫三陵”等皇家建筑名称,这为研究清代皇家建筑风格、琉璃制做工艺及琉璃构件的应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侯家宗谱历时268年 
    昨日的研讨会上,皇瓦窑首创者侯振举的第十六代孙侯文铎还带来了珍藏170余年的侯家宗谱。侯永铎说,家谱一直盛装在红檀木盒里,木盒的正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宗谱二字,翻开红色宗谱,在每页纸上均印有浅红色的二龙戏珠图案。侯永铎说,宗谱立于乾隆九年,即1744年,是侯振举的重孙侯三奇所立,距今已经268年。《侯家宗谱》现保存在侯氏十五世侯维云手中。 
    翻开家谱首页,即可看到“皇恩永固”、“圣谕笃宗族以昭雍睦”字样,该文后还写有“钦此钦遵敬禄”。侯三奇在谱序中不但介绍了皇瓦窑侯氏从山西迁至海城的原因、过程,而且讲述了首任窑主侯振举参与辽阳八角金殿、沈阳故宫建造的经过,介绍了侯氏族人所受封赏及担任清代税收、驻防等的官职。侯三奇写的《侯家宗谱》序不但为研究海城皇瓦窑侯氏家族琉璃烧造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为研究清史的学者也提供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借鉴。 
    希望重现皇瓦窑辉煌 
    侯文铎说,“文革”时期侯家烧制琉璃瓦的配方不幸被烧毁,成为侯氏后人的遗憾。好在现在仍然有人懂得烧制工艺,他们也正在努力尝试重新烧制琉璃瓦。
    侯文铎说,当时皇瓦窑一共有5位烧窑艺人,他们熟知烧制琉璃瓦的配方。其中有一位艺人不忍心带着配方离世,就将配方传给一位姓王的先生,这位王先生在20多年前曾经成功烧制琉璃瓦。侯文铎特意带来了一块王先生烧制的琉璃瓦,虽然20多年过去了,这块琉璃瓦仍然光泽如新。
    前几年,侯文铎几经辗转,终于与70多岁的王先生取得联系。从2010年开始,侯文铎与王先生开始尝试重新烧制琉璃瓦,目前,他们已经烧了几窑,正在不断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琉璃瓦一定会重现它的光辉。 (记者王艳君)


分享按钮>>蓝氏姓氏源流与繁衍播迁
>>许慎治史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