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商丘壮悔堂记著名才子侯方域

    中华侯氏网 2012年11月10日 阿宋博客文


    残存的记忆颇为遥远、模糊。在春天或秋后的某个早晨,祖父带年幼的我第一次去商丘古城(是要去寻找那所消失的庭院?)。进北门。到刘家隅首,左拐。祖父停下来,指着眼前一处青砖小楼说,这是候方域的故居,壮悔堂。
    有关候方域和李香君的传说,在这座城里几乎家喻户晓。而那本《桃花扇》我不止一次地偷偷翻看过。合谷。玉泉。手太阳十三经。在夏日单调的蝉鸣中,我背诵祖父教的那些针灸穴位和经络。当出诊去的祖父身影从院里的丝瓜架下消失,我就在《本草纲目》与《伤寒论》中翻出那本《桃花扇》。那只塑料耳朵上虚拟的穴位象一缸睡莲边杂乱的荒草让我昏昏欲睡,倒是随着我的身体开始发生一些神秘变化——比如声音越来越喑哑低沉,某个繁燥之夜一个女人会莫名其妙地在梦中闪现时,那本《桃花扇》里溢出的浓烈伤感,使我内心深处漾起轻微的眩晕。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桃花扇》中的这首诗,我把它誊写在日记的扉页上。我还无法参透一柄桃花点点的血扇竟负载如此哀婉的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这让一个十二岁的懵懂少年,在那个忧郁的夏天里久久陷入一种无法排遣的愁闷伤怀中。
    当我重新站在壮悔堂这座挑脊飞檐的青砖小楼前,距我第一次见它已有二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了。那是刚刚过去的一个秋天的上午,视野里一片透明,澄澈,空中不时有黄枯的树叶悄然落下。三座环绕着宅院的青砖小楼阻挡了外界的喧闹,又仿佛一件容器,盛装着现代世界中残存着的古朴。在壮悔堂里的纪念品商店,无意中我遇到一本苦觅已久的《候方域集校笺》(中州古籍出版社),布纹封面洇着些许淡色霉痕。清秀的售书女孩颇有些歉意:要知道你还买书的话,门票钱我可以给你省掉的呀。她悄悄指了指身后通往院落竹丛处的后门。笑语盈盈间,那个“亦侠亦慧,略知书,能辩士大夫贤否”的李香君恍然闪现。 
    这是一座空楼。世界仿佛只剩下游观着的我的心跳。半扇门虚掩着昏暗中的古旧桌椅和一种令人陡生寂寞的末名空寥。伸手一推,木门吱呀一下。随声倾倒在地上的,还有手指间溜进来的风声和时光的影子。物是而人非啊!心里轻叹一声。响声如此之近,而人物却相隔多么得遥不可及。
    我一个人在壮悔堂里漫游,墙上有中文字向游人展示候方域短暂而波澜的一生——候方域,字朝宗,号雪苑。少时随时任户部尚书的父亲侯恂游学于京师,后寓南京,主盟复社,与复社诸子谈论国是,抨击阮大铖等阉党奸佞,并于秦淮阁中结识红颜知己李姬(李香君)。后来马士英、阮大铖等擅政,兴党狱,捕东林,候方域于江南颠沛流离,险为阮大铖所杀。又辗转入史可法军中,几经生死。南明亡后,侯方域归隐故里,重盟雪苑社,发奋著文。侯方域的诗文水平甚高,清王士祯评价他:“当时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异词。”(《河南文学史-古代卷》770页)《商丘县志》中说侯方域 “既不得志,益肆志于古学,文以韩、欧为宗,欲与之驰骋上下,而其才足以副之。文之恢奇雄健,中州数百年以来,一人而已。”侯方域与当时的魏禧和汪琬,被称为清初古文三大家。
    壮悔堂的前身叫杂痈堂。对自己书房的重命名,几乎是归隐后的侯方域一夜之间突然做出的。他在《壮悔堂记》中这样流露自己真实的心迹:“余少遭党禁,又历戎马间,而乃傲睨若是,然则坎壈而几杀其身,忽一日念及,怃然久之,其后历寝食不能忘。时有所创,创辄思;积创积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 在壮悔堂里,候方域埋头古文写作,留下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其中《马伶传》、《李姬传》为传世的名篇。在《李姬传》里,侯方域摒弃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重点写李香君的深明大义的一面。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李香君劝阻侯方域与阮大铖的往来,拒绝阉党余孽田仰重金引诱等主要情节,都是出自侯方域的《李姬传》。
    相对于侯方域的文才,一部《桃花扇》使人更容易记住他与秦淮河畔名妓李香君的缠绵。踏上壮悔堂逼仄狭小的楼梯,木梯板在脚下微微颤动,我似乎感受到了当年那些宽大衣袂擦过扶手而四处飘散的浮尘,行走着的丝帛衍射出皱折舒展开来的轻微声响。阳光斑驳着从雕花的格子间隙透射进来,站在木棂后面的我,像被镂空了的又一扇窗。

    在明暗相杂的光栅间游走,眼前一幕幕闪现出记忆深处的那部电影。很长时间,它一直在混淆着我对候方域个人人格的判断。黑白电影里的候方域成了失节小人,坚守贞节的香君,最后盼到的却是候方域一身清服出现在自己眼前。如雷轰顶的李香君在万分绝望之中引颈自尽,只剩下侯公子悔恨欲绝——真个是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啊! 
    翻看有关候方域研究资料,我越来越替侯公子感到愤懑不平。候方域在清顺治八年参加河南乡试一事,成了一生中倍受质疑的地方。事实上当年的乡试,很大程度上是侯方域为了躲避杀身之祸才迫不得已的。他甚至以不完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抵抗情绪。侯方域一生都没降清,也没入仕,而是归隐数年、苦心于古文编撰创作。在《壮悔堂文集》里,他对投靠清朝的人进行讽刺,提醒友人慎保晚节,决勿耻事新朝,忘怀故国等。他死后,《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也因 “悖逆诞妄,语多狂吠”而被清廷毁禁。把候方域划归晚节不终的投降派,对他确为不公。
    候方域反复说自己“平生之可悔者多矣”。一个悔字里面,蕴涵多少辛酸感悟?是侯方域对自己“仆少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的忏悔?还是对自己当年曾参加的乡试之事本身就追悔末及?有关侯方域投降变节、愧对香君的戏曲还依然作为众多专业剧团的保留剧目上演——孔尚任的《桃花扇》已成经典,我对后来的改编颇有微词——“戏说”名人并不是近几年剧作家们才有的专利。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单纯追求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这种肆意歪曲史实的做法,在考验观者对悲剧承受的阈值同时,却深深戗害了一个久远的无语的灵魂。当悔已成遥远的往事,我们为何还不放过一个如此忏悔的人?无语的我,比砖缝间的青苔还要沉默。
    壮悔堂的廊柱已龟裂、剥脱,露着被风雨与时光侵蚀后的暗淡木纹。站在前廊上眺望,整个四合院空旷而寂寥。壮悔堂的西厢房,就是传说中李香君住过的香君楼。按照民间说法,李香君后来并没有入道,而是跟着候方域在故里归隐。我宁愿相信这种说法,现有城南一个叫李姬园的村庄、村口一堆香君墓冢和一眼她当年浇花取水的香君井遗址为证。
一但陷入尘世的泥绰,简直要比只身青楼还要可怕。在传说中,李香君这位坚贞不渝血溅宫扇的女子,却因出身青楼而最终未能被侯家所宽容,只能于城外一个寂寥院落一个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失去了人格上的尊严,怎不使香君为江山易主、国破家亡,为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在一个有关香君墓的访谈中,我看到侯方域的后人——一个淳厚老实的农民,面对镜头矢口否认李香君跟自己侯氏家族有任何的瓜葛。好象如果承认自己的先祖跟一个歌妓的缠绵往事,就等同于默认了家族蒙受的巨大羞辱一样。礼教的繁文褥节,比一口井更黑得深不见底。最终使抑郁寡欢的李香君香消玉陨,而悒郁中的侯方域也在三十七岁时溘然归去。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死亦不能同穴,我又一次目击一个多么风花雪月的爱情是如何进入两座沉寂的坟墓,而且两座坟茔之间也只能河汉遥望。
    我曾尝试虚构一段候方域和李香君重逢后的一段时光,但我很快意识到,这不过是狗尾续貂而已。相见不如怀念。经典的爱情其实就是在最不经意间的嘎然而止。它使一切都嬗变成一团幻影留给你回望和扼腕长叹。
    还是觉得孔尚任的《桃花扇》好。站在壮悔堂前,站在虚构与传说之间,眼前轻轻漾起的浮尘使我晃若隔世。我想起十二岁时的自己,那个酷热的夏天,我初次陷入对爱情的叹惜中——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那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桃花扇》《入道》一出。传道法师的一声怒斥犹如当头棒喝,令沉浸在与香君意外相逢中的候公子幡然悔悟:几句话,说得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
    丝瓜架下那本摊开的书,随着我的黯然出神,浑然不觉中已散落一层嫩黄色的花粉。我眼前隐约有青衫小生与小旦带着折痕的洁白水袖在疾劲地翻飞:
    到今日,情丝割断,芳草天涯------


分享按钮>>游侯方域故居题名《壮悔堂怀古》
>>晏墉—东南晏氏始祖(唐咸通十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