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解密清朝御用侯氏官窑家族兴衰史

    中华侯氏网 2013年1月12日 辽宁日报摘


    沈阳故宫门前武功坊。在清朝,“一宫三陵”所使用的琉璃瓦均出自海城侯氏家族管理的皇瓦窑,因烧制琉璃瓦有功,侯氏家族被御赐世袭五品官。   

    作为一个人的出生证明,家谱不仅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而且也蕴藏着一段段隐秘的家族故事以及一个家族兴衰的历史。在我省海城市析木镇的一个侯氏家族中,就保存了一部时间跨度长达268年的《侯家宗谱》,正是这部家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曾经辉煌家族的隐秘往事——   

    明末清初,侯氏家族的先祖侯安卸任山西总兵时,随驻军辽东的长子侯时虎来到海城析木镇,随之带来的还有祖传烧制琉璃瓦的手艺。之后,在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后,侯氏家族参与了辽阳八角金殿、沈阳故宫的建造过程,后来的“关外三陵”所用的御制琉璃瓦均出自侯氏所创立的皇瓦窑。   

    因烧制琉璃瓦有功,清顺治皇帝特别授予侯氏家族世袭五品官职,自此开创了海城侯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清皇瓦窑族人再次聚会   

    家谱被誉为“私人史”,能够真实地记录这个家族发生过的事情。然而,能够完整述说上百年家族历史的家谱,现在并不多见。幸运的是,在采访中记者找到了一部这样的家谱,并见证了一次这个家族的内部会议。   

    12月3日上午9点,海城漫天飞舞着雪花,侯铁云、侯广佩、侯敏三人来到海城客运站,准备回到析木镇缸窑岭村的老家,因为在那里还有不同支脉的族人等着他们开家族会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与他们终于赶到了缸窑岭村的一个饭店里,此时饭店内已有8位侯姓族人先期到达。侯广佩告诉记者,像这样级别人数的家族聚会已经不知开过多少次了。从2003年至今,近百人的家族聚会就已有过10次了,这次聚会是讨论如何为“侯家宗谱网站”填写资料的事情。   

    现场的11位侯氏家族成员,聚集了该家族从十三世到十九世共7代人。侯贺麟是这里辈分最大的人,他今年73岁了,是缸窑岭村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次聚会的人多半都得叫他“老祖宗”。   

    侯贺麟告诉记者,他是侯氏家族四世祖侯振举嫡系第十三世孙,按照这个辈分,和他同辈的人应活在清光绪年间。侯广佩和侯贺麟同岁,是侯氏家族十五世侯云波的长子。他大专毕业后在老家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退休后才搬到海城市里。同时,他是辽宁侯氏宗谱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现在担任会长一职。侯广佩告诉记者,自己不仅和侯贺麟是同龄人,而且还是同校的校友,可是论起辈分来,他却要叫侯贺麟一声“太爷”。没有修家谱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具体的辈分,就以兄弟相称。可是一修家谱,居然给自己找了个“太爷”回来,这一时成为族内的趣事。   

    该家族宗谱立于268年前   

    随侯广佩同来的侯铁云今年也已经64岁了,原来是海城市一家副食品厂的厂长,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家族内部成员的联络与沟通。别看他年岁没有侯广佩大,但是论起辈分来是侯广佩的叔叔。此前,他与侯广佩并不认识,就是因为重新修起家谱后,才走到了一起,而且现在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从海城一同赶来的侯敏是海城一家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在家族内部主要负责组织和建设“侯家宗谱网站”。   

    记录侯氏家族的史籍文献《侯家宗谱》现保存在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侯维云家,距今已有268年了。清乾隆九年,侯氏家族七世祖侯三奇第一次修谱后,十一世祖侯廷恩又于清同治三年重新续谱。2003年,侯氏家族又进行了家谱的第三次编修。   

    侯广佩告诉记者,《侯家宗谱》立于乾隆九年,即1744年,是由侯氏家族四世祖侯振举的重孙侯三奇所立,在谱序中不但介绍了侯氏家族从山西迁至海城的原因、过程,而且讲述了皇瓦窑首任窑主侯振举参与辽阳八角金殿、沈阳故宫建造的经过,介绍了侯氏族人所受封赏及担任清代税收、驻防等的官职。老家谱一直放在紫檀木盒里,木盒的正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宗谱”二字,翻开红色宗谱,在每页纸上均印有浅红色的“二龙戏珠”图案。在宗谱首页,即可看到 “皇恩永固”、“圣谕笃宗族以昭雍睦”的字样,该文后还写有“钦此钦遵敬禄”等字。   

    曾专门研究过《侯家宗谱》的鞍山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介绍,《侯家宗谱》里出现的“笃宗族以昭雍睦”是摘录了雍正二年颁行天下的《圣谕广训》里的内容。康熙九年,清政府向全国颁布“上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清政府将“上谕十六条”逐条解释,形成《圣谕广训》,并颁行天下。“笃宗族以昭雍睦”就是告诉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应遵守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建立的政权。在清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家族在修族谱时,都将《圣谕广训》的内容印入族谱,并以此制定许多宗规家训。   

    明末时从山西迁至海城   

    在侯铁云找来的三修版《侯家宗谱》里,记者看到,《侯家宗谱》分有“侯氏起源”、“族谱简介”、“族谱内容”、“祖训族规”、“先祖贡献”等10个不同的部分。打开家谱后,第一件事便写着一个家族为何要修谱:“修谱能上而溯之,乃得先人之本源,沿而下之,可明本族之宗支。 ”   

    在《侯家宗谱》上记者看到,海城析木镇侯家是明朝时从山西迁入辽东的。那么,这个家族为何从山西迁入辽东?明朝时侯氏家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侯广佩告诉记者,一世祖侯安原籍是山西省汾州府介休县西南二十五里侯堡人,侯安在明朝时曾任山西总兵,当时被称万户元帅,明赐进士。明万历四十二年(1567年),侯安告老还乡时因长子侯时虎任辽东东宁卫都指挥使,特受骠骑将军,于是就从山西移居辽东海州(即海城)东南四十五里析木镇缸窑岭安居,1573年死于海城,享年71岁。   

    据侯广佩介绍,明朝时侯家是武将世家,曾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鼎盛时期,侯家官员曾占满朝官员的近一半,因此当时有“侯半朝”之称。但在明万历年间,魏忠贤等迫害忠良,将时任兵部尚书的侯恂加以迫害,并将侯恂父子罢官入狱,因此引起了侯氏族人的不满,纷纷逃到山海关外蓟辽总兵侯时鹿处劝其举兵起义,反明帮清。当时,侯家族人侯时豹、侯时熊、侯时虎及其他将领侯朝义、侯朝礼、侯朝信、侯忭、侯恒、侯怡、侯忠、侯廉等,形成了一股规模很大的侯家军势力,加快了明王朝的灭亡。从一世祖侯安至今,《侯家宗谱》已修谱至22代。   开创清朝东北唯一官窑   

    侯振举是海城侯氏家族的四世祖,也是清朝东北唯一官窑——皇瓦窑的首创者。200多年前,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的皇瓦窑专门烧制皇宫专用的琉璃瓦,后来被皇帝赐封为官窑。   

    清朝初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辽阳准备建造东京城时需要“龙砖彩瓦”。当时,正在析木烧窑的侯振举特意赶到辽阳,献上了3500个绿釉碗盘,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赏识,随后被赐封为五品官,在析木专门管理烧制琉璃瓦,以备建筑、修理宫殿陵寝之用。由此,侯振举的民窑便更名为皇瓦窑,成了御用官窑。   

    在清宫档案《满文老档》中就曾记录了这段侯氏家族向努尔哈赤献琉璃瓦的事情:“(天命六年)六月初七,海城城属地析木城治村人做三千五百一十只绿罐子送来。其日汗曰:谓东珠、金银为宝者,其算何宝?寒冷之时可当衣穿?饥饿之时可以食户乎?国家所养之贤良人,乃能识国中不识之物,造不能造之物之匠人,才是真宝也。今自析木城处送来绿釉子光碗、盆、大瓶子,是对国家有用之事矣。可给此匠人官职乎?敕书令都堂、总兵、道台、副将拟议回奏……自析木城送绿碗、罐、盆子之人因其制造与国家有用之物,赐予守备职(正五品)赏银二十两。 ”这段文字讲述的,就是侯振举前往东京献绿琉璃瓦及努尔哈赤视其为贤良之人进行封赏的过程。   

    此后,沈阳故宫所用的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均由侯振举所创办的皇瓦窑烧制。除故宫外,福陵(今沈阳东陵)、昭陵(今沈阳北陵)和抚顺永陵所用的琉璃瓦等材料也均由皇瓦窑提供。皇瓦窑自侯振举一代,经历了291年。侯氏家族也因献瓷器、修宫殿有功而10代世袭五品官,管理皇瓦窑。   

    四位皇帝曾视察皇瓦窑   

    参加家族会议的另一位族人侯文铎说,先祖侯振举在建造沈阳故宫时,受到过皇太极的嘉奖。因为他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将沈阳故宫工程顺利交工,保证了皇太极开国大典的进程。为此,皇太极特别诰封侯振举为“关东辅御史”,世袭掌管海州皇瓦窑。而且,还在皇瓦窑周围3里内特设一处下马石,规定文武百官经过这里时均要下轿下马。   

    侯铁云告诉记者,在清朝建造北京故宫时,侯氏先祖还曾把琉璃瓦送去过,故此留下了一段“千里送琉璃”的故事。据侯铁云介绍,当时侯振举拿着圣旨,骑着高头大马,打着镶黄旗的旗号,率领着进京队伍大小车千余辆,队伍浩浩荡荡奔京城而去。当时,各地驿站及官府州县,皆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丝毫不敢怠慢,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畅通无阻。送琉璃瓦的队伍历经10多天,于清顺治五年抵达北京,当时侯振举被封功臣,世袭五品之职。   

    侯振举一直活到96岁,后来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还特意到皇瓦窑专程看望过侯振举,并重新诰封其为“大清栋梁之才,三朝老寿星”,并赏龙头拐杖一根。   乾隆皇帝来皇瓦窑看望后,还专门诰封侯家当朝后代子孙“奉政大夫”侯三奇,为侯家重续宗谱,并御书“皇恩永固,世泽荫长”。1841年,道光皇帝来皇瓦窑探望侯族后人,并御封专为侯家修建一座“琉璃影壁”,影壁上画有麒麟等吉祥图案,以此显示侯家当朝的尊贵地位。道光皇帝回京后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时任“督察御史”的侯奎光大学士,以示大清皇朝与侯氏家族的不断亲情。光绪皇帝也曾到皇瓦窖看望侯氏后人侯辅清,并下旨册封其祖母为诰命夫人。从清初四世祖侯振举开始到十三世孙,侯氏家族在清朝一共有27位成员被皇帝赐为五品官员。据参加家庭各个会议的另一位族人侯宪忠介绍,他的太爷是侯氏族人里得到清御赐世袭五品官员的最后一人。   

    清道光皇帝御赐修建的琉璃影壁。清光绪皇帝册封侯氏后人的圣旨。   

    千年流变   

    海城公园仍保留着御赐琉璃影壁   

    在清朝末年,皇瓦窑开始出现衰落迹象。咸丰元年《重修缸窑岭伯灵庙碑记并序》的碑文,就记载了皇瓦窑衰落的景象。据碑文记载:“原官建厅三间,颜料库一间,大窑五座,宿舍五间,琉璃照壁一座,仙人祠一座现存。其余厂房七八十间均以倒塌云。 ”从碑文可知,皇瓦窑当时已无力维修厂房。   

    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皇瓦窑只是烧造一些皇家建筑维修时所用琉璃瓦,再无繁盛景象。在清朝封建统治结束后,皇瓦窑的官窑地位也随之结束。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还保留着皇室内务府办事处及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此时皇瓦窑虽仍在为陵寝的维修烧造一些琉璃构件,但已归入民窑范畴。新中国成立后,皇瓦窑除有烧制缸、罐的民窑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琉璃窑则全部停烧并废弃至今。   

    随着皇瓦窑的终结,侯氏家族也迅速衰落。不过,侯广佩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一段时间里,侯氏家族中不断涌现出族内名人。在第三次编修《侯家宗谱》时,侯广佩的弟弟与一位名叫侯振江的人偶然交谈得知,他们也是侯氏家族的一个支脉,而侯振江的三哥侯冕曾是着名的导弹专家。侯冕的原名叫侯振武,是侯氏家族十六世孙。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在海城公园里,还保留着那座道光皇帝御赐侯氏家族而修建的琉璃影壁。   

    侯广佩说,影壁的壁身正面有三幅图案,中间是鹤、鹿、灵芝、祥云、浮日组成的“鹤鹿同春”,意即祝愿皇帝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左边是卫竹报平安,保佑当朝皇帝的平安;右边是由松树组成的“寒松劲节”,以示窑主永不变心,忠于皇室。李刚则表示,琉璃影壁是清王朝对侯氏家族烧造琉璃瓦尽忠职守的最高奖赏,也是现存关外唯一御赐的琉璃影壁。 

    本文转载自:《辽宁日报》  作者:许凯

    本文转自【读者在线】:http://www.opencn.cn/opencnhtml/2012-12-30/2012123072517.html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宗旨!


分享按钮>>东阿司氏与商丘司氏联宗联谊成效显著
>>【万氏古代名人】进士万虞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