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名人楷模】理论物理大师侯伯宇

    中华侯氏网 2013年2月5日 当代陕西网


  2010年10月6日,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2011年6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作出《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侯伯宇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师生学习侯伯宇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工作态度,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志愿随着国家需要走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出生于天津。其父侯镜如,黄埔一期毕业生,年轻时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率部与日寇浴血鏖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国和平促进统一会会长。在父亲的影响下,侯伯宇很早就萌发了科技报国的志愿。

  1947年和1948年,侯伯宇先后两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48年11月,因为北平战局的关系,侯伯宇随家远赴港台,于次年考入台湾大学。3个月后,他离开台北赴香港,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辗转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第三度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侯伯宇投笔从戎,准备跟随苏联军事顾问入朝参战,后因计划取消而作罢。1953年,因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迫切需要既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才,侯伯宇放弃回清华继续读书的打算,服从组织分配到辽宁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翻译科当了一名俄语翻译。

  1956年9月,侯伯宇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1963年9月,侯伯宇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教授。

  1973年5月,侯伯宇调入西北大学。上世纪70年代,极左思潮盛行,侯伯宇的家庭背景和特殊的个人经历,曾经让他吃尽了苦头。直到1980年,50岁的侯伯宇才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80年代,侯伯宇利用父辈的关系,邀请台湾中研院天文研究所袁旗教授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实现海峡两岸学术界隔绝30多年后的首次接触。

  侯伯宇生前屡次申报院士未果,但他从不利用父亲的关系和影响。弟弟侯伯文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黄埔一期同学会联络员,曾经私下里问他要不要“帮忙”,他回答:“你不要害我!”

  创立“侯氏理论”

  2009年11月,在一次例行体检中,侯伯宇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住院期间,年近80的他依然手不释卷。在最后一次被推去做检查时,他还告诉推轮椅的小护士:“请你推慢一点儿,我要看书。”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侯伯宇牵挂的,依然是他放不下的科研。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群论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及量子化学权威未能得出的重要公式。60年代初,侯伯宇参加北京层子模型工作中的对称性研究,这一工作在80年代中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78年3月,侯伯宇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华国锋、李先念、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科研成果《群论、角动量及规范场与磁单极的研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年5月,侯伯宇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乔玲丽博士等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统一用一个对偶参数来表达。和侯伯宇一起工作的学者称其为“H变换”(H即侯伯宇英文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母)或“侯氏理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认为“侯氏理论”“非常漂亮”,是“强有力的”,“很优美”,并称赞侯伯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6年,新华社新闻图片社以《中国的骄傲》为题,展示了包括“侯氏理论”在内的20项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

  侯伯宇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研究,在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性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ckiw、德国玻恩大学Nahm、英国剑桥大学Fanli等著名教授的赞许,许多篇论文一经发表,即在国内外同行间产生极大的影响,并被广泛引用。

    多年来,侯伯宇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党员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省级劳模、省级优秀党员等称号。

  学高身正育人才

  1981年,侯伯宇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指导了20余名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和7名博士后。

  在教学中,侯伯宇强调授课内容要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注重在教学中提高课程起点,把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在本学科中的最新科学成就介绍给学生,特别是注重讲授那些最新的、尚未刊出的、有想法而不成熟、不详尽的预印文献。侯伯宇与弟弟侯伯元教授(原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合作的《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受到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追捧。

  侯伯宇始终强调创新,认为即使不能达到当前世界的最新水平,也多少要有所创新。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许多人在读博士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学术研究前沿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1989年,侯伯宇主持的“立足西北,造就直达国际前沿的理论物理研究生”课题获得了全国首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侯伯宇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塑造他们的学术品格,更用自己的善良、宽容和认真、正直,塑造着他们的人格。他自己掏腰包,给办公室装空调,改善办公环境,却从来不肯动用科研经费为自己报销一本和课题无关的书。他多次出国访问、交流,却从来不借机带家人同行。

  2007年8月,侯伯宇的儿子和孙子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遇难。人世间,最惨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何况是同时失去两个至亲的人!但是,在车祸发生后的第三天,侯伯宇就就出现在讲台上,一如既往地为学生上课。他说:“我的儿子和孙子都已经不在了,我现在唯一的希望是早点出院完成我的工作,然后去和他们团聚。”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八点到十二点,侯伯宇都在给学生上课。从2007年到2008年一个学年中,侯伯宇承担的前沿动态研究课,竟然达到了令人吃惊的600个学时之多!

  在侯伯宇奖掖提携下,石康杰、杨仲侠、岳瑞宏、张耀中、周玉魁、卫华、赵柳、范桁、杨文力等出自侯伯宇门下的弟子,都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驰骋在国际学术前沿。

  中国科学院戴元本院士和朱重远教授评价侯伯宇说:“他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国外。”

  打造中国理论物理研究重镇

  侯伯宇到西北大学工作后,于1984年牵头组建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由于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影响,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巴丁、普里高津、哈肯、福井谦一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都相继访问西大物理所,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1985年,研究所就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现在,地处大西北的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物理研究重镇。研究所自成立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作)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合作)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5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9项,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2项,中国科协、中组部、人事部的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以及其它10余项奖项。研究所参与了国家指令性计划“八五”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前沿课题”的研究,继续参与了“九五”攀登预选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同行称为“侯李变换”和“顾效应”。 

  “量子场论和弦理论中的数学问题”是一个处于当今国际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的选题,也是侯伯宇生前参与的最后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曾经向身边的人透露:“我很幸运。”他所说的幸运,就是他率领的现代物理研究所,正在向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行进,将要取得可喜的突破。

  但是,无情的病魔阻止了侯伯宇奋勇登攀的脚步,并永远剥夺了他工作的权力。在惊悉侯伯宇离世的消息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给西北大学发来唁电说:“他的去世是贵校的一大损失,也是祖国物理事业的一重大损失。”(熊晓芬 李丁)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池氏文化古迹】探源论坛
>>【侯氏文化古迹】侯伯宇:大师风范 照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