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古代名人】侯生“自刭”探微

    中华侯氏网 2013年3月5日 济源胡小海


    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提到“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向自刭”,侯生作为一个饱学之士,又处于群雄逐鹿、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正是英雄豪杰饱学之士大展所能之际,此时侯生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表面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细细分析却可以揭开侯生之死这个神秘的面纱。

    其一:侯生无法面对自己。隐瞒赵王盗取兵符矫杀晋鄙抗秦救赵的主谋是侯生,因为他,勇猛老将晋鄙无辜地死去;因为他,有胆有识的如姬铤而走险;因为他,无辜的士兵可能要血染沙场;因为他,魏王可能要被其他诸侯王耻笑;因为他,信陵君可能要他乡寄居,所以,为了内心的宁静,他要用死做个交代。

    其二:侯生不得不死。他年老体迈,经不起路途的颠簸,所以不能随信陵君出征;纵使强撑出征,也只会成为信陵君的累赘,反而耽误了围魏救赵大计;再者,围魏救赵他是主谋,自知罪责难逃,与其被魏王捉住受辱,不如在受辱前自杀,这是当时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保持自己名节的的一种行为,符合当时人的节操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比如“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其三:侯生以死谢信陵君。当时的人信奉“士为知己者死”,而信陵君无疑便是侯生的知己。想想信陵君给侯生空着的上座;想想信陵君的“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想想信陵君的“遍赞宾客”,“为寿侯生前”,就不难理解信陵君对侯生的知遇之恩了。作为一个七十岁且贫穷的看门人,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士,能让魏国高高在上的国君之弟如此厚遇,侯生怎能不刻骨铭心,以死相报。

    其四:以死坚定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决心。为了坚定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决心,侯生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当信陵君“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时,侯生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当信陵君心中疑惑返车回问时,侯生说“ 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当信陵君“再拜”时,侯生终于说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信陵君因为老将朱亥可能被杀而哭泣时,侯生进一步刺激“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当信陵君要出发的时候,侯生说出了“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话。可见侯生的自杀也是包含在坚定信陵君窃符救赵整个环节中的。侯生用死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使信陵君不疑不忌,放心大胆依计行事。

    其五:侯生用死来成就信陵君的美名。当时秦国势大,大有吞六国而一统天下之势,公元前260年与赵大战中坑杀赵降卒40万,欲乘胜追击一举灭赵,而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唇亡齿寒。这一点智囊之士侯生不可能看不到,所以定下了围魏救赵之计,此计成则功在社稷千古留名。侯生之死,正是为了使人以为这事从策划到施行都是信陵君所为,以此来成全信陵君的威名。其实侯生在一开始就做了铺垫的,比如侯生在告诉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的时候“屏人间语”。

    其六:他以死断了后患,确保信陵君安全。试想,如果信陵君得知魏王要拿侯生问罪,亦或魏王以侯生为人质要挟信陵君回来,那么信陵君会不管不顾吗?也许信陵君会转而救侯生,那么侯生岂不是因为自己使信陵君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当然,也许信陵君不会回来,但即使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几率侯生也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为了确保信陵君的安全,侯生选择了自杀。

    其七:侯生要给以后信陵君和魏王室,以及魏王和如姬关系的缓和垫个台阶。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恐回魏获罪,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但作为魏王的弟弟,作为颇有声望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又处于当时那样群雄逐鹿的时代,他很大程度上有一天是要回到魏国的。而回去之后即使魏王有意原谅信陵君,也难堵悠悠之口,不免失了国君的威严,睿智的侯生正是预想到了这点,所以用一死包揽了全部罪过。

    果然,公元前247年,秦国大举进攻魏国,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并任命为上将军,信陵君并且联合诸侯大败秦军,声威大震。 (济源中学)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刘氏网新闻】众多姓氏联谊总会和网站具名祝贺第二届世界房氏宗亲联谊大会的举办
>>【刘氏网新闻】河南省青少年文化协会祝贺第二届世界房氏宗亲联谊大会的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