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古代名人】汴梁诗话:王维《夷门歌》

    中华侯氏网 2013年3月5日 开封议政网


 

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逾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为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古诗《夷门歌》。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州,寄籍山西蒲州。开元九年(721)进士,累任大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两京陷落,王维为叛军所俘,服药装哑,仍被迫署伪职,两京收复后,曾以陷贼官论罪。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历经变乱,屡受打击,心情消沉,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王维是盛唐时李白、杜甫之外另一位大诗人。他还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以画、乐之理通于诗。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高度评价了王维杰出的艺术成就。王维以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五言律诗最负盛名,但《夷门歌》这首七言古诗,同样有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这首诗描写的是开封的历史,我们开封人读来感到特别亲切。
 
    诗名《夷门歌》,夷门是战国时魏都大梁(开封)的一个城门的名称。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曾专门到魏都大梁旧址,向当地人求问夷门在哪里。“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也就是说,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至于东门为什么叫夷门,有一种说法是,大梁城内东北角有一座山,名叫夷山,东门离夷山近,所以东门就叫夷门了。到了后代,夷门几乎成了大梁和开封的代称,民国初年,开封有七位书法家齐名,人称“夷门七子”。当代开封的书法家也有人在书法作品题款时,把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夷门”二字,最有名的是“夷门王澄”,人们一看“夷门”二字,就知道是开封出来的书法家。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但是歌颂的主要对象不是信陵君,而是隐士侯嬴。侯嬴是“大梁夷门监”,他也称“夷门侯生”,所以这首诗叫《夷门歌》。
 
    该诗为七言古诗,四句一韵,共十二句三韵。前四句押“分、纷、君”,为上平声十二文韵;中间四句押“马、下、者”,为仄韵上声二十一马韵;最后四句押“谋、酬、求”,为下平声十一尤韵。该诗用韵灵活,又完全符合七言古诗的格律,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和极高的艺术水平。从诗中表达的意思分析,每韵为一个段落。
 
    第一段简明扼要的描写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环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当时正是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间征战杀伐的大混战之时。在“窃符救赵”发生的前两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纸上谈兵”的赵将赵括,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因此是“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赵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为了一举灭掉赵国,派大将王陵率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邯郸告急,赵国就向魏国和楚国求救兵。这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这位赵国公子有宾客数千人,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亲自带人到楚国求救,楚考烈王同意了赵国的请求,派春申君将兵救赵,但路途遥远,一时不能赶到。这时的魏王是魏安釐王,他起初也同意了赵国的请求,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兵救赵。但是秦昭襄王派使者到魏国来,威胁说,哪国敢派兵救赵,秦兵攻下赵国后就先去打哪国。魏安釐王害怕了,就命令晋鄙把军队停在邺(今安阳)不动,名为救赵,实际上是隔岸观火,待机而动。魏王虽然派出了兵,但是“不救平原君”。
 
    本诗的第二段,我们的主人公就要出场了。“公子为嬴停驷马”,公子即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他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史记》说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士下,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四公子虽各有特长,各有生动多彩的事迹,但司马迁无疑对信陵君的评价最高。一篇《魏公子信陵君列传》是带着感情写的,列传通篇对信陵君称“公子”而不直呼其名号,而在其他三公子传中则直呼他们的名号。我们可以从太史公的字里行间看出他对信陵君的喜爱和尊敬。该传最后写道:“高祖(汉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以其过人的品格和才干,能得到汉高祖如此尊崇的礼遇,这在四公子乃至战国人物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诗人在这段中不但写到了信陵君,还写到了两位奇人,这就是“嬴”和“亥”。嬴即侯嬴,他是魏国一位贫穷的隐士,七十多岁了,还任“大梁夷门监”,即大梁城夷门的守门人,也就是“夷门抱关者”。隐士一般隐居于山林,远离纷乱的都市,而侯嬴却住在魏国的都城大梁,还担任看城门的职务,这就是“大隐隐于市”。亥即朱亥,“屠肆鼓刀人”即宰杀牲畜的屠夫。屠夫拿着屠刀可以像击鼓一样敲得咚咚响,所以古代屠夫也叫“鼓刀人”。朱亥是一位身怀绝技、力大无比的奇士,他隐在宰杀牲畜的屠间,所以“世莫能知”。侯嬴非常了解朱亥的本领,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信陵君听说大梁城里有侯嬴这样一位高人,想结交侯嬴,就派人给他送去了贵重的礼物,但侯嬴却不接受。他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穷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在侯嬴过生日那天,信陵君在家中置办了一场丰盛的酒宴,请到了许多尊贵的客人。当客人落座以后,信陵君不让立即开席,而是备了一辆马车,到夷门去迎接侯嬴。侯嬴也不推让,穿着平常的衣衫就坐上了马车。信陵君握着马缰绳,亲自为侯嬴赶车。车走了一半时,侯嬴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是市场里的屠夫,咱们绕道去看看他,信陵君就把车赶到市场里停下来,让侯嬴下车去会他的朋友,这就是“公子为嬴停驷马”。
 
    侯嬴的朋友正是朱亥,侯嬴和朱亥在那里谈了好大一会儿,他回头望望信陵君,信陵君还是那样和颜悦色,态度平静,一点着急的样子都没有。这时信陵君家贵宾满堂,都在等着信陵君回来开始宴会,跟着信陵君来接侯嬴的随从们都知道这个情况,在暗自骂侯嬴没有规矩,不懂道理。市场里面的人过来围观,只见信陵君手握缰绳,耐心地等待侯嬴,“执辔愈恭意逾下”。侯嬴看到信陵君的态度,不由得心中暗暗佩服,于是辞别朱亥,又上了信陵君的车。到了家中,信陵君向满座的贵宾介绍了宴会的主宾侯嬴。宾客们看到这场宴席等了半天,就是为了等这么一位穿着破旧的老头子,都感到非常惊奇。
 
    当信陵君端起酒杯,走到侯嬴跟前为祝寿时,侯嬴说出了一段话。他说:“今日公子为我所做的事使我感到心满意足了。我只是一个守城门的人,公子亲自带着马车,把我接到这宴会中,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而公子做到了。我让公子在市场牵着马久等我,公子的态度是那样的恭敬。人们都说我侯嬴做得太过分,是个小人;都认为公子是位尊敬长者,礼贤下士的君子。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好名声啊!”也就是说,他和信陵君谁也不欠谁的了。自此以后,信陵君对侯嬴更加尊重,视为上宾。侯嬴在达官贵人面前绝不奴颜婢膝,表现了一个平常人的尊严,他不但不把自己看做小人,而且使自己在人格上和信陵君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平民隐士的风骨。
 
    这一段生动的故事,看来似乎和“窃符救赵”没有直接关系,但不管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此不惜笔墨,详细描写,大加渲染,足见这段故事的重要性。通过这段故事,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个性鲜明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品格高尚,识见作为不同凡人,也为以后“窃符救赵”的成功作了有力的铺垫。
 
    王维的这首诗本来就没有把“窃符救赵”作为重点,他要描写的就是侯嬴等人物的精神品格。这四句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信陵君和侯嬴这段故事,实际上也就是写了信陵君牵着马缰绳,在那里等侯嬴和朱亥那一刻的事情:“公子牵着马缰绳站在那里,态度平静地等待侯嬴。侯嬴和朱亥是什么人呢?一个是守城门的,一个是屠夫。”诗写得再简单不过了,这就是诗的语言。古代诗人的咏史诗不可能去详细地叙述历史故事,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去读历史书,而古人特别读书人对历史都是非常熟悉的。
 
    诗的最后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写了侯嬴向信陵君献计并自刎的事,这一段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侯嬴的才智和人品的高度评价。
 
    秦国对邯郸的围攻越来越急,而魏国军队却隔岸观火,迟迟不见行动,把赵国的平原君急坏了。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也就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的姐妹,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平原君向楚国求救是亲自出马,而向魏国求救是派人送信。没想到楚国已经出兵了,而魏国名为出兵实际没行动。平原君向魏王求救没用,就一次次给信陵君写信说,我和魏国联姻,是“以公子高义,为能急人之困”,现在邯郸危急,快要降秦了,魏兵还不来。你算什么急人之困啊!你不管赵国降不降秦,连你姐姐也不管了吗?信陵君向魏王请求,魏王不听,信陵君无法,就下了个与赵俱死的决心,他带领自己的宾客,凑了百余乘车骑,准备去和秦兵决一死战。
 
    他们这一队人马出都城夷门时,见到侯嬴,信陵君对侯嬴说了自己已抱必死的决心,带这几个人去援赵抗秦。侯嬴听了无动于衷,只淡淡地说了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走出城门几里路了,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他想,我对侯嬴那么好,天下人都知道,今天我要去战场赴死了,他竟然不说什么送别的话,难道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信陵君想到这里,马上返回夷门,去问侯嬴是什么原因。侯嬴见了信陵君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接着他向信陵君分析了形势,指出带这几个人去援赵抗秦无异于肉投饿虎,有去无回,何功之有?信陵君向侯嬴问计,侯嬴说,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只有魏王的虎符能调动他,而魏王把虎符放在他的卧室内,这地方只有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能进去。我知道公子曾替如姬报过杀父的大仇,如姬早有报答公子之心。公子可求如姬盗得虎符,带着虎符去调动晋鄙这十万大军,必能打败秦兵,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依照侯嬴的计谋盗得了虎符。侯嬴又献一计,他指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晋鄙见到虎符,仍不交出兵权,那事情就麻烦了。我的朋友朱亥可随公子一起去,朱亥是个大力士,晋鄙如听公子的将令更好,如果不听,可让朱亥杀了他。信陵君找到朱亥,朱亥见了信陵君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屠夫,公子以贵客待我,过去我所以从来没有报谢公子,是因为以小礼来报答是没有用的。今天公子遇到这么大的急事,这才是我报谢公子的时候啊。
 
    事情以后完全按照侯嬴的预料和计划发展。信陵君带着朱亥赶到魏军驻地,对晋鄙亮出调兵的虎符,晋鄙果然不听号令,朱亥抽出袖中所藏四十斤重大铁锥,锥杀晋鄙。信陵君夺得兵权,率领魏军打败秦兵,解了邯郸之围。
 
    这就是侯嬴“慷慨献奇谋”。这个奇谋计算得如此精密、周全,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步步推演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信陵君、魏王、如姬、朱亥、晋鄙、魏军、秦军,一个个尽在他掌握之中,这在中国历史上的计谋中,绝对是第一流的上乘之作。汴梁隐士侯嬴显露了他的真本领,这才叫高人。但是本诗着重表现的,却不是“慷慨献奇谋”,而是“意气兼将身命酬”,这一点,更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惊世骇俗之举。
 
    就在信陵君盗得虎符,请出朱亥,出发前去辞别侯嬴时,侯嬴说:“我老了,不能随公子一同出征。我会在家中算着日子,等你们到晋鄙军中那一天,我就在北乡自刎,以送公子。”等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之日,侯嬴果然按照自己的诺言自刎了。这就是“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人们不禁要问,侯嬴为什么要自杀呢?他这么做是“何所求”呢?
 
    侯嬴是无所求的,在物质享受上他没有任何追求。他曾拒绝接受信陵君送给他的贵重礼物,这一次他帮了信陵君这么大的忙,信陵君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他,但他用行动表明,功名富贵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侯嬴又是有所求的,这就是他对精神道义的追求。他殚精竭虑,帮助信陵君出谋划策,就是为了让信陵君率领魏军实现援赵抗秦的胜利,这是为了魏国的强盛和魏国人民的安居乐业。侯嬴为什么要自刎呢?他认为,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之日,就没有人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了,援赵抗秦必胜无疑,自己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为了不使信陵君为自己的事分心,于是“向风刎颈送公子”,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把仁和义看得比生死还重要,“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王维在诗中生动塑造了侯嬴的高大形象,侯嬴舍生取义的作为大大地高于一般的隐士,他无私无畏的自刎不是常人能及的。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侠客行》也是写侯嬴和朱亥的,他在诗中写道:“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把侯嬴和朱亥称为侠客。在王维、李白和司马迁的笔下,侯嬴这一顶天立地的形象站到了历史人物群像之巅。(宋开罗:于2010年8月)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鲍氏名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鲍金锋
>>【侯氏网新闻】祝贺第二届世界房氏宗亲联谊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