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古代名人】春秋战国时为何侯赢要自杀

    中华侯氏网 2013年3月5日 于红尘醉卧


  侯嬴在“窃符救赵”的整个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司马迁以丰富的感情,娴熟的技艺,把侯嬴的形象刻划得十分完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侯嬴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窃符救赵的计谋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经答应实施夺军救赵的计划,可以说形势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侯生竟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有什么意义?信陵君听了侯嬴要自刭的诺言后,不加劝阻,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的“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权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晋鄙是“嚄嚄宿将”,是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是魏王“名为救赵,实为持两端以观望”的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他对魏公子“单车”来接管军权肯定是会怀疑的。虽有虎符,但决不会轻易交出兵权,这样救赵存魏的第一步夺取军权的斗争将是十分激烈而危险的,这一点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对于信陵君,侯嬴也了解得很清楚:既有宁死救赵的决心,又有“仁”而不忍杀晋鄙的一面,因此,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的道理来开导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来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坚定信陵君的决心的。对于朱亥,侯嬴对他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既认识到朱亥的为人是勇力、鲠直过人而细致、谋略不足,又意识到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朱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动摇,但只要朱亥坚定,椎死晋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犹豫、疏忽,那只能落得个前功尽弃。当然这样的一切,勇迈而少谋略的朱亥是难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讲大道理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正是深谋远虑的侯嬴所最为担忧的,为使自己的计划能完满地实现,只有一种抉择:以死激励朱亥。因为对于朱亥,以死报知己的行动,比之千言万语的说理更有说明力,更能坚定其决心,激励他小心在意,务必成功。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一个“夷门监者”何以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大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小到兵符所藏之地、魏王最幸之妾以及魏公子与如姬的私人交葛,无不在侯嬴的视野之内,这恐怕不是用一般的关心国家大事或窥私癖所能解释的。比较顺理成章的理由是,侯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隐者,而是一个胸有韬略却一直未能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有志者。当他发现信陵君确是一个仁而下士且不乏义勇气概的政治家,觉得自己韬光养晦待机而发数十年深埋心底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老于事故的侯生并没有急不可耐,而是沉着冷静地处理着这个关乎自身一世功业的大事。先是用一系列戏剧化的近乎刁难的行为进一步试探公子的为人和品性,然后是一番滴水不漏的解释使魏公子深受感动。“欲擒故纵”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侯生遂为上客”。 

  不久,一场以强凌弱的局部战争爆发了,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岌岌可危的赵国心急火燎地求救于魏,而秦国的威胁、魏王的怯弱、平原君的责备,委实让魏公子十分为难。此时的侯嬴怎能无动于衷?他在苦思冥想运筹帷幄,一个大胆的计划终于酝酿成熟了。然而,这个既盗兵符且杀晋鄙、手段可谓“十分恶劣”的办法,叫一向以仁义见称的魏公子如何接受呢?为免于计划受阻,为保证万无一失,老谋深算的侯嬴不惜采用了“推你下河,然后授之以稻草”——如果你在岸上,是不会抓住这根“稻草”不放的——之计。这就是侯嬴为什么不早点说出自己的计谋,甚至当魏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之际都没有马上说出的原因。侯生的想法是,不逼得你走投无路,你不肯冒这个险。试想一想,使用这种多少有点“歹毒”的心计,能说是对主人忠心耿耿吗?倒不如说是多少利用了魏公子来成全自己的雄心大业。 

  果然不出侯生所料,就是在如此迫在眉睫的关头,信陵君对这个计划还心存顾虑,“于是公子泣”。侯生当然不能允许自己的良苦用心再生出什么枝节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问得实在精彩!侯嬴当真以为公子怕死吗?非也!明知故问,实为激将法。憨厚的公子回答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怕晋鄙死。侯生意味深长地看着公子:你的牺牲精神可嘉,晋鄙的牺牲就不值得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侯氏古代名人】《代侯公说项羽辞》译文:苏轼
>>【侯氏古代名人】东汉大司徒侯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