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壮悔堂里话侯方域

    中华侯氏网 2013年6月14日 国土作家网


    在家乡河南商丘,有一处世人皆知的景点,这就是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的主人公,明末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立说的地方——壮悔堂。
    壮悔堂,原名杂佣堂,位于商丘古城内,为侯方域幼年读书的地方,屋为侯氏老室。它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仓,砖木结构,上上两层的硬山式建筑。它由上下贯通的四排共24根圆柱和88根梁交织构造而成的一个木间架结构,因为这座建筑的墙体并不是承重墙,故人们又称这种建筑为“墙倒屋不塌”的建筑结构。
    壮悔堂为青砖灰口的墙体,蓝瓦扣垄的屋顶,青兽压顶的屋脊,镂花剔线的门窗,浮雕逼真的雀替,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额枋与明柱之间的雀替上,是浮雕“鳌鱼喷花”。为什么要雕鳌鱼呢?传说,鳖鱼是一种长着龙头和鲤鱼身子的动物,它生性好吞火舌。所以,人们在建房时,为了避免火灾,就把鳌鱼的雕像或塑像放在柱梁或屋脊上,以压制火种。
    那么,杂佣堂为什么要改名为壮悔堂呢?这里有个故事。相传,侯方域是《桃花扇》里的主人公,这位风流才子生于1618年,卒于他自号“雪苑”,他是明末士林巨子,政坛清流。号称“晚明四公子”之一。他以散文著称于世。邵长衡称“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被后人誉为清代“国初三大家”之一。
    侯方域是侯恂的第三子,侯恂当年是进步的东林党魁。官至户部尚书,与魏贤忠的阉党势不两立。方域幼年随父居住京师,从倪元璐、范景文学,“慨慷盱衡,好言天下大计”。十五岁回乡应童子试,中了秀才。他从祖父读书东园,博闻强志,下笔千言立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十六岁就已经著书立说,名闻天下,与当时爱国名士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胡介祉在《侯朝宗公子传》中称他“生而颖异,读书尝兼数人”、“为文若不经思,下笔千万言立就”。当时人们又把他和同乡贾开宗、徐作肃、徐邻唐、徐世深、宋荦共称为“雪苑六子”。明末与方以智、冒辟疆、陈贞慧号称“四公子”。
    商丘侯氏“家世清流、门阀显贵”。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万历戊戌进士,曾任明朝太常寺卿,父亲侯恂为明末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为明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执蒲、侯恂、侯恪都是当时进步的东林魁党,与魏忠贤势不两立。侯方域受其先辈的影响和教育,参加了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魏忠贤的余党展开了积极的斗争。一时间,侯方域名动朝野,成为当时文人中的一面旗帜。可见,方域在优越的环境下,自己聪颖的资质,造就了他早熟、达练及才华横溢、豪爽风流的性格特征。20岁前,他已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创作实践,并享有盛名。
    明朝灭亡后,因为侯方域和他的父亲侯恂在当时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满清政府很想借助他们的威望,拉拢汉族的读书人,所以就派河南巡抚吴景道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请他们出仕,但他们父子誓死不做清朝的官。正在吴景道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之际,有人告发侯方域图谋不轨。所以,吴景道便想借故将侯方域父子治罪。清朝国史院大学士宋权(“雪苑六子”之一的宋荦的父亲)知道了此事,为了挽救侯氏父子的性命,他对吴景道说:“你知道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东坡吗?侯方域就是当今的李、苏啊!”由于宋权的出面,吴景道没敢加害方域。为了向上交差,吴景道和宋权便商量了一条计谋,以要治侯恂的死罪相威胁,逼着侯方域参加清朝的乡试。侯方域为了救父亲侯恂,不得已参加了乡试,但他并没有把卷子答完。尽管如此,清政府为了在明朝遗民中制造影响,还是让侯方域中了副榜第一名。
    侯方域回来后,想想自己的坎坷遭遇,几经杀身,认为自己“悔者多矣”。人三十为壮,这时侯侯方域已经三十五岁了,于是便“别构一室”,名曰“壮悔堂”,以示壮年悔恨之意。从此,他在“壮悔堂”专心研读,著书立说,他的《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两部书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那么,孙尚任怎样写成《桃花扇》这部戏剧作品呢?这还得从侯方域说起。
    崇祯十二年(1639年)5月,侯方域年方22岁,正值风华正茂,像普天之下的千千万万士子一样,书剑南京,他第一次到南京参加乡试,南京时称留都,“海内贤豪辐辏”,文人荟萃,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复社,几社继承东林精神,以文会友,声势很盛。侯方域的文章文采飞扬,锋芒毕露,却因批评崇祯皇帝用人不当,犯了朝廷忌讳而不被录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反而更盛,他经常与复社名流“无日不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嘴嚼大铖以为笑乐。”
    正在这期间,侯方域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楼结识了“侠而慧”的“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李香君,这才引出一段美丽而惨烈的爱情故事。
    当时南京号称六朝佳丽之地,“秦淮灯火不绝,歌舞之声相闻”;方域精通音律,雅好声妓,很快便通过张溥、夏允彝介绍,认识了名妓李香,才子佳人,一见倾心。侯方域以折扇题诗赠给李香君作为定情信物。李香能歌善舞,尤工琵琶词,常“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往来甚洽,并以身相许,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在侯方域与李香结合的时侯,时阉党余孽阮大铖为清议所不容,屏居敛迹,企图通过侯方域向复社士子疏通关系,以东山再起。便暗中指使门客王将军“载酒食与侯生游”,拉拢侯方域。结果被李香识破其阴谋,规劝侯方域与之断绝来往。阮大铖希望落空,遂对侯方域和李香恨之入骨。没过多久,阮大铖小人得志,爬上了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宝座,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兴党狱,对南明朝“四公子”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正当此时,乡试揭榜,方域落第,侯方域迫不得已,失意北归,逃出南京,投到爱国将领史可法军前效力。李香恋恋不舍,备酒弹奏《琵琶词》为侯方域饯行,并说:“公子才名文藻,并不亚于蔡邕。但蔡邕才闻当世,但不为人所敬重。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勿忘妾所歌琵琶词也,从今以后,妾亦不复歌矣!”二人海誓山盟,在桃叶渡挥泪作别。可见,李香的确是一位多才多艺、识见不凡的多情女子。
     侯方域离开南京后,李香君度日如年,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想纳李香为妾。佥都御史田仰欲纳李香君为侍妾,并以重金三百锾作聘礼,向李香提亲。李香君说:“我以身相许,已经嫁给了侯公子;如见利而去,等于出卖了侯公子。”李香君不从,田仰恼羞成怒,便派人去媚香楼抢亲。李香君誓死不从,愤然撞向了房内柱子,试图自杀。当场鲜血四溅,染红了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折扇。当时侯方域的好友,著名画家杨龙友目睹了事情经过,为李香君的真情所感动,便将血迹点染成一枝折枝桃花,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孔尚任编成传奇名剧《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学习的范围很广,广博才艺即爱好诗文,又精通乐律。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桃花扇》是他在仕宦任期时,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
     《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创作。《小说枝谈、桃花扇》引《脞语》说:“孔东塘尚任随孙司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出一成,辄邀映碧共赏。”这时,他结时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濬、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明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话说到此,朋友话题一转,手指翡翠楼,讲起了离奇的故事来。
    原来,李香君血溅折扇并没有死,她在得救后不久,被选进宫中做歌女。南京失陷,南明皇仓皇逃跑;李香君也从宫中只身逃走,逃到南京东北约70华里的栖霞山葆真庵,投奔同为“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等到时局稍为平静下来时侯,侯方域在栖霞山找到了李香君,把她带到归德(商丘)侯府,住在这座翡翠楼上。
再说侯方域回到商丘时,正值河南大旱,又遭蝗灾。“白日荒村哭,黄昏鬼火来”,一派荒凉。李自成农民军乘机入豫,饥民群起响应;而官军则到处掳掠,“令后无鸡犬,军前市马牛”,所过一空。不久,他便又奉父南下避乱。
    崇祯十五年,农民军破商丘,侯氏一门死者20余人,“侯子曩时所刊古文数百篇,兵火焚佚,尽亡其册。”六月,朝廷又起用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为总督,解开封之围。当时侯方域随父军中,建议整肃军纪,杀骄将许定国,渡河南下,纠集地方武装徐图决战,并代拟《论中原流贼形势疏》,未获准,其父乃遣之南下,旋开封陷。侯恂以失救下狱。次年,左良玉由襄阳、武昌,败退九江,声言要顺江南下,直趋南京,下游人心惶惶,而潜后南京城南斗首山宜堂寺的阮大铖乘机制造谣言,说侯方域为左之内应,企图加害他。方域愤为《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痛斥阮挟私仇而嫁祸于人,“阴毒左计一至于此”,不得已走出宜兴。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北京。不久,马士英等拥立福王,于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马独揽朝政,排斥异已。又起用阮大铖大兴党祸,迫害正直的大臣及复社诸子,侯方域因与其势不两立,加上其父又被认定为从贼诸臣,也在通辑之列,乃先避难于苏抚巡张凤翔军中,进而渡江往依扬州史可法。不久,他随高杰军北上防河,至许定国杀高杰降清。就在这时,他带李香君逃回商丘家中。
    回来后不久,李香君的歌伎身份暴露。堂堂尚书府里住个歌伎,侯家感到有辱门风,李香君就为侯府所不容。与此同时,经历了太多变故与沧桑,看透了烟雨繁华的李香君,也早已厌倦了高楼大院内的生活,就搬到了城南的侯氏庄院里,度过了她生命中最为清静的一段时光。由于太多的变故,给他的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太多的伤痛,李香君不久在病痛的折磨下郁郁而终。
    李香君死后,就葬在了西南方向,距侯氏庄园10公里的李姬园村东。她的死,对侯方域打击很大,他亲自为李香君立碑,并撰写了一幅对联:“卿含恨而死;夫渐愧终生。”侯方域感到非常内疚,就在墓前设置了一个圆形的“愧石礅”,自己经常到香君墓前,坐在槐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
    侯方域在李香群死后的日子里,筑室于城南,号为南园,“偃卧其中”,他常以诗文相伴,诗文中也屡屡流露出“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并致书好友吴伟业,“约终隐不出”,对清朝廷的敌视和不合作态度。九年秋,他带着刚刚编定的诗文集,南下访友,以诗文唱和。这期间,他对自己前半生进行追忆和反思的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诗文潇洒流畅,每篇出,人多惊异传颂,留誉海内,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术上臻于成熟。“凡在宿儒,无不知有侯子。”他在崇祯十三年,与同里吴伯裔、伯胤兄弟及徐作霖、贾开宗等组雪园诗,以诗文唱和,独霸中州文坛,名满大江南北。顺治七年,在家乡又联贾开宗、徐世琛、宋荦为“雪园六子”,成立了雪园六子社。在道丧、世乱、文敝之时,“举世晦盲之日,独能拨云雾而见青天,琐尾流离,不废文学,吸昌黎一髓,猎六一之神”。摒弃昔日“整丽之作”,“古文准之唐宋八子,今文准之孝享之章句”,力矫明代文章冗长、肤浅、柔媚、晦涩之弊,为文刚健苍劲,文辞洗炼。当然,倍受人推崇。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曾对其作过公允的评价:“惠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侯朝宗古文次之。朝宗古文标新立异,指画目前,绝不受古人羁绁,然语不遒,气不深,终让百川一席”。顺治九年,他曾在社友徐作肃、贾开宗、宋荦的帮助下,编成了《壮悔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四卷,刊刻一世。
    大明臣子已不可做,红颜知己又撒手归西,这让侯方域最后的生活充满了灰色和阴霾。在顺治十一年(1654)12月13日,侯方域这位风流才,文坛巨擘不幸早逝,郁闷而死,年仅37岁。可惜这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又遭人非议的风流才子,只留下了两部著作和一段传奇,便追随他的挚爱李香君到九泉相会去了,至于功过是非,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吧。(关东人)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燕良元在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安徽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侯氏古代名人】归德商丘侯方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