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侯之担第25军教导师

    中华侯氏网 2014年2月7日 桐梓状元堂


     侯之担第25军教导师在乌江“兵败”,被红军讥笑为“双枪兵”。所谓的双枪,就是一支步枪(或者别的什么枪)再加一支烟枪,意指那些抽大烟军人们的“装备”。双枪兵的产生,也跟风俗有关。

  其时,西南贫瘠,盛产烟土,罂粟成了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论品质,西南的烟土优于西北),统治集图为了多收税,鼓励甚至强迫农民种值罂粟,而农民为了提高收入,也多乐为种植,种得多了,又没有人禁,价钱也就降了下来,变成了谁都抽得起,抽大烟也就成了一时风气。在西南地区社会各界,上自政要、下至贩伕走卒多有抽烟,尤其以军人为甚。

  由于鸦片,一沾就上瘾,跟饭和盐一样离不开,销售就没有问题。所以,鸦片的种植,也就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一种对经济收入的追求。由于可以维持生计,且又利润丰厚,以致红军到了川北,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兵源可以补充,当地的农民无论贫富,凡是男性几乎都是烟鬼,只有吸多吸少的区别。

  黔军本有战力,在护国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蔡锷曾评价:“黔军此次兵出川、湘,苦战辛劳,每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略地千里,迭复名城,致令强虏胆丧,逆贼心寒,功在国家,名垂不朽。”大革命时期,黔军能北占川南、东占湘西,北伐时各参战部队均在主战场担当主力就是明证。

  黔军本是雄居西南的强师劲旅,这和是否吸食鸦片并无关系,但黔军此时的表演被红军当成了表现,一番宣传上的讥讽,便使黔军“双枪兵”臭名远扬。

  黔军在乌江的败北,无论是表演还是表现,都使薛岳抓住了机会,他把部队直开贵阳而来,收拾王家烈留下来的烂摊子。

  薛岳以第二路军前敌总司令名义直接指挥调动黔军,以政治施压吞并王家烈部的侯之担教导师,说动并收编了王家烈嫡系部队何知重第1师和柏辉章第2师归附中央军。到了年底,国民政府势力终于在大西南站稳了脚跟。

  关于西南在战略后方的地位,蒋介石认为:“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他进而明确指出:“将向来不统一的川滇黔三省统一起来,奠定我们国家生命的根基,以为复兴民族最后之根据地……从此日寇非但三年亡不了中国,纵使三十年也不能亡我中国。”蒋介石从持久的战略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贵州是西南门户,从全国抗战的大局出发,经略西南必先要解决贵州。

  侯之担第25军教导师,又称“川南边防军”,因其防地横跨川黔两省,所以就有两个番号,属贵州地方部队,都是原前北伐第九路军总指挥兼第25军军长、贵州省主席周西城所创建的桐梓系统部队。

  周西成治军,强调训练军人素质,据说黔军急行军昼夜能跑近三百余里。周也十分注意军民关系,据台湾史料《天一阁人物谈》载:“周西成部队往往采取一条鞭的办法,凡遇部队官兵同百姓争执,执法队不问是非,均将自己人痛打军棍,放老百姓无条件走人。军队从不住民房。发现吃空额者,即军法从事,绝不宽贷。因此,周西成所带部队均纪律优良。周西城死后,由毛光翔接任主席兼军长,在毛主持贵州军政期间,萧规曹随,鲜有建树,加之能力平庸,诱发军纪废弛,内部分裂。贵州军政后被王家烈夺取,更是山河日下。

  第25军教导师有八个团及一些直属部队,由副军长侯之担统率,驻防黔北遵义、桐梓、绥阳、仁怀、习水、赤水各县以及川南之叙永(永宁)、古蔺、古采等县,这些地区是周西城在北伐前未到贵阳接任省主席之前的“发祥地”(亦根据地)。因周西城与侯之担是“郎舅”关系,与接任周为省主席的毛光翔亦系姻亲,所以在周、毛主黔时期,都以侯之担驻守这一地区。到王家烈接管黔政时,为分化反对势力,他接受了何知重的建议,仍对侯任用如昔,并授以第25军副军长职。但王、侯并没有因之改善关系,依然是貌合神离。侯之担所辖地区的军政、人事、财政等事务,依然不让王家烈插手,侯之担一手遮天,形同割据。

  侯之担把总部亦称“副军部”或“总司令部”,设在赤水,对川南的叙、蔺、宋三县实施统治,派中将副司令岑炯昌(贵州独山人,字运煊)负责,另设副司令部于叙永,常指挥两三个团及部分直属部队驻防上述三县。

  侯之担兼任第25军教导师师长,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侯的族弟侯汉佑(字致君)为副师长,设副师部于遵义,副师部设有参谋、副官、军需、军医、军法、军械各处,形同正式师部,侯汉佑实际是执行师长权力,经常有三、四个团及一个特务营驻防遵义、绥阳、桐梓、仁怀各县,归侯汉佑指挥。另有一、二个团及总部直属部队,常驻习水、赤水作拱卫,当时号称一万五、六之众,但实际各团均不够编,兵力大多不足(有的团千余人,有的团近千人),实有人数不过一万左右。

  柏辉章攻克遵义,红军离开黔北,西进入滇,转道川康北上。教导师因“围剿”红军失利,师长侯之担被诱往重庆遭中央扣押。全师也被调往赤水整训。此时刘湘借口该师番号为“川南边防军”,属于川军序列,企图收编,于是派员与该师接触。

  该部旅长侯之玺权衡利弊后,便向军事委员会驻重庆参谋团主任贺国光陈情,表示不受刘湘改编,并准备拥侯汉佑为师长。侯之玺有欲当副师长、进而也有当师长的意愿,便派中央军校毕业生刘儁昌到武汉去见蒋介石。刘通过蒋的侍从室主任晏道刚的引见(刘是晏的学生),向蒋介石申述了该部愿听中央改编的意见。此时蒋正千方百计削弱川、滇、黔地方势力,当然更不愿意刘湘增强实力,于是顺水推舟,令薛岳负责整编。

  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薛岳哪有到手的肥肉放走的道理,有此机会便即将自己的亲信、原任第59师副师长的沈久成调来任教导师师长。当时沈正在南京进陆大特别班,还未及毕业,接到命令也当即赶来赤水就任。薛又由其第二路军前敌指挥部、第4军抽调部份中、高级军官,随沈到任。

  沈久成(1901-1951)中将。又名恒先,贵州遵义绥阳乐理乡吐鱼村人。贵州陆军讲武学校、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6团上校团长,参加北伐,6月任第11军26师副师长兼76团团长,1928年8月任第4师12旅副旅长,1930年6月任第4军12师34团团长,1934年3月任第4军59师少将副师长,1935年4月任新编第25师师长,10月任第140师师长。

  1935年4月,沈久成到赤水就任后,即根据中央意旨着手整编部队。沈久成是贵州老乡,初来乍到颇为大家接受,但其为人正直,做事欠缺圆滑,刚走马上任马上就按惯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不可待地将这支贵州地方色彩很重的教导师进行了中央化改造,并把番号改为新编第25师,进行了人事大换血,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弹。但沈久成能排除干扰,最终完成了整编任务。

  这支贵州部队经过缩编后,改为了两旅四团制。沈带来的军官,除唐宇纵(云南人,唐继尧之侄,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原任59师韩汉英部参谋长)为少将参谋长、贺锄非为上校参谋主任、陈竟成为副官主任、左藩为干部大队长外,其余均安排在师部或干部队任职。此时序列为:

  师长:沈久成(中将)、副师长侯汉佑(少将)、师副吴传心(少将)。

  参谋长:唐宇纵(少将)、参谋主任:贺锄非(上校)

  第1旅旅长:侯之玺(桐梓人,贵州崇武学校毕业,后又进庐山军官团)、副旅长:易少全(少将)。

  第1团团长:刘安贞;

  第2团团长:王遗(承绪)。

  第2旅旅长:林秀生(云南昆明人,保定军校毕业,曾任滇军张汝骥部的师长);副旅长:刘翰吾(少将)

  第3团团长:罗遇春(振武);

  第4团团长:任骧(佩龙)。

  沈久成把被编余的团、营级军官,均改为副职或附员,编余的尉级人员则送至干部队,作为后备干部;裁减淘汰的部份老弱官兵被资遣回家。

  侯之担教导师从改番号为新编25师后,其干部队伍就已经不是一个纯贵州人组成的部队了,整个师里除沈久成带来的广东人外,还增加了不少云南、四川籍的官兵。这个师的人员被有意识地“五湖四海”混杂化,是为了消除地方观念对官兵的影响。

  1935年夏末,部队整编结束,全师奉命移驻川北昭化、广元及陕南宁羌一带整训。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侯氏文化古迹】唐代《窦娘子墓志》
>>【侯氏文化古迹】出自王树林先生笔下的三种侯方域诗文校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