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文化古迹】侯方域研究综述

    中华侯氏网 2014年2月12日 豆丁网转载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时人称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为“明末四公子”,称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清史稿》中有侯方域传记,清初学者贾开宗作《侯朝宗传》,胡介祉作《侯朝宗公子传》,邵长蘅作《侯方域传》。研究侯方域的相关资料散见于清代文人的笔记和别集中,近代学者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的《清人诗集叙录》和钱仲联的《清诗纪事》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参考文献。 文学界和史学界对侯方域的气节问题多有非议,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批判侯方域变节投降的热潮,实际上并不利于对侯方域及其诗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许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受传统思潮的影响或编写体例的限制,仅仅涉及侯方域的少数传记作品。从上世纪初到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专门研究侯方域的论文。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对侯方域及其诗文的研究态度也产生了较大转变。许多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前人的条框,逐渐注重考察侯方域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解读其具体作品出发,系统梳理侯方域的诗文创作理论,评论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从而重新定义其应有的文学地位。 
    王树林的《侯方域文集校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年)和《侯方域诗集校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是研究侯方域诗文的重要参考文献和坚实基础。邬国平的《侯方域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序中系统归纳了侯方域在古文创作理论上的贡献。张云龙的《清初散文三家研究》(齐鲁书社2007 年)和张修龄的《清初散文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都对侯方域的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提出了新的见解。张永芳的《试论侯方域》(《商丘师专学报》1986 年1 期)较早而全面地考述了侯方域的生平事迹。王树林的《侯方域若干问题考证》(《黄淮学刊》1990 年2 期)对侯方域各阶段的历史事实进行考证,对其人生遭遇提出新的看法。扈耕田的《侯方域事迹考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年7 期)对侯方域相关事迹作了重点考证并重新解释了侯方域的“壮悔”。向明、郭昭昭的《明末清初文人命运之管窥——侯方域生平考》(《文化学刊》2009 年5 期)通过对侯方域生平的考证来阐释明末清初文人的总体状况。其他考述文章有谢桂荣、吴玲的《侯方域年谱简编》(《许昌师专学报》1992 年1 期)、扈耕田的《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学术论坛》2000 年2 期)等。 
    多数学者对侯方域的人格与心态持理解和同情态度。卞孝萱的《侯方域与壮悔堂》(《文史知识》2000 年8 期)辨析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关于侯方域的论点并补充了有力的证据,通过缜密的分析来揭示侯方域的复杂心态。王树林的《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2 期)主张给予侯方域新的历史评价。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王凯符的《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3 期)、夏维中的《侯方域晚年心境考略》(《东南文化》1993 年6 期)、黄玉琰的《侯方域的早期人格精神》(《南通大学学报》2005 年 4 期)等。此外,何法周、王树林的《侯方域著述版本考》(《商丘师专学报》1986 年1 期)和王树林的《略谈侯方域著作的散佚问题》(《文献》1995 年3 期)是作者在整理侯方域诗文集的过程中对其版本问题的系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参考线索。 
    孔尚任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编写于名剧《桃花扇》中,亦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相关论文有董润生、周兆新的《试评中侯方域形象——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差别与分析》(《安徽文学》2012 年11 期)等。 在侯方域诗文研究方面,邹自振的《侯方域散文论》(《抚州师专学报》1983 年2 期)最早提出侯方域散文的新价值是“以小说为古文辞”,其精华是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王琦珍的《侯方域文学思想试论》(《社会科学》1984 年12 期)认为侯方域在文学上影响有限的原因是其文论主张没有脱唐宋派窠臼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创作风格。
    王凯符的《论侯方域的文章特色》(《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4 期)阐释了侯方域文章与八股文之间的联系。何法周的《论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周口师专学报》1995 年3 期)认为侯方域在诗歌理论方面大力倡导《诗经》和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王树林的《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1 期)讨论侯方域诗文创作的整个过程,叙述其各时期的文学活动及创作特点。黄玉琰的《论侯方域的四忆堂诗》(《西北师大学报》2006 年1 期)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侯方域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袁春艳的《侯方域的“悔”与“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5 期)从侯方域文集和诗集的具体文本出发来探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牟利锋的《侯方域家世背景与散文创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年6 期)探讨了侯方域的遗民心态对其诗文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影响。张修龄的《清初古文三大家理论探析》(《文学评论》2009 年6 期)深入研究清初古文三大家“文章和道统、六经和义理、才气和学识、学古和法度”四个相关方面的文学理论主张。李金松的《论明末清初的“以小说为古文”》(《广东社会科学》2012 年2 期)全面解析了包括侯方域在内的明末清初散文家的创作特征。以上研究多认为侯方域受到《史记》笔法和唐宋八大家文风的影响,其散文作品具有非凡的才气和很强的艺术性。 
    论述侯方域诗歌和散文创作的文章尚有王树林的《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殷都学刊》1996 年3 期)、谢军宽的《侯方域和他的诗文创作》(《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4 期)、罗玲谊的《论侯方域看侯方域论艺旨归》(《名作欣赏》 2009 年17 期)、朱寅、储冬叶的《侯方域散文:复古与创新交融的易代悲歌》(《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3 期)、袁春艳的《论侯方域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继承》(《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11 期)等。
    这些研究表现出侯方域散文“以小说为古文辞” 的主要艺术特色,反映了明末清初散文创作的普遍风气,对学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侯方域进行专门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有数篇,作者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侯方域的生平交游、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同时对其中的争议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黄玉琰的《侯方域诗文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 年)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侯方域的诗文创作和文学思想,揭示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侯方域诗文创作的心路历程。
    朱寅的《侯方域诗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 年)主要从侯方域的思想内涵这一角度出发,将其具体作品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较为准确地定位了侯方域的创作成就。臧守刚的《侯方域与雪苑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 年)侧重于对雪苑社的详细考察,以此来重新探讨侯方域诗文创作的基本风貌及其风格的演变。
    刘海侠的《侯方域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 年)详细考证了侯方域与复社、雪苑社、阮大铖的关系,在充分考据的基础上肯定了侯方域突出的文学成就。刘春先的《明末清初时局下的侯方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 年)重点将侯方域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还原于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中,立足于历史学角度评价了侯方域及其诗文创作的地位。 
    综上所述,学界对侯方域其人的评价已逐渐全面和客观,对其诗文创作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就。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在侯方域和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尚有深入发掘的余地,这有待于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指鹿为马:赵高祸秦真相
>>【侯氏文化古迹】岑文本上疏论处置侯君集劫掠高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