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已阅:7140 / 回复:8(楼主)

侯学煜 生态学家。安徽和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5-1949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植物学、植被制图、植物生态学等研究工作;主张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最早发现和研究中国的土壤指示植物;研究植被地理分布,主张山地垂直地带性服从水平地带性规律,为所著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中国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先驱,农业植被制图创世界先例;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大力宣传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德封 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家。河北高阳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地球化学、核子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见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还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德榜 化工专家。福建闽侯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碱。1932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作者:58.42.167.* (2007/3/14 20:52:07)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1 楼

环保学家侯学煜

作者: 来源:发表时间:2006-01-24

 侯学煜(1912一1991) 著名科学家。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人。少时就读于和县高小、芜湖萃文中学,后转入南京市中央大学附属中学。

  193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分配到国民中央政府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历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等职。1945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士。

  1950年回国。他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究室,任主任、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于创见,笔耕不辍,共撰写专著十多年来,论文三百来篇。1950年以后,他相继到祖国南北各地调查,于1954年集自己16年科研成草药成果,写成《中国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书,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9年他与人合著了《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一书,填补空白学科。在建国十周年时,侯教授出版了《中国植被》(附图300页)一书。美国的威克特在著文中认为侯学煜的植被地理学说,属于土壤顶极学说。他的《中国植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术论文,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经常引用的文献。他的这些学术著作、论文,推翻了"世上无土壤指示植物"的论点,晚年还执笔编写《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态学副理事会长、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中外科技组织成员和报刊编委,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悼念文章申高度评价了侯学煜的一生:"侯学煜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尤其对环境保护事业充满热情的活动家,这是申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09:37)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2 楼

深切缅怀侯学煜先生

  发表于:2007-3-30

 侯学煜教授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首届理事长。在侯先生诞辰95周年和逝世16周年前夕,我们重温老前辈的生平事迹,以表深切缅怀之意!

   侯学煜教授于1912年4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5年至195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研究院,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究室,是新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他多次代表国家或我国科学界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全世界,他的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生态地植物学界的普遍好评,为我国生态科学和资源科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侯学煜教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敏锐活跃,科研成就卓著。他认为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最早研究和发现中国的土壤指示植物,并发现了若干富集某些元素的植物;他在研究植被地理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他本人也成为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先驱,并开创了编制农业植被图的世界先例。侯学煜关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问题,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侯学煜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其中不少已是学科的带头人和知名科学家、教授。他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而竭尽了全力。

   侯学煜教授于198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1993年2月更名为现在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侯学煜教授于1991年4月16日逝世。

  侯学煜教授于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10:51)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3 楼

侯德封

以画舒怀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庚子赔款”,是本世纪中国人蒙受灾难屈辱的第一页。侯德封自幼耳闻目睹了政府腐败、外敌人侵的种种情景,立志读书报国。父亲侯耿灿是前清秀才,同当时的维新派进士齐令宸至好,主张兴洋学,办工厂,实业救国。受父亲爱国思想影响,兄长侯德钩学采矿,侯德封努力读书,一心想当工程师。1919年,侯德封考入北京大学,学的是地质,希望通过发展矿业使国家富强起来,以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受之耻。在北大读书期间,军阀混战,侯德封一边读书,一边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毕业后,他辗转于矿业和地水库坝址问题,由此萌发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向往。在那个时期,地质矿产成果得不到当局重视,开发矿产、工业的抱负不可能得到施展。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侯德封作为一个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地质学家,积极投身反对卖国求荣、反对放弃华北大好河山的抗日救亡斗争,深切感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并积极参加1949年抵制撤离大陆的护所斗争。

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中,侯德封亲身经历了在艰苦条件下中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和中国地质工作者报国无门的过程。为此,他曾以黑暗中站着一只绵羊作画,表达出对时局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从弱到强,侯德封的渊博知识和科研积累有了用武之地。他挥笔画了幅蓝天白云下金色麦浪前的母羊奶羔图,抒发对新生活的由衷热爱和献身科学的满腔热情。

后半生的“三件事”

1951年,51岁的侯德封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侯德封感到青春好像刚刚开始,奋力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辛勤开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后半生“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全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50年代初,湖南湘潭锰矿资源告罄,侯德封组队前住调查,发现濒临闭竭的只是地表的氧化锰矿,深部还会有原生的碳酸锰矿。钻探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见,及时解决了国家钢铁工业的断锰危机。当时国家急需石油,而外国人说中国的陆相地层不利于生油。侯德封和李四光等科学家一起在调查后认为,不仅我国西北部中新生代巨厚的陆相沉积盆地有油田,西南部和东北部中新生代凹陷也很有生油前景。这种认识成为后来把我国石油勘探基地从西部东移的战略决策的依据之一,导致大庆油田和东部其他油田的发现。

第二件事是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把科学研究往高处提。侯德封除组织地质基础科学研究外,还及早部署了地球化学研究,带领科研人员开创了一系列边缘和新兴学科专业研究,其中陆相生油理论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侯德封通过研究于60年代初提出核子地球化学概念,被70年代非洲加蓬0KLO铀矿中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天然核反应堆区所证实。

第三件事是大力培养年轻人才。创建中国科技大学时,侯德封非常积极,出任建校筹委会委员,担任地球化学系主任,并亲自登台授课。根据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侯德封主张宁可压缩学生的地质基础课程,这可以在以后工作实际中补课,但一定要打好数理化的坚实基础,一定要练好新兴实验技术的基本功。他放手给年轻教师压担子,倡导组建和发展新的学科专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不断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他亲自撰拟系科专业介绍和招生说明。他常对学生说:“地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任何心存侥幸都是徒劳的。”他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厚实、善思、耐劳、标新、敢为、谦虚”。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侯德封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

侯德封晚年曾说:“虽然十年动乱期间对这三件事有不少冲击,但我坚持认为,只有把这三件事做好了,我们的地质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朱巧玲)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13:39)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4 楼

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奖项名称: 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其他名称: 侯德封奖
创办时间: 1986
主办单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奖项介绍
“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原名“侯德封奖”。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2002年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获准登记,成为社会力量所办奖项。经国家科技部审批、登记,决定从2002年起正名为“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简称侯德封奖)。以奖励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领域做出了创造性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本奖是一种荣誉奖,为金质奖章一枚、证书一件,并辅以适量的奖金,以表彰我国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包括沉积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创造性贡献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科技工作者,并从应届获奖者中遴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候选人作为本会推荐给中国科协的人选。

本奖每两年受理一次,逢双年评选和授奖;或根据理事会的建议延期办理。每次可授予矿物学奖、岩石学奖和地球化学奖各两名;每个学科允许空缺,宁缺毋滥。

经理事会审批准和授权,本会设侯德封奖评选委员会,负责评奖工作。学会秘书处为其办事机构。评选委员会由若干委员组成,理事长为当然主任委员,委员由理事长提名,常务理事会聘任。设秘书一人。评选委员会向理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任期与理事会相同,随理事会的改选而换届。委员可以连任,但每届必须更新二分之一左右。

侯德封奖候选人主要由全国有学术委员会组织的有关研究机构、大学和本会有关专业委员会推荐产生。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15:47)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5 楼

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发明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范、侯明确地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压力。甚至派飞机对碱厂进行狂轰滥炸。在战火逼近的情况下,侯德榜当机立断,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拆运西迁。

    1938年,侯德榜率西迁的全部员工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新厂采取什么工艺是首先要考虑的。制碱的主要原料食盐,在川西只能来源于深井中的盐卤浓缩。盐卤浓度低,所以食盐的成本很高。加上索尔维法的食盐转化率不高(只有70%),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制碱的成本。固此继续采用索尔维制碱法,生产就难以维持。

    侯德榜经过调查,决定改进索尔维法开创制碱新路,他总结了索尔维法的优缺点,认为这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两种原料组分只利用了一半,即食盐(NaC1)中的钠和石灰(CaCO3)中的碳酸根结合成纯碱(NaCO3)另一半组分食盐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成了CaCl2,却没有用途。

    针对以上生产中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新中国即将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还在印度指导工作,当他得到友人转来的周恩来给他的信后,他立即克服了种种阻挠,于1949年7月回到了气象更新的祖国,作为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从此他开始投入恢复、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崭新工作。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他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60年前后,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侯德榜不顾自己已是70高龄,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德榜先生对科学的态度一贯是严肃认真的。在研究联合制碱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个试验都得做30多遍才行。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和耗费精力,多此一举。后来的事实证明,多数试验在进行了20多次以后,数据才稳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才是可靠的,人们这才真正认识到侯德榜这种细致周密、一丝不苟的的科学态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侯德榜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在创造永利碱厂时是这样,在以后的长期工作中也是这样。他和技术人员、工人及晚辈们在一起,从来不把自己放在权威或高人一等的位置,讨论问题,他总是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大家的智慧中吸取积极的因素来充实、完善自己的设想。大家都觉得跟他一起工作,心情特别舒畅,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侯德榜先生象一名辛勤的园了,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这些骨干现在大都仍活跃在中国化工领域的各个部门,相当多的骨干已成为厂长、总工程师。他们以侯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为发展我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18:2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1,609.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