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甘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点名<常熟-甘尧铭》 已阅:5603 / 回复:18(楼主)

管理员按:因甘氏过客将本人与甘尧铭放在一起,本人羞以此人为伍,特将有关本人的移往下一楼。另外甘尧铭写的是《甘人史话》,并非《奸人屎迹》
常熟甘尧铭/写出<甘人史记>误导甘氏族人.
请问何为密谱?海内外甘氏族人有谁除了在<甘人史记>中听过外,又有何处有听过?
    <甘人史记>中写到甘氏源于巫姓,何为考?再问甘氏甘盤公何来盤棠之名?甘氏何时以甘人自居?甘氏何来杆子甘之说?
实乃一派胡言.
    
    
   汝等若再一意孤行,得想好日后怎么面对列祖列宗/甘氏后世子孙!更须考虑你等后世要为你等背万世骂名!
你等好自为之!

                                        甘氏过客

该帖子被过客在2010-12-29 5:57:01编辑过

作者:过客 (2010/11/27 4:14:21)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 第 1 楼

老弟:留下尊姓大名 联系方式(地址)。

甘氏过客《点名江西甘树棨》帖子转移如下

江西甘树棨/你与甘尧铭在网上相互谩骂败坏甘氏家声,你说你研究甘氏源流,那请教何为源流?海之源在何处?溪之源又在何处?人之源以何考?
    还狂妄写出<秦汉之甘皆出于姬>,实乃空口白话也,你还不知自己的祖宗是谁,要是认错了,那贵祖将是死不瞑目,你利用甘氏后辈不知家史,在后辈中挑拨,使族人个个惶恐,你怎配为甘氏前辈?怎配做中华甘氏论坛管理员?
    还带头在甘氏论坛谩骂族人,真是厚颜无耻,败坏门风!
汝等若再一意孤行,得想好日后怎么面对列祖列宗/甘氏后世子孙!更须考虑你等后世要为你等背万世骂名!
你等好自为之!
                        甘氏过客


作者:shenyagan (2010/11/27 7:36:36)   回复此贴
  回复:点名<常熟-甘尧铭/江西_甘树棨/南京_甘苏.. 第 2 楼

"甘氏过客"您好!本人非常感谢能得到您的关注,至于所提及的我家族历史问题,我暂且不对阁下不敬言辞作具体评论.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但出于善意,奉劝阁下好好研究历史再发表"高见"为妥,不然在批判别人时显得缺少依据和底气,也失去其任何可借鉴与参考的价值.剩下的仅仅是一段发泄个人郁闷的言辞.尽管如此,阁下依然能如此"勇敢"地登台发表议论,足见其勇气过人.君不见,有识之士上论坛发表言论的都很低调,惟独阁下没啥文化却能目空狂傲一番,真令所有甘氏论坛浏览者,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惊讶不已!金陵甘櫯

作者:cdgansu (2010/12/1 21:38:54)   回复此贴
  浅议“京昆世家”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及其后果 第 3 楼

浅议“京昆世家”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及其后果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化内容被赋予了商品特质,文化产品遂以各种新颖的面目进入市场,一时令人眼花缭乱。这原本是一件繁荣文化市场的好事,也受到了民众的广泛青睐。但不可回避的一个尖锐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那就是对历史文化的虚构。其影响是恶劣的,它不惜违背历史的客观真实,以虚构蒙蔽民众,这是对文化的一种道德嘲弄,更是对人们智商的一种愚弄挑衅。南京出现的依托国家文保单位甘熙宅第而推出所谓的“京昆世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虽然甘氏家族部分成员自民国以来,因酷爱京昆,常年聘请名师为家中子弟于读书之余传授技艺,以培育其儒雅气质。某些子弟也因此在京昆技艺上造诣颇深。尔后为便于与亲朋好友交流切磋技艺,避免与社会闲杂发生过节,甘家曾一度在其先祖甘熙的书斋(寿石轩)内创设京昆业余票社并进行活动。一时前来拜师学艺者和交流者常聚集于此,其中不乏戏剧名流和相关知名学者。就客观而论,甘家确有精研与传承国粹之功。以甘贡三及其子女为代表的甘氏,在昆曲低弥之际,为振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甘氏家族与所谓的“京昆世家”却相去甚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甘熙宅第中的甘氏家族的真实历史。
     1、在清朝时期,金陵甘氏友恭堂之初有甘方相、甘福、甘遐年、甘延年、甘鹤年、甘永年等都是国子监生;此后有甘熙(字实庵)为道光戊戌科进士;甘熙的堂弟甘勲(字元焕)是光绪丙子科举人;其他后辈均为儒门学子。如拔贡生甘增源;副贡生甘鳌、甘炘、甘塏、甘壁、甘增筹;优廩生甘增沂;廩生甘增筹、甘炘;秀才甘增沂、甘鍾、甘铭、甘钊、甘铎、甘钟等。清朝对参加科举者的身份已有严格的明确规定,若甘熙等甘氏后人出自梨园,是绝对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更谈不上能够谋取功名。显而易见,甘熙及其甘氏家族的成员在清代时期与梨园无涉;
     2、在清末民初时期,甘鋐(字仲琴)以岁试名列前茅食廪饩,后任南京总商会会长。其胞兄甘镇(字伯珊)未及登第而病逝。其堂弟甘鑫(字贡三)早年就读于家塾,民国初年就读于法政大学(辛亥革命后由两江法政学堂改名)经济科,后受聘为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计划委员会委员。自清末民初以来,甘氏家族的成员仍然无一人自幼加入梨园,或以戏曲为生;
     3、自民国以来,甘鑫长子甘浏(字南轩)幼承家学,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国文科,师从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曾先后任职于民国南京市政府、首都警察厅、盐务总局等。甘浏的二弟甘涛(字汉波)高中毕业后,考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后因病辍学而转攻音乐。1931年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任职于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以后,甘涛一直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曾执教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南京大学艺术系、金陵大学音乐系、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等。甘浏的四弟甘法(字律之),1936年毕业于南京市立职业学校商科,就职于盐务总局。可见,甘氏家族的部分成员于此时期,仍然只是喜爱戏曲的票友,或称之为知名票友。
     4、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某些专业剧团因急需招募主要演员,他们看中了在南京票界颇具影响的甘氏兄弟之才艺,经再三邀请,他们才先后下海从事此专业。即使算上当时的甘家媳妇(严凤英)和女婿(汪剑云)在内,被邀请下海者也不过四人而已。这对于一个拥有百数十人的家族而言,仅仅可谓“凤毛麟角”。
    通过上述对甘氏家族相关历史的简要介绍,不难看出,其中真实的历史已被人为的虚构而改变,并演绎出所谓的“京昆世家”。为什么甘家“被京昆世家”?又为何要将国家文保单位甘熙宅第与之捆绑在一起?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某些策划营运者,不失时机地借助于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无形资产效应。因此,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最基本的客观性、真实性及其社会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长此以往,国家文保单位这块金字招牌也难免受其所累。历史将无情作出验证:虚假的终究是虚假的。正当“京昆世家”被炒作的炙手可热之时,对此提出异议,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极大不快。若现在不提出,只怕若干年之后,一旦民众了解到其中的真相,诸如此类的虚构现象同样不可避免被社会唾弃。其结果只能是,虚构此事的策划营运者损失不小,而国家文保单位则要为之承受无法估量的更大损失。这样的损失又将由谁来买单呢?

作者:cdgansu (2010/12/2 11:31:41)   回复此贴
  转载:金陵晚报2010年10月3日A5版文章 第 4 楼

京昆世家说惹恼甘家后人(金陵晚报记者 于志兵,实习生 崔传龙)

甘熙后人:我们不是京昆世家
   在南京甘熙故居,目前正在流传一个"京昆世家","京昆甘氏"的说法.不仅网站上,很多宣传资料上都有这样的字眼,以此为核心的文化推广,也正在展开.甘氏先人甘贡三,是"京昆世家说"的主要来源.但是,就这位甘贡三的嫡孙,南京财经大学工作人员甘先生却在近日著文,公开驳斥该说法,称自己家"被京昆世家"了.

京昆世家大帽子

    目前,在甘熙故居的公开网站,"百年甘宅"下的"甘族一脉"上,有一张主题为京昆世家的照片,上面显示1950年,南京(友谊集)春季联欢摄影.这张照片的配文上称,迈入故居15号大门,穿过门厅内的木质隔扇,便来到内院.这时候,你能听到阵阵梨园妙音从左侧偏院飘逸而至,引得游人驻足倾听.这就是"甘熙故居京昆研习社".文章以历史资料论证方式,虽承认"甘氏世代书香,后人以读书孝悌为训",但民国间的甘家主人甘贡三老先生更是对音乐戏曲痴迷不舍.对于博大精深的国粹__京昆艺术,如若离缺深厚的文化修养作支撑,是难以为继的.甘氏族人得天独厚,甘贡三父子对传承国粹,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的这朵奇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文章称,据甘氏后人,甘贡三嫡孙,现任教于南京财经大学的甘苏先生介绍,其祖父甘鑫(字贡三),民国初年就学于法政大学经济科,后受聘为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计划委员会委员.

甘家后人都不满

    但是,就是在公开网站里,介绍情况的这位第七代传人(从甘熙父亲甘福代算--备注:应该为"从甘熙祖父算起")甘苏先生,目前正在四处寻找记者,试图澄清一个事实__甘家是有不少曲艺背景,但那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甘家绝对不是京昆世家,他们祖先和后人都一起"被京昆世家"了.

    据介绍,关于甘家京昆世家的推广出现后,活跃在国内的甘家后人,就陆续提出了质疑,他们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这背离了祖先的实际情况,纷纷要求身在南京的甘苏先生出面进行干预.目前,甘苏先生写下了署名"金陵土著"的文章,<讹传与虚构下的南京"京昆世家">,并发表,试图澄清这个问题.他认为,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化内容被赋予了"强势的商品特质",文化产品遂以各种新颖的面目进入市场,一时令人眼花缭乱.虽然甘氏家族部分成员自民国以来,因酷爱京昆,常年聘请名师为家中弟子于读书之余传授戏曲,家中弟子也因此于京昆技艺上造诣颇深.但甘家绝对与"京昆世家"相去甚远.

真实的甘家是什么?

   (甘苏在)文章最后,也以证据列举的方式,论证了甘家非"京昆世家".在清朝时期,金陵甘氏友恭堂之初,有甘方相,甘福(备注:还有甘遐年、甘延年、甘鹤年、甘永年等)都是国子监生;后有甘熙为道光戊戌科进士;其余后人如举人,贡生者极多.清朝对于参加科举者的身份已有严格与明确的规定,若甘熙等甘氏后人出自梨园,是绝对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更谈不上能够得中进士,举人了__甘熙及其甘氏家族的成员在清代时期与梨园无涉.

   清末民初,甘鋐(备注:字仲琴)岁试名列前茅,后任南京总商会会长.自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甘氏家族的成员仍然无人以戏曲为生,就算与此有关,也是一些兴趣,不能算是世传.甘先生认为,甘家稀里糊涂地就"被京昆世家"了,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挑战.这会很大程度上,损害祖居作为重要历史文物的价值概念,他们表示愤怒.据介绍,目前甘先生已经将这个情况,与故居民俗馆进行了沟通.对方表态,将进行推广方式的调整.


作者:cdgansu (2010/12/2 11:36:33)   回复此贴
  甘家曾经的媳妇_严凤英 第 5 楼

严凤英(1930-1968):
原名严鸿六,祖籍安徽桐城县罗家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48年曾流落上海,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曾易名严岱峰。常参加京剧票社“友艺集”活动并结识了甘法(字律之,甘贡三四子),此后与甘家交往密切。1951年,在甘法支持下应邀返安徽加入黄梅剧团,将京昆等传统艺术融于黄梅戏而自成一家,成就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1954年春,严凤英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依然与甘法在南京正式结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嗣离异并改嫁他姓(按祖宗规矩,此后不得再入甘家庙堂)。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因遭迫害而身亡。甚为惋惜之。

作者:cdgansu (2010/12/2 11:55:5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甘氏论坛  执行时间:4,550.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