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世家说惹恼甘家后人(金陵晚报记者 于志兵,实习生 崔传龙) 甘熙后人:我们不是京昆世家 在南京甘熙故居,目前正在流传一个"京昆世家","京昆甘氏"的说法.不仅网站上,很多宣传资料上都有这样的字眼,以此为核心的文化推广,也正在展开.甘氏先人甘贡三,是"京昆世家说"的主要来源.但是,就这位甘贡三的嫡孙,南京财经大学工作人员甘先生却在近日著文,公开驳斥该说法,称自己家"被京昆世家"了. 京昆世家大帽子 目前,在甘熙故居的公开网站,"百年甘宅"下的"甘族一脉"上,有一张主题为京昆世家的照片,上面显示1950年,南京(友谊集)春季联欢摄影.这张照片的配文上称,迈入故居15号大门,穿过门厅内的木质隔扇,便来到内院.这时候,你能听到阵阵梨园妙音从左侧偏院飘逸而至,引得游人驻足倾听.这就是"甘熙故居京昆研习社".文章以历史资料论证方式,虽承认"甘氏世代书香,后人以读书孝悌为训",但民国间的甘家主人甘贡三老先生更是对音乐戏曲痴迷不舍.对于博大精深的国粹__京昆艺术,如若离缺深厚的文化修养作支撑,是难以为继的.甘氏族人得天独厚,甘贡三父子对传承国粹,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的这朵奇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文章称,据甘氏后人,甘贡三嫡孙,现任教于南京财经大学的甘苏先生介绍,其祖父甘鑫(字贡三),民国初年就学于法政大学经济科,后受聘为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计划委员会委员. 甘家后人都不满 但是,就是在公开网站里,介绍情况的这位第七代传人(从甘熙父亲甘福代算--备注:应该为"从甘熙祖父算起")甘苏先生,目前正在四处寻找记者,试图澄清一个事实__甘家是有不少曲艺背景,但那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甘家绝对不是京昆世家,他们祖先和后人都一起"被京昆世家"了. 据介绍,关于甘家京昆世家的推广出现后,活跃在国内的甘家后人,就陆续提出了质疑,他们纷纷表示不满,认为这背离了祖先的实际情况,纷纷要求身在南京的甘苏先生出面进行干预.目前,甘苏先生写下了署名"金陵土著"的文章,<讹传与虚构下的南京"京昆世家">,并发表,试图澄清这个问题.他认为,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化内容被赋予了"强势的商品特质",文化产品遂以各种新颖的面目进入市场,一时令人眼花缭乱.虽然甘氏家族部分成员自民国以来,因酷爱京昆,常年聘请名师为家中弟子于读书之余传授戏曲,家中弟子也因此于京昆技艺上造诣颇深.但甘家绝对与"京昆世家"相去甚远. 真实的甘家是什么? (甘苏在)文章最后,也以证据列举的方式,论证了甘家非"京昆世家".在清朝时期,金陵甘氏友恭堂之初,有甘方相,甘福(备注:还有甘遐年、甘延年、甘鹤年、甘永年等)都是国子监生;后有甘熙为道光戊戌科进士;其余后人如举人,贡生者极多.清朝对于参加科举者的身份已有严格与明确的规定,若甘熙等甘氏后人出自梨园,是绝对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更谈不上能够得中进士,举人了__甘熙及其甘氏家族的成员在清代时期与梨园无涉. 清末民初,甘鋐(备注:字仲琴)岁试名列前茅,后任南京总商会会长.自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甘氏家族的成员仍然无人以戏曲为生,就算与此有关,也是一些兴趣,不能算是世传.甘先生认为,甘家稀里糊涂地就"被京昆世家"了,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挑战.这会很大程度上,损害祖居作为重要历史文物的价值概念,他们表示愤怒.据介绍,目前甘先生已经将这个情况,与故居民俗馆进行了沟通.对方表态,将进行推广方式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