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人:师咏 Email: 时间:2007-6-27 13:22:15 主题:共同研讨甘氏文化 促进氏族和谐 去年七月份树棨先生的一封来信谈及《甘氏大同谱》事宜,本人结合本地宗亲依次拜读后,旋即转广东、湖北等宗亲轮流阅读。这封信意义非同寻常。她不仅涵容了相当程度的谱研动态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直面现实:甘氏宗族期待建设性创举,以便将厚重而辉煌的人文历史资源与当代繁荣兴盛的大好局面有机结合。《甘人史记》、《甘氏萍踪》、《甘氏大同谱》等,对氏族历史的诠释略显苍白,好象盲人摸象——尽管主编人员主观愿望并非如此,但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理论的准备不充分,导致融合历史与现实时丧失客观灵活性,甚至不惜丧失原则以求迎合脆弱的自尊。 也许,不少有识之士正试图努力建立秩序,但往往是粗浊的喘息伴随着些许无奈。正因为如此,凡阅读过树棨先生来信者,一律选择肃然起敬! 惭愧近些年来,我几乎没有时间上网。想必其中原因大家都能谅解。偶尔获悉与本宗族相关的只言片语,无一例外均为宗亲聚首时告知。因而不知网上有《甘姓留言》栏。这真切的要算做孤陋寡闻,对不住那些为氏族文化建设屡建新功的族胞。尽管如此,稍有闲暇,我仍然十二分关注中华姓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据《中华姓氏大典》记载,自古以来,被消灭的和存续至今的姓氏共有一万二千余种。可是当代著名姓氏文化专家谢钧祥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有来源可考的姓氏只有4820种。这个“有来源可考”五个字,我认为便是共同认知罢。正如一种观点,若不被大众共同认识,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就象大漠上刮过的一阵风。即便“确有一些资料误导网友”。 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家谱研究专家刘志伟先生近日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对自已从那里来也许有一种关怀”,但“关注的重点不是自已同祖先之间的联系,而是生活在同一时空中的人群的特殊关系”。依照刘志伟先生的逻辑,您和我假如生活在同一时空,完全可以建立特殊关系。遗憾的是空域的限制,加之历史上房支间的误会,早已将宗亲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撕成碎片,现如今甚至连那被撕碎的面纱也被历史尘封,所以大家往往只是凭个人意气去评判是非曲直。个人之间的意气就更是惟我独尊了。这并非单单只有甘氏才有此种现象,大凡姓氏人口愈多,现象愈普遍。 其实,过去的数十年间,我们都误读了中华文化。“炎黄子孙”称谓曾风靡全球,但自去年预想的大祭黄帝陵以来,国人渐从狂想于“中华凝聚力”的激情漩涡中清醒,理性地认同炎黄二帝为“中华人文始祖”。那么,作为同一符号的甘字,谁又能真正说清楚自己到底是上古炎帝八大姓氏集团中甘姓传人,还是商朝盘公裔孙,抑或周惠王庶出昭公王子带后人?怕是只有湖北的某先生敢于领衔论道,因为他曾经说过“藏有战国时代家谱”。可惜他的秘本只存于电脑,非石破天惊之日死不输出。倒是宋绍兴十四年新吴禔公编修的族谱还能伏千是里之外。 目前,北京一家学术研究机构正在编辑《姓氏通志》。他们对甘氏源流的观点几与我八年前的研究结果惊人一致:“三国甘宁公以前,长江以南凡乎无甘姓卜居”,若此论述能获共同认识,晚唐先祖之纷争岂不自行瓦解?至于有人篡改别人的留言,或者在网上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实属意气当头之事,有什么问题大家应该心平气和的进行研讨、解决。 近十年来,我参与编修并承印制一百二十余姓氏族谱,大姓也好,小姓也罢,都有共同的遗憾,即;自始祖以下三十至五十世始,至七十到九十世上,约摸五十世为家族世系断层,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续上。这倒是最符合历史真实的。反过来硬要炮制齐全,大多只能算做画蛇添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留下千古诘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苏格拉底若生活于近现代,绝不至于如此诘问,但绝对能够洞悉智慧与愚昧。 去年春,我曾应湘、鄂、渝、皖、豫曹姓之邀调解族内纷争。撰写了《寻根溯源面面观》一文。 总之,求大同,存小异,传承氏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利的。反之,扭曲历史或误导宗亲丧失历史的真实记忆,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历史知识准备不充分,人格修为尚有待努力者须当心,历史总是在不紧不慢地给傲慢或浮浅者开一些不冷不热的玩笑。当然罗如果某公视历史为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就会同刘姥姥闹离婚,索性连大观园也不进了,如此,我们则更没有理由生气的。 顺祝 各位宗亲生活快乐!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192&nametag=15&newid=1765941&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