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安徽阜阳地方志学家、史学家司洪贤的修史修谱情结

    中华司氏网 2009年1月10日 张殿文


再论安徽阜阳地方志学家、史学家司洪

贤的修史修谱情结

 

        许多老同志离退休后,喜欢摆弄些花鸟虫鱼,打牌下棋,其乐融融,安享晚年。然而,在阜城却有一位离休后的老同志,晚年依然执着地追寻他的史学梦,忘我地工作着,离休13年编写了10本书。他就是居住在颍州区一道河干休所的离休老人司洪贤。

                                                      读书改变一生


  今年78岁的司洪贤出生在利辛县大李集镇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忠厚老实不识字,家庭贫穷,小时候的司洪贤生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天灾匪祸,家里常常吃不饱饭。饱受贫穷之苦的父亲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让司洪贤去学堂读书。正是父亲的这个决定,让司洪贤改变了一生。
  其实,父亲做这个决定,也是辗转难眠了几个夜晚,因为在那个时代,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哪还有钱供孩子上学。可是,不读书,将来孩子肯定还会像他一样贫穷,一辈子当个庄稼人。促使父亲做这个决定还起因于当年春节发生的一件事。过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司洪贤父亲请村中一位识字的先生写了一副对联,捧着这红红的对联,竟然不知道怎么贴。看到别人往门上贴,他父亲也学着村人的样子贴在门上。可是,第二天竞遭到了村里识字人的嘲笑。原来,他父亲不识字,把对联上的字贴倒了。羞愧不已的父亲发誓,一定要让家里有识字的,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司洪贤在九岁那年走进了私塾学堂。现在,司洪贤仍感激父亲当年那个伟大的决策,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司洪贤了。
  上中学时,司洪贤正欲前往凤台求学。可是,正值壮年的父亲从树上摔了下来,并造成终身残废。家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台柱,使这个家庭处于灭顶崩溃之危。为了让司洪贤继续读书学习,家族里有人牵头捐资支持,才使困窘的司洪贤走进了师范学校,直至他师范毕业。
  1947年7月,司洪贤从颍州师范毕业(后改为凤台师范学校)。那时正赶上国内战争正激烈的时候,毕业也就是失业。司洪贤在家里呆了一年多,直到阜阳解放后才参加了工作。1949年2月,经一位同学举荐,参加了午季征收工作。1951年被调到胡集区当文化辅导员,在这两年中司洪贤按上级要求,创办了三所小学——胡集区叶园小学、马寨小学、院寺小学,而那时不称校长,称学校负责人。目前,这三所小学中马寨小学和院寺小学仍然存在。1955年司洪贤被调到阜阳县搞肃反工作。1959年抽调阜阳县委政法部工作。1962年调到阜阳县大田公社当副主任。1969年到程集中学当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到宁老庄中学任校长,1982年调阜阳县志办任副主任直至离休。司洪贤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参加革命工作至1991年离休,前后干教育工作二十年,其中小教六年,中教十四年。农村基层政权工作十年,县直机关十四年,其中修志书十年。回顾自己参加工作的四十多年,司洪贤认为最后修志书十年,是他聊以宽心的,算是较稳定的工作。正是这十年也为他后来修志积累了大量知识。


                                                             累倒在岗位上

  司洪贤一生饮食起居没有规律,以至患上了胃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用眼劳累过度,右眼视力达到了900度,左眼达到600度。1972年,他的右眼看不清。被迫到北京同仁医院诊治,住了40多天。医生警告他,右眼仅为0.04,不能再看书了,已处于失明状态。可是,嗜好钻研历史、一生执着于工作的司洪贤不听劝告。回家后仍然我行我素,埋头于工作之中。几十年来,硬是熬了过来。有时右眼疼了,他就用手按摩一会儿,缓和一些再继续看书。
  1982年司洪贤被调到原阜阳县志办当副主任(时任阜阳县县委书记,兼任县志办公室主任)。主要工作就是查阅历史档案、保存资料、修志书。盛世修志,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历来被当政者视为“辅治之书”,也是地方工具书。而司洪贤到任后,正逢新中国阜阳第一代新方志的编纂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平时就喜欢读史书的司洪贤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职业。
  自古以来修志总要耗费人的一生精力。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翻阅、摘抄大量的资料,还要逐一审核,在修志中如果有一段内容几本书出现不同说法,就要多方查阅史书,进行比较论证,获得真实的历史,方不贻误后人。同时,对书中出现有争议的内容及错字还要进行重新校正。每天埋头于书籍中,司洪贤有时都忘了吃饭。有好多次,都是老伴从家里打电话叫他回家吃饭。
  他的老伴储效兰提起司洪贤,说他是“书痴”。这种废寝忘食的工作,差点让司洪贤走向另一个世界。那是1985年10月的一天,司洪贤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打扫过卫生后,泡了杯茶,就坐下来翻昨天还未完成的资料。司洪贤平时工作都是坐下来忙着摘抄资料,今天也是如此,可是工作了两个小时后,司洪贤感觉头晕,他心想,可能是坐得时间太长了,就站起来想出门活动一下,可是他刚一站起来,就感觉天旋地转,心发慌,当时脑中一片空白,啥都不知道了……办公室的同事慌忙通知其家人,并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经过五天的紧急抢救,司洪贤总算清醒了过来。医生最后给他家人分析患病原因时说,劳累过度,造成心脏局部心肌梗死。这一躺就是24天,刚出院的司洪贤不顾家人的反对,又来到了县志办进行编纂工作。国家要求十五年修志,志书资料还未整理完毕,司洪贤就到了离休年龄。1991年,65岁的司洪贤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可是,由于编纂志书工作与一般工作不同,不仅耗费人的精力还要对史记充分了解才能胜任。于是,当年阜阳县志办又返聘他继续工作。抱着为阜阳历史负责的精神。司洪贤不顾家人的反对劝告,不计任何报酬,又一头钻进了故纸堆里。1992年阜阳地区志办又聘请他当副总编,编辑《阜阳年鉴》,而这一干就是11年。由于司洪贤痴迷于历史,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1997年被阜阳师范学院聘为历史系“阜阳历史文化研究”客座教授。


                                                        年逾古稀不息

  “老牛察觉黄昏尽,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司洪贤晚年挂墙上的座右铭。虽然年逾古稀,但他依然“白发未除豪气在”。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勤勉耕耘,与他人合作相继编纂完成了《阜阳县志》、《阜阳地区志》、《阜南县志》、《中共大事记》、《中国通史大事记》及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4部《阜阳年鉴》、《司氏家谱》等共计lO本书,并相继出版。
  而在这10本书里。司洪贤自己编写了170万字。其中《中共大事记》、《中国通史大事记》两本书是司洪贤自己编写的,历时3年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把《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大型工具书全部通读一遍,光看书就花去他一年多时间。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革命导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都说明历史对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但中国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史籍浩如烟海。为让后人学习掌握中国资料,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便于掌握中国历史梗概,司洪贤在有生之年翻阅中国大量历史资料,独自编写出《中共大事记》、《中国通史大事记》这两本史书,它不仅是两部可以供读者查阅的小型工具书,而且也是两部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书。
  《中国通史大事记》着重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起于170万年前,下止于公元1918年。内容包括考古发现、朝代更替、帝王更迭、重要历史人物生卒年代、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改革等等。而《中共大事记》则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止于2000年11月。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方法。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邓小平理论,全面记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司洪贤老人自己所单独完成编写的这两本史书,还是自费出版的。对于花7000多元钱出书这件事。他的家人起初都不太赞同,认为年龄大了,不图名不图利,出了两本历史工具书还要自己掏钱,感觉不理解:后来,家人看到司洪贤一生的心血都在这上面,如果不及时出版,将来稿子丢失了怎么办,也就转而支持司洪贤出版。

  这13年来,司洪贤除编写历史书籍外,业务时间还为几家报刊写稿30多篇。如他写的《方志漫话》系列文章、《古代二十四孝简介》、《冬至古今谈》、《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阜阳人民》等文史资料,大都发表在《阜阳日报》、《颍州晚报》、《阜阳政协》上:发表在报纸上的这些史料,都是他细心浏览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辑录成稿的。而这些都是史料性极高的历史文献,为后人了解阜阳历史将提供一定帮助:
  年过古稀不敢息.
  黄昏将近自奋笔:
  革命精神传后代。
  继承前辈创业绩。
  这是司洪贤老人晚年所写的一首七绝,而这首诗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报道载于《颍州晚报》2004年5月29日11版。作者系作协秘书长、人民日报社特邀记者张殿兵文。
题目为司姓网所加


分享按钮>>安徽阜阳地方志学家、史学家司洪贤的修史修谱情结
>>司俊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