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司氏一世祖千五公陵园

    中华司氏网 2016年4月21日 司万华


                        司氏一世祖千五公陵园

 

   司氏祖先,自明朝中叶以来,历代为官的有进士、武举、知县等,坟墓尚存的有四座,都在沭阳境内,墓主人分别为明、清代的千五公、邦直公、文藻公和光俊公。

   一世祖千五公,旧有家谱曾经剞劂被明李盗过焚灭。故凡千五公以前无稽考。墓地在沭阳县华冲镇杨柳村司大庄境内。据十六世礼科(现年89岁)回忆,此墓原高八丈,占地40余亩,原植松上千株。一九五零年十八世的开明曾带人植松200余株,生长茂盛。一九七零年生产队为了还田(那时农村实行大集体),将松树彻底毁完。

   现存坟墓高8米,直径19米,历经明、清、民国和当代。因诸多原因,现在的坟墓缩小到只有原有的四分之一。

   此墓为四棺合葬墓,先后埋葬的是千五公的妻妾陈、董及杨氏,距今已有540余年。据司氏族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464年),因战乱,千五公由河南顿丘郡(今河南清丰县)先后迁居安徽、苏州。据说当时苏州发生蝗灾,称“蝗蝇赶散”。此蝗大如麻雀,见人则咬,凡蝗虫经过之地,所有草屋、树木、庄稼一扫而光。为了躲避此劫,千五公携妻妾老小,连同本族逃荒至沭阳县治扎王令史庄,此后更名为“司大庄”。(有人对“蝗蝇赶散”有争议,说是入侵者是黄毛,或者头戴黄缨帽者,杀人如麻,因此当地人纷纷逃离。但据考查,明代的时候当官的或当兵的帽子均无黄缨式样,明朝好像也没有外侵的黄毛。)

据康熙41年(1641年)司氏家谱记载,一世祖千五公“入籍江南淮安府沭阳县,住居北隅华冲镇山河东王令史庄,茔地在本庄”。(注:这里的“江南”中的“江”指淮安清江,淮安在清江南边,沭阳县当时属淮安府管辖。)

   司族人为了使千五公大墓不被破坏,历年来由司族人专人看护,世世相传至今,从未间断。从十五世说起,看护人为贯益,十六世看护人为士刚,十七世为立科,十八世为开明。现开明由于年迈体弱(82岁),就将看护一事交给其小叔汉东、耀军,堂弟开岭等人。

此墓目前还如此高大,在沭阳境内属罕见。为什么原有八丈之高?据说是由一世祖后裔在外为官或经商生意兴隆,认为是托老祖宗的福,祖坟是风水宝地。为了孝敬祖宗,每次返乡均率众添土。如来孙邦直公(六世祖),清顺治八年(1651年)中武举,授陕西甘州左卫千总;晜孙文藻公(七世祖)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进士,授安徽滁州(曾名滁县)卫守备;耳孙光俊公(十世纪)清嘉庆年间(1784年),先在湖南为官,后调广西梧州县任知县。(以上三公,沭阳县志均有记载。)还有不少其他为官的,由于他们不忘祖宗,也历年向千五公墓添土,遂致墓逐年增高。

   一世祖后裔为了不忘祖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于二零一三年开始,筹备修建陵园,自发献款20万元。居民每户100元起点,干部的1000元起点。如十九世方来在南京工作,献款3000元,十七世月喜在济南军区工作,献款3000元,十九世成达在连云港中院工作,其首次献款5000元(所有献款人均奉献碑刻名)。

   二零一三年立碑。墓碑高4.8米,碑文为“世祖千五公,原籍河南顿丘郡,据考证,明朝中叶携其妻妾陈、董、杨氏来此立名“司大庄”。自一世祖千五公立业以来,世系繁昌,宗支日盛,分居各地。为弘扬祖训,兴旺宗族,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复兴中华,特立此碑,撰文于其上,以彰后裔。”(碑文中的“华、业、国、复、兴、据、陈、杨、庄”等文字均为繁体。)

   陵园前大门,座北朝南,高5.2米,宽长8米,左右两侧石狮身高1.28米。陵园内左右两侧有石质六角亭,亭高4.8米,亭内分别立有从十六世至三十九世对下辈用字规定和《述谱训言》录的石碑。

陵园内装有10米高的太阳能照明灯两盏,夜间自动照明,光亮如同白日。

墓地石质围栏长38米,宽28米,占地面积约1064平方米(合1.6亩)。以上陵园修建情况,只是第一期工程,如有资金的话,还要将通向陵园的道路修好,并将六世祖邦直公、七世祖文藻公、十世祖光俊公,在陵园内建立灵位,便于后裔祭祀。

一门分做百家门

百世原从一世分

顿丘溯源立宗根

常怀司氏正统风

五百年前是一家

今族本系一人生

遥想始祖今何在

前人坟墓后人添

有关材料来源:

1、清道光25年(1846年)十二世裔孙献登(文庠生)为七世祖文藻公(字美含)撰写的《墓志铭》;

2、清光绪21年(1896年)裔孙圣藩为司氏修谱撰写的《弁言》;

3、十六世裔孙(1994)兴扬、世友撰写的《四修谱序》;

4、根据走访老辈所叙。

 

司万华简介

男,1941年出生,汉族。大专文化。1962年应征入伍。1985年副团职转业,任县司法局副局长,2003年退休。

 


分享按钮>>何姓宗族色彩淡了 何氏文化交流浓了
>>【房氏网新闻】房祖名与成龙 盘点娱乐圈明星子女改名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