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网新闻】纪念白方礼老人逝世八周年(2005.9.23—2013.9.23)

    中华白氏网 2013年9月23日 白西骞


 

有一种坚持,感动中国!——访“感动中国人物”白方礼之子白国富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王玉璘 文/摄影 来源:《中国档案报》      图为 1.白方礼在天津站等待乘客 (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供图)    他曾于2004年、2005年两度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名单,虽令万千网友动容却两度落选;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2年,在他去世近7年后,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组对以他为代表的群体致以特别敬意!他,就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白方礼。    有一位“雷锋”,名叫方礼    白方礼从73岁开始,靠蹬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和做公益事业,15年间共捐款35万元。曾有人计算过,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早在1998年就将白方礼的档案征集入馆,并多次举办展览。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方礼的事迹,近日,记者赶赴天津,在河北区档案局副局长李英的陪同下,阅览了白方礼的相关档案,并采访了白方礼的长子白国富。    有一笔捐款,几番周折    1986年,因姐姐去世,白方礼回到了许久未曾回过的家乡——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热情的老乡,熟悉的乡音,目光所及的一切勾起白方礼的无限回忆。在村里散步时,他看到因没钱上学而在田间干活的孩子和因没钱而许久未曾修缮的破旧校舍,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回天津后,他给全家人开会,把要给学校捐5000元钱的想法告诉家人。尽管儿女们都不同意,但作为白家说一不二的大家长,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然而,等待着白方礼的居然是当地拒绝接受这笔捐款!原来,白贾村的人都知道,白方礼挣的是辛苦钱,谁都不舍得要他的钱。这可把白方礼急坏了,他找到在老家的侄子,并给了他200元钱,嘱咐他说,就算请客送礼,也必须让学校同意把钱收下。白贾村大队一看,实在是拗不过老爷子,这才把钱收下。     2.南开大学受助学生名单及白方礼捐款收据 (此档案现存于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    有一种支教,蹬车卖房    白方礼早期的捐款方式,可以说是“不按套路出牌”,走到哪就捐到哪,学校、敬老院、街道、基金会,都有他捐款的身影,而且他从来不要收据,这也使得时至今日,他的捐款数目也不能完整统计。当听说红光中学有一些在天津学习的藏族学生生活比较困难后,他开始每月捐钱给藏族学生,这一捐就是10多年。此后,白方礼的钱大多捐给了贫困学生。    为了能有更多的钱支教,白方礼想到开公司。可这需要一笔钱,早已捐完自己多年积蓄的他想到了沧州的老房。第二次关于捐钱的家庭会议召开了。在儿女们的反对声中,白方礼再一次“专断独行”。1994年,他毅然卖掉了老房,在天津站附近兑下一个小亭子,办起了白方礼支教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就是火车站前几个卖水果、食品的摊位。公司步入正轨后,月盈利可达1万元左右。每个月结算收入后,白方礼就托人把钱捐给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白方礼的女儿、女婿下岗后,一度想进公司帮忙,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白方礼坚决不同意,他说:“这是公家的,你们不能掺和。我为公不为私。”     3.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保存的白方礼档案目录    1998年,因为天津市政府开始整顿火车站前的摊位,白方礼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结束了公司的经营。这一年,85岁的他又干回了蹬三轮车的老本行。为了拉活方便,他在离天津站不远的地方搭起了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铁皮房子,那里成了他的临时住所。    天津市耀华中学的徐老师经常带学生去看望白方礼,给他的铁皮房子打扫卫生,因此和他关系很密切。2001年,白方礼的最后一笔捐款500元就是由徐老师亲手接过的。这位88岁的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这个令人动容的场面,徐老师曾几次含泪讲给白国富听。    有一辆三轮,插着小旗    在天津街头见过白大爷蹬三轮车的人肯定都知道,他的三轮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车的前面插着一面小旗,这面小旗让全天津的人都知道了白方礼的“生意经”:“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当时一心支教的白方礼特别渴望挣到多一点的钱,可是有些人的钱,他是不愿意挣的。    提到小旗,白国富对记者说:“天津市市长专门派人到家里来对父亲说:‘白大爷,您都那么大岁数了,不要捐了!’市长还通知学校都不许收父亲捐的钱。那段时间,父亲把钱放到学校的传达室后扭头就走。他不留名,可是人们都知道他。毕竟,天津市三轮车上插个小旗的白大爷,就他这一位。”    有一种节俭,苛刻吝啬    白国富的妻子许秀芹对记者说:“从结婚开始,我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理解到理解,父亲把我改造一番。”许秀芹刚嫁到白家时,常常是“忍饥挨饿”。节俭的白方礼要求家人做饭时,下边煮稀饭,上面的竹帘上蒸馒头,而且要让稀饭煮沸后能够没过馒头。这种省火省钱的方法,使得稀饭里有馒头,馒头又被稀饭泡得不像馒头。许秀芹对记者说:“我是真吃不下去,父亲就批评我:‘你这思想不行。’家里包饺子,我只能擀皮儿,包饺子全由父亲动手。”见记者好奇,许秀芹解释道:“那么一点馅,他怕我包的馅大不够吃。有时家里来客人了,他就喊:‘秀芹,赶快做饭!’客人要是走了,他马上说:‘别做了,还吃咸菜。’弄得我是哭笑不得。”忆及往事,许秀芹既心疼又觉得老爷子有意思。   4. 1996年6月1日儿童节,白方礼(前排右三)与天津市黄纬路小学师生在一起。 (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供图)    许秀芹记忆中的父亲,节省得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给他买的新衣服从来不穿;吃的东西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拌黄瓜剩的汤也不能扔;洗脸只用一点水;下雨接雨水刷鞋;一块香皂用一年……他只有一套好一点的衣服,每次开会他都穿着,几十年也不换。“他总教育我:‘咱们挣钱要支持国家建设,你这样讲吃讲穿可不行。’”许秀芹边说边模仿着老人当时认真的神态。    “他累啊,吃不好喝不好,就为了攒钱。有时为了让他能吃点好吃的,我最常说的就是:‘吃吗?不吃我扔了!’就这样,他才肯把一块肉含在嘴里,吧嗒着嘴不舍得咽,眼泪直往下掉。”说到这,许秀芹的眼圈又红了。    为了能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学生,白方礼对待自己越来越“吝啬”。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白饭和水,偶尔给自己加个菜——大葱蘸酱。他每天的穿着,大多是捡来的,鞋和袜子永远不配套。儿女们心疼他,今天给他抱床被,明天给他买双运动鞋,可是隔天一看,脚上的鞋还是一样一只,给他买的东西全让他捐了。白国富对记者说:“看到父亲指甲里都是泥,又到处捡东西,就像无家可归的老人似的,我们真心疼!可是说了很多次,他都不听。后来我们就想,顺者为孝,既然他这么做高兴,我们就由着他吧。”    有一段时间,白方礼每天给自己规定收入限额,达不到目标就不回家。忙碌了一天的白方礼,常常是进屋顾不上吃饭就在那数钱。逢年过节,儿女们给他买吃的穿的,他都不要。“你们要是有心,就把这些吃的穿的都折成钱给我。”白方礼几次对儿女这般要求。“我们知道,他要攒起来捐给学生。”白国富微笑着告诉记者。     白方礼与被支教的学生们在一起(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供图)有一种影响,后知后觉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白国富有些惭愧。白方礼开始支教的时候,白国富觉得父亲只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平常不过。其实,1988年,因为捐资助学早已小有名气的白方礼就受到时任天津市长李瑞环的接见。“可是,那时候我们都不懂,所以也不支持他。现在想想,我很后悔。”白国富叹了口气。2004年,白方礼在下岗的女儿家养病时,天津市教师基金会的人来看望他。当看到支教多年的老人竟无钱看病时,他们马上找到报社,记者当天就来采访,第二天关于支教老人白方礼有病无钱治的稿子就见报了。白方礼入院治疗后,天津的多家媒体每天都在报道他病情的进展。报社的人说,如果要是哪天不登他的消息,报社的电话就会被来电询问的读者打爆。老人住院期间,社会各界的自发捐款已达十几万,前来探望的人就没有断过。“从那时起,我才发现原来父亲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整个天津市都因为他而动起来了。父亲做的事有这么多人认可,看来还真是不简单。父亲够得上‘伟大’两个字。”白国富自豪地对记者说。    2005年,当白方礼再次住院时,白家人宣布不再接受社会上的捐款。白国富对外的说法是,2004年的捐款还没用完。白方礼听说有这笔捐款后,就对白国富说:“回家,咱回家”,坚决不再接受治疗。“我们都明白,他是要把那些钱给学生们留着。”白国富红着眼圈对记者说。出院的时候,白方礼已经坐不起来了。“车轱辘驮起永远的丰碑——白方礼支教事迹展”的主办方邀请他去参观展览,白国富征得父亲的同意,也为了让父亲没有遗憾,出院当天,白方礼躺在移动病床上到天津科技馆参观了展览。    有一种离去,荡气回肠    白方礼去世前,和白国富一家3口住在河北区抗震里那套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2005年9月23日凌晨,弥留之际的白方礼尽管已经无法正常说话,但他的思维较前一段时间清楚些。他睁着眼睛四处看,好像要找人说话。许秀芹含着眼泪,履行着她对父亲的承诺——把后事跟他交代清楚。她对老人说:“这么多年,您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走到今天不容易。您特别喜欢学生,所以您一定要坚持到周末,才能咽下这口气,好让来送您的学生不耽误课。您能听明白吗?”白方礼慢慢地点了点头。许秀芹又把父亲要穿的衣服、袜子、鞋以及葬礼的各个流程都给他讲了一遍,并告诉他:“咱就在这,不回老家。您要是回老家,以后学生们怎么给您扫墓啊?”说完,许秀芹又问他:“这些安排您满意吗?”当时他没说话,过了一会他用虚弱的声音缓慢地说:“我满意。”最后,许秀芹对老人说:“您虽然没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但是这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够我们享用一生,我们更感激您,您安息吧。”老人疲惫地闭上了双眼。上午8点多,白方礼离开了想念他的家人、尊敬他的学生,以及无数素未谋面却敬爱他的人。     1992年9月18日,白方礼推着三轮车,车上写着“支教模范为全国人民服务”。(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供图)     在白方礼无法进食、仅靠输液维持生命的日子,很多人就已经筹备着他的后事。葬礼上挂的遗像,白国富选了《今晚报》记者在2005年春节期间为老人拍摄的一张照片。报社得知消息后,主动“承包”了遗像的制作。天津市民政局包揽了白方礼后事的所有工作,他们还特意为老人设计了一条灵车行进路线:从遗体所在的第三医院出发,途经天津的繁华市区,再绕到白方礼的家门口,让老人最后看一看他奉献了一生的城市以及他忙碌得无暇顾及的家。    白方礼去世的消息见报后,有许多人来到白家吊唁。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给白爷爷行礼,给孩子讲白爷爷的故事,他们说,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入夜后,白国富下楼才发现,楼下摆放着的群众送来的花圈,沿着弯曲的小巷看不到头,还有数不清的人在吊唁之后不肯离去,在楼下搭起简易的棚子,彻夜为白方礼守灵。“作为家属,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特别感动。”白国富对记者说。    白方礼出殡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刻在白国富的记忆中。那一天,老房子附近的街道被自发前来送行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天津市5路和8路公交车暂停运营,义务接送去参加葬礼和追思会的群众;身着校服的各校学生,手中拿着条幅,眼睛都红红的……     白方礼获得的荣誉证书(此档案现存于天津市河北区档案馆)    有一种力量,托起英雄    2005年,白国富去清华大学讲述父亲的事迹。在会后与学生自由交流的环节中,有学生问他,怎么看待白方礼连续两年在《感动中国》节目的评选中落选而引起网络上对该节目的质疑。那时,白国富才知道,对于父亲的落选网上竟有这么大的波澜。“我家没电脑,具体的情况不清楚。可在我看来,老爷子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他不图名、不图利,他不图回报,也不图当‘感动中国人物’,他就是个最普通的老百姓,他就是单纯地想做这件事。”那是白国富第一次对这件事情表态。    白方礼去世后,民间对他的追思从未停止。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央11个部委联合颁发“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白方礼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9月14日,白国富代父亲去人民大会堂领取这个沉甸甸的奖项。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地接见了他。他说:“父亲的义举得到国家的承认,我们全家都很欣慰。”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播出前,白国富并不知道时隔多年央视还会在这个节目中专门给父亲安排了一个致意的环节。当关于白方礼的6分钟短片播放完,白国富听到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说:“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让我们传递着鲜花,传递着温暖,带着白方礼们给我们的这种人间的温度,走进新的春天。在这新的一年当中,我们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急匆匆的脚步里头,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为了爱和幸福,让我们为我们每一个人加油!”他的视线因泪水而模糊。尽管老人生前没有看到这份致意,但白方礼的儿子白国富还是很感谢那些一直记得白方礼的人,感谢那些为了让父亲得到这份认可而默默努力的人。    记者手记:白方礼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早在8年前,就曾在网友制作的一部短片中,轻易击中记者的泪点。8年后,当白国富坐在记者对面,将白老的事情娓娓道来时,感动,再一次让记者无法抵挡。我想,作为媒体,我们负有宣传这些平凡人的伟大事迹的使命;作为档案馆,有责任去收藏好这些散落民间的“真善美”。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8月13日总第2344期第四版 

 


分享按钮>>【成氏网新闻】汉宋兼采,会通中西-----晚清学人成本璞
>>【施氏网新闻】寻找 浙江鄞县夏庄施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