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氏网新闻】关于对籍姓来源几种说法的见解

    中华籍氏网 2013年1月28日 籍秀灵


籍姓的渊源是单纯的,也是明确的。始祖孙伯黡,《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但近来有人在网上撰文提出,籍姓姓氏渊源有四个,“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远古祝融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籍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籍圃,属于以地名为氏。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籍丘,属于以地名为氏。”

对此,本人不同意四个渊源的看法,并认为:

一、以地为氏的说法缺乏确切佐证

对于第三、第四个渊源的说法,本人早些时候经考证(已在2008年8月30日与雅文先生商榷中、和年前我的博客中)提出异议,本篇不再赘述。

二、以邑为氏的说法不成立

时至今日尚未发现籍姓有封地的记载。

而主张以邑为氏者依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一〕。…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就断定“源于己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本人认为,这是属于对其所引理解不当,造成的张冠李戴。

该段文字注释〔八〕说的明白:〔八〕郑语云:“己姓,昆吾、蘇、顾、温、董。”按籍、蘇(苏)字形相近,往往致误。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江阳侯苏嘉,徐广曰:“‘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系本及谯周皆作‘苏’。”○铎按:下文“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云云,即承此言,则本作“苏”明矣。

主张以邑为氏者强调说“籍,实际上是祝融之裔孙昆吾之后,封于 (今河南武陟),建有籍国,以地为姓氏,国人皆称籍国氏、籍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本人认为,这里所的籍字,均应该换成蘇(苏)字才对。

而事实上,据史籍《世本》中记载:“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史籍《元和姓篡》记载:“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在史籍《新唐书》中也记载:“苏氏源于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另据史籍《左传·成公十一年》中记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史籍《后汉书》中记载:“温,故国也,苏忿生封。”在史籍《括地志》中说:“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就是苏国国都。

主张以邑为氏者所说的“籍国”应该是苏氏的封地,根本与我们籍氏扯不上关系,所谓“籍源于己姓,出自远古祝融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的籍姓第一个渊源根本不能成立。

三、以官为氏的说法毋庸置疑,但源自哪里需要辩证

可以肯定的是,籍姓源于以官职为氏,得姓始祖讳孙伯黶是西周时晋国公族,职守“司晋典籍”,至籍谈已经复传九世,这些都是见之于典籍的,毋庸置疑。

至于得姓始祖讳孙伯黶源自哪里?现在网上有几种不同说法,诸如源自周王室派驻说和源自晋国公族说,在晋国公族说之中又有源自晋襄公说、源自荀林父说、源自晋文侯弟阳叔说、源自伯氏说。似乎我们“籍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把大家的视线都搞乱了,使我们一些族人搞不清究竟源自哪里,还有一些族人也未加详审,在网上人云亦云地重复那些缺乏佐证的说法,本人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在诸多说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如何认定,我认为:

一般说来,文献证据越早,或者撰写、编纂注疏、注释文献的人出生年代越久,其可信程度就越高,距离事实就越近,反之,可信度就越低,距离事实就越远。

按文献的时间排列应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国语》、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宋衷《世本》、东汉时期的王符《夫潜论·志姓氏》、三国时期的韦昭《国语注》、西晋时期的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唐朝初期的孔颖达《五经正义》,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时期吕夏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时期的郑樵《通志·姓氏略》。

在上述文献中,《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明确指明了,籍姓得姓始祖孙伯黡,司晋典籍有功,以官为氏;《世本》明确指明了籍氏世系;《国语》明确指出了,籍氏在晋文公未即位之前早已是晋国的旧族了;《潜夫论志氏姓》则明确指明了,籍氏是晋国公族,出自晋之姬姓。

至于籍姓始祖出自何公,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证据进行排除,以缩小范围,去伪存真,以正族人视听。

对于籍姓始祖出自何公,本人曾先后于 2005-8-8、2006-1-17、2006-10-8等时间,分别以《籍姓探源》、《籍姓来源考》、《籍姓来源再考》为题,在“籍姓留言”和“籍姓论坛”中发帖,表达了自己考证的结果和见解。现对籍姓始祖出自何公种种说法逐一排查如下:

1、籍姓始祖不是晋襄公之孙。

在晋文公未即位之前就早已有籍氏,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即位,晋襄公是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8年-公元前621年在位,而晋文公未立之前籍氏早已是晋国的旧族了。

  其一,据《国语.晋语》.《文公修政纳襄王》记载:

晋文公即位时,“(公元前636年)元年春,…。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护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分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耆老,礼宾旅,友古旧。胥、籍、狐、箕、栾、续、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其二,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注疏记载:

“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於是乎有董史。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  
  “[疏]注‘辛有’至‘其后’。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適伊川’,则辛有平王时人也。此王因籍说董,言晋国唯有籍、董二族世掌典籍。”

史记称:晋文侯10年(前770年)平王东迁。辛有是周平王时的史官,平王东迁时他到过伊川。周平王在位51年,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时才进入春秋。辛有二儿子董(其后人以董为姓)仕晋应该在平王时期,即在进入春秋之前。换句话说,籍氏始祖司晋典籍之时,应在董仕晋之前,籍姓之始的下限绝对不会晚于西周末期,而晋襄公即位在公元前628年,即使按照杜预注疏的观点,相差一百几十年,也可否定源自晋襄公说。

其三,据《雷学淇校辑世本下》淇案:
       “黡之八世孙籍偃事悼公为舆司马,见国语。悼为襄公之曾孙,则孙黡非襄公孙明甚。且籍氏即黡之后,于文不得称籍氏及黡皆姬姓也。”

晋悼公是晋襄公的曾孙,公元前574年晋悼公即位,时年15岁。此时籍姓始祖之八世孙籍偃,事悼公担任舆司马(或上军司马),春秋左传和国语均有记载。如果认定籍姓始祖是晋襄公的孙子,岂不晋悼公的辈分比早已入士的籍偃还要高七世?即使从晋文公即位(公元前636年)算起,到晋悼公即位(元前573年)为止,区区63年,晋襄公怎么也不可能复十世!

其四,持此一说者,我认为恐怕是受《潜夫论志氏姓》注释者笔误的误导,或者是对《潜夫论志氏姓》的误解。

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凡郄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一三〕,及富氏〔一四〕、游氏〔一五〕、贾氏〔一六〕、狐氏〔一七〕、羊舌氏、〔一八〕季夙氏〔一九〕、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黡〔二0〕,皆晋姬姓也。…〔二0〕昭十五年左传云:‘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看其文脉,本人认为,籍氏以上各氏以及孙黡,在句中属于并列关系。

 我认为,可能是注释者误将对籍氏的注释序号写在孙黡之后,以至于使人产生籍氏是晋襄公之孙的误判。或者是引用者粗枝大叶,没有看出后两者是并列关系,而将后两者合二为一。

综上所述,籍姓始祖是晋襄公孙子之说是全可以排除的。

2、籍姓始祖不是荀林父的孙子。
       《通志?氏族略》云:“源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孙伯黡管理晋国典籍,其子孙以官职为氏。”《新唐书》云:“荀林父之孫曰籍偃.一曰孫伯黶.以字為氏.”

荀林父的父亲荀息事晋献公,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临终托孤于荀息。荀林父事晋献公子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文公4年)晋国作三军御狄,荀林父始将中行,后世有以中行为氏。籍姓始祖不是荀林父的孙子依据如下:

其一,晋文公未立之前籍氏早已是晋国的旧族了,见《国语.晋语》《文公修政纳襄王》记载,可证籍姓始祖不是荀林父的孙子。

其二,从世系上看,籍氏和荀氏根本不同。据《世本》荀氏世系:晉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庚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吴,吴生寅.本姓荀.据《世本》籍氏:“黡生司空颉,颉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谈,谈生秦。”荀偃是林父之孙,籍偃是籍氏始祖籍黶之8世孙。况且二人同事悼公,为同时人,如果说籍姓始祖是荀林父之孙,很显然与世次不合。

其三,据《张澍辑世本》,澍桉“……新唐书,荀林父之孫曰籍偃.一曰孫伯黶.以字为氏.其说舛误,林父在僖公时,相去仅百年.安得自孙以下复传九世乎?”从时间上看,自从荀林父始将中行(公元前633年)到籍谈使周(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8年),时间短短百年,荀林父之孙不可能复传九世!况且此时籍氏始祖孙伯黡9世孙籍谈早已入仕了。

其四,据《左传昭十五年》铎按:杜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另据《雷学淇校辑世本》,淇案:“……左传谓籍氏之高祖孫伯黶.与辛有之二子.同司晋之典籍.故曰籍氏。”辛有二儿子董仕晋应该在平王时期(公元前750年-公元前720年间)靠前,远比荀林父始将中行(公元前633年)时早百十多年,可证籍姓始祖不是荀林父的孙子。

《通志》和《新唐书》所载不知依据何来!是否将荀偃、籍偃 、孙伯黡相混了呢?                    

综上所述,籍姓始祖是荀林父孙子之说也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3、籍姓始祖不是源自伯氏

山西侨联关于《起源山西姓氏介绍(二十九)----籍姓》(原作者张海瀛)云:“……籍姓出自伯氏,为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后。荀林父之孙名伯黡,管理晋国典籍文献,其后裔以职官为姓,形成典姓和籍姓两支。……”此论更不足为训。

其一,晋之伯氏,源自孫伯起或孫伯纠,与籍氏得姓无任何关系。

据《元和姓纂》和《世本》,“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

张澍按:“鄧名世云.此谓伯氏所自起也.林宝以为伯宗复姓.误矣。”

雷学淇案:“韦昭国语注云: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此云伯起.未知孰是。……潜夫论…篇内又有伯宗以直见杀。其子州黎奔楚之文,羼(chan)在氏条内,寻脉文义,孙黡当是孙伯纠孙起之误。伯宗事景公而死於历公之难,於世次亦略合.要之伯氏籍氏皆晉公族也,此云伯宗氏,似亦少误…”。

晋景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83年,晋历公在位为公元前582年-公元前574年。伯宗事景公而死於厲公之難,伯宗与籍氏始祖8世孙籍偃是同时人(或略年长于籍偃),籍偃公元前573年开始任晋国上军司马。很显然与世次不合。

其二,伯益之后的伯氏不属于晋国,而籍氏始祖是晋国公族,籍氏得姓与其也无任何关系。

其三,此论自相矛盾、漏洞明显。既说出自伯氏,又说是荀林父之后。荀林父出自荀氏,荀林父将中行后,其后人别为中行氏。数次翻阅世本、潜夫论、国语、元和姓纂、春秋左传及其注释,只有荀氏别为中行、旬、程、知、智、辅、孙(自荀况起)几姓,尚未发现荀氏别为伯氏的记载。

我认为,此论或许有望文生义之嫌,是否看到籍姓始祖名子中有“伯”字,就断定籍氏出自伯氏也未可知。

好像在网上看到荀婕的一篇文章《荀氏浅探》,文中写到“伯氏的起源有一说系出荀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荀林父,荀林父字伯,其孙荀阁,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称伯阁,世代子孙乃成伯姓。”此说不知出自何典,而荀阁也名不见经传。即使荀林父之后人以‘伯’为氏,这也与籍氏扯不上关系,以上已论证籍姓始祖不是荀林父之孙,这里不再重复。

综上所述,籍姓始祖源自伯氏说法也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4、 “源自晋文侯弟阳叔”说,相对于“源自晋襄公”和“源自荀林父”两种说法,从从时间上看更为接近。

《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晋文侯仇弟阳叔,生伯黡,司晋典籍,遂为籍氏,玄孙谈,代为晋大夫,晋为赵所灭,籍氏播于宋。”

此说出自唐朝。几年前本人曾发帖说“现存典籍未载出自何公”,主要是指先秦、史记和汉书等史书。肯定此说的直接文献证据没有,是否依据《左传正义注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於是乎有董史。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之说推论而来不得而知,我想可能不无关系。

史记称:晋穆侯7年生长子文侯姬仇,晋穆侯10年(公元前801年)生次子成师(即曲沃桓叔),晋穆侯薨于公元前785年。不知阳叔是晋穆侯第几子,估计其出生时间大体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95年之间。与文侯姬仇和桓叔成师出生时间也不会相差太多,再晚也不会晚于公元前785年。假如“源自晋文侯弟阳叔”一说为真,则籍氏始祖为晋穆侯庶孙,则晚文侯和曲沃桓叔一辈,当于曲沃庄伯同辈。

 

我始终认为,“源自晋文侯弟阳叔”说相去真实情况有距离。否定此说的直接文献证据也没有。究竟是否属实,只能从旁进行印证。

几年前本人曾比照栾氏世系,平均每代间隔38年,斗胆提出“籍姓始祖孙伯黡可能是靖侯以上某代晋侯之孙”的推论。现在再比较其他姓氏:

士氏、范氏出自隰叔。其世系:隰叔—士蒍—士穀—士会(以随为氏、亦曰范氏)—士燮—士匄—士鞅—范吉射及范皋夷。

从范吉射上推八世是隰叔。隰叔是周宣王大夫杜伯之子,“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晋。”隰叔事文侯,当与文侯同时,从文侯出生(公元前804年)到晋定公14年(公元前497年,‘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路,或籍秦、高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计307年,平均每代间隔38.3年。

中行氏出自荀息,其世系:荀息—荀林父(中行桓子)—荀庚(中行宣)—荀偃(中行獻子)—荀吳(中行穆子)—荀寅(中行文子)。

从荀寅上推五世是荀林父。荀林父事晋文公,当与晋文公同时。晋文公即位于公元前636年,据晋世家:“出亡凡十九岁(注:年)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可知晋文公出生于公元前698年。从晋文公出生到公元前497年(晋定公14年,左传: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路,“获”籍秦、高强。)计201年,平均每代间隔40.2年

韩氏出自曲沃桓叔。其世系:曲沃桓叔—韩万(武子)—求伯—定伯韩简—子輿—韩厥(献子)—韩起(宣子)

从韩起上推七世是曲沃桓叔。韩起执晋国之政长达27年,卒于公元前515年(鲁昭公26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舌羊氏之田为三县。)计286年,平均每代间隔40.1年。

籍氏世系:始祖孙伯靨—司空颉—南里叔子—叔正官伯—司徒公—曲沃正少襄—司功大伯—侯季子—籍偃—籍谈—籍秦。从籍秦上推至始祖共11代,从籍谈上推是10代。

籍秦与范吉射同时,比照士氏、范氏每代间隔,从公元前497年起上溯,籍姓始祖约生于公元前918年,早于晋文侯114年;籍秦与荀寅同时,比照中行氏每代间隔,从公元前497年起上溯,籍姓始祖约生于公元前937年,早于早于晋文侯126年;籍谈与韩起同时,比照韩氏每代间隔,从公元前515年起上溯,籍姓始祖约生于公元前916年,早于晋文侯112年。

从上述比较中,籍姓始祖出生时间下限应在公元前916年即周共王时期(附西周年表)。

据《断代工程》,周成王在位为前1042年-前1021年,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燮父后该为晋),据有关典籍所载,周成王15岁即位,当生于公元前1056或前1057年,与其弟唐叔虞年岁恐怕相差不会太大,若相差5岁,唐叔虞出生不会晚于公元前1051年。从公元前1051年-公元前916年,共计135年,约合4代。从唐叔虞下数第4代氏成侯,即可推论为籍姓始祖出生于晋成侯时期。大体也可推论为籍氏始祖孙伯黡与晋厉侯同辈,当为晋武侯庶孙。这些推论也与我2006年10月的推论相印证,供大家讨论。

四、籍姓渊源如何表述

尽管我对籍姓源源进行了考证和推论,并不想以此取代他人表述,仅供大家参考。在没有确切的古典文献证明籍姓得姓始祖源自哪位晋公的情况下,我认为,采取概括而模糊科学的方法表述为宜,并建议,有证据可以推翻的表述应该撤下来。在这方面,寿光籍氏家谱原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是否可以这样表述:

籍姓得氏始于西周时期的晋国。晋之祖唐叔虞,周武王之次子,周成王之母弟。始封于唐而后改为晋,大宗为君,支庶有官,一传再传,至裔孙伯黡,因守晋之典籍有功,得赐姓籍氏,以官为氏。西周和春秋之时,籍氏家族在晋国世代都是大夫,地位崇高,据《世本》世次为“黡生司空颉,颉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谈,谈生秦”。到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之幕时,部分族人远离山西老家,播迁到当时的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一带),后在广平郡(今河北省的永年县)形成当时的名门望族。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元和姓纂》:“晋文侯仇弟叔阳,生伯黡,司晋典籍,遂为籍氏,玄孙谈,代为晋大夫,晋为赵所灭,籍氏播于宋。”

2011年2月12日脱稿

 

       

 

 


分享按钮>>济南章丘刁镇燕氏家谱手抄本
>>【籍氏名人楷模】籍秀梅 郑州大学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