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燕氏、燕姓》探讨(39)——燕文化(上)

    中华燕氏网 2010-7-13 21:13:18 燕飞


                                    39 燕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编者: hbyc燕飞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文对燕国八百余年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的叙述,本篇开始对燕国的文化经过收集编辑整理向朋友们做一简单介绍,便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燕国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众所周知,西周燕国,乃今京、津及河北北部,召公之封地。自西周早期分封始,地处北方民族的环围之中,曾是周王朝的东北屏障。
       但是,文献里有关燕的记载甚少,尤其西周时期的燕国,自第一代燕侯起,有八世燕侯无任何文献记载,直至第九世燕惠侯继位时,已是公元前864年。也就是说,西周早、中期历时约200年的历史,在文献中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了解这一段历史,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的释读尤为重要。
       自本世纪70年代初,北京市琉璃河燕国墓地的“侯”铜器的出土及附近城址的调查之后,史学界便从燕国封地诸多地点的寻觅中摆脱出来,认定琉璃河遗址就是燕国始封地,但就文化范畴方面,又产生了分歧。
       即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的所有发掘简报和报告中,也慎用“文化”一词,多用“燕国贵族”、“殷遗民”等词。最早使用“文化”一词是天津市博物馆的韩嘉谷先生,在一篇论文中用“周人的燕国文化”一词以显示与土著文化遗存的区别。
       80年代中期,吉林大学的拒马河考古队在流经河北地区的拒马河沿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后,使用了“西周燕文化”的概念,将周文化和商文化合成界定为西周燕文化,认为土著文化游离于其范畴之外。
       1992年,石永士等先生撰写了《燕文化简论》,对东周时期燕文化的来源及特征进行了归纳,认为周、商碔、北方民族等多种文化构成了燕文化。
       1995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举行了燕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会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琉璃河城址和墓地进行了再次发掘,视琉璃河遗址的西周时期遗存为燕文化。
       从琉璃河墓地1973年发掘开始,至1995年的22年期间,随着河北北部、京津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产生了“周人的燕国文化(或姬燕文化)”、“西周燕文化”、“西周燕国文化”、“燕文化”以及“周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土著文化(因素)”等相关概念词语。

       上述诸多称谓其实应包含着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一、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一种文化中的最小构成单位,指文化中的一种成份或某种趋向性。如周文化中含“商文化因素”,应理解为商族文化的影响渗透到周文化中,成为周族文化的一个组合部分。这部分“商文化因素”呈现的并不是商族文化的全部,很可能只是少量的几种最富特色的表象,象使用腰坑的葬俗,常见器物中的袋足鬲、簋等。另外,这部分“商文化因素”由于存在于母体文化之外的异族文化之中,必定会产生某些变异,所以,有时,它表现的是商族的趋向性,并非是商族文化的象征。
       二、族文化:像“燕文化”、“周文化”、“商文化”中的燕、周等都是民族的称谓,那么,连带的文化就有了族文化的含义。
       在考古学上,文化与族名相连接,需要诸多程序。发现一种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要确定其地域上的分布范围和年代上的跨度,然后同文献上记载的同时间、同地域活动的民族相对照,完全对应起来之后,才能够冠以某族文化之名。当然,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史学背景,也有先确定文献上的民族,再从固定的地域去寻找考古学文化的先例,但找到之后,在确定哪一种文化与族名相对应时,仍旧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物出发,在考古学文化和历史文献的两个时空框架中构筑族文化的柱石。
       一种族文化确定之后,考古学文化就与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类共同体相关联。周文化和商文化的确立是考古工作者多年努力的结果。对西周时期是否有燕文化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当然这里的燕文化概念未指有特色的燕文化。否认者更多地考虑到遗物中周文化因素的成分,肯定者则更多地看到土著文化因素的渗透。燕国城址和墓地的存在已经证明了燕文化的存在,使用同一座城池、同一处墓地的只可能是一种人类共同体,西周早期燕文化主体由周、商两种文化因素构成,至西周晚期,该城址和墓地所体现的同一性考古学文化的主体仍然不变,早期的其它文化因素有极少量地融入其中。整个西周时期周、商两种文化因素稳定地出现于燕国的一个个遗址中,稳定地共同创造新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既不同于周文化,也不同于商文化,它们的合成状态就是西周燕文化。
       “土著文化”是指他族文化到来之前,在当地长期生存,有自己的文化源流的文化。实际上可能包含有多个不同的族属,是一种存在状态上的称谓,不是某一个部族的称谓,因此,它不应与“燕文化”、“周文化”、“商文化”并列在一个概念层次上。但是在燕国大地上,西周燕文化产生之前,当地只确认出一种考古学文化,即张家园上层文化。这一名称毕竟是考古学上的称谓,与创造并使用这一文化的人毫无关联,因此,就燕国的特殊情况而言,土著文化已成了张家园上层文化的代名词。
       三、国文化:国文化是一国之内的主体族文化和其它附属族文化共同的复合体。燕国是西周的分封国,带有强制性殖民的色彩,其统治者是姬姓周人,必然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强行推行周文化,但封地内非同族文化的抵抗也是正常的,周文化也好,张家园上层文化也好,它们只是处在不同的等级层面上,即为统治者所属文化与被统治者所属文化之分。如果仅是从统治者所属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文化的属性,那么两周时期,中国大地上存在的就只有一种周文化,正是由于诸多异族文化的碰撞、磨擦,西周各个封国的文化面貌才异彩纷呈,即使是统治者所属文化的本身也因身处异地而不同于周人本土的文化。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观察西周燕国文化,最初必定是几种文化的复合状态。
       以上我们基本了解了“燕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其初始含义,但是又是如何具体区分的呢?请看下文《燕国文化诸等级层面的区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