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回归故里秘闻系列之六《彭总直疑大跃进》

    中华燕氏网 2011-1-27 22:26:06 燕飞收集


       彭德怀一粒粒数着稻谷,说:“有的讲亩产几千斤,上万斤……老实说,我是有怀疑的。”

       彭德怀自1925年夏离开故乡湖南湘潭乌石寨,直到1958年,其间33年未回过家乡,从一个农家放牛娃和湘军旧式军人,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

       彭德怀对“大跃进”中的问题在认识上发生明显变化,是从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时开始的。首先对当年的粮食产量,他提出了不同看法。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小组会上,讨论公布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数字的时候,许多人赞成公布1万亿斤或1.2万亿斤,甚至还有人说“粮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怀不同意这些意见。他直截了当地说:“粮食没有那么多。”当时有人批评彭德怀思想“保守”,说:“老总啊,你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可怎么办呢?”彭德怀解释说:“公布的数字宁可少一些,将来追加数字比较主动;公布的数字多了,将来被动。”全会结束后,彭德怀便回到湖南家乡去作调查,决心把有些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彭德怀在湖南作调查,是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陪同的。周小舟和彭德怀同乡,也是湖南湘潭人,学生出身,抗日战争以前就给毛泽东当过秘书。小舟这个名字就是由毛泽东叫他“小周”叫起来的。他是一个头脑清醒、工作深入、讲求实际的人。周小舟陪彭德怀先到了湘潭县乌石大队彭家围子所在的卫国人民公社。他告诉彭德怀:前些时候湖南省委开过一次常委会,会上大家都不同意把当年的粮食产量估计得那么多,也不同意把次年的粮食产量指标定得那么高。所以,近几个月湖南老是挨批评,还被插了“白旗”。可是后来证明,“插红旗”的某些省粮食相当紧张,而他们这个被插了“白旗”的省,粮食倒还富余,竟出现了“红旗省”向“白旗省”借粮的怪事。

       听着周小舟的介绍,联系到眼前的所见,彭德怀发现,湖南的情况和他在甘肃河西走廊看到的情况是那么相似。他更感到这次回乡作调查的必要。

       为了便于听到群众的真实反映,彭德怀没有住招待所,而是住进了彭家围子自己的旧居。当晚,乡亲们都来看望,老人、妇女、孩子,挤了满满一屋,问长问短。在公社和大队干部座谈会上,当有的干部谈到当年粮食大丰收,吴公塘生产队亩产过千斤时,彭德怀没有轻信。他立即同干部们步行数里来到吴公塘田边,打着手电筒,蹲下身来,拔起一蔸禾茬,数着一蔸禾上有多少株稻秆,每个穗上大约有多少颗稻谷,细心计算着每亩地的产量。他对干部说:“我最近看过不少地方,有的讲亩产几千斤,上万斤,吹得很厉害。老实说,我是有怀疑的。我们当干部的,办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搞浮夸。”

       听公社干部说,他们公社的炼铁厂出了640多吨铁,彭德怀就去看了公社炼铁厂。情况和他在别处看到的一样,是“大兵团作战”。事后,彭德怀跟公社干部算了算账:为了炼那么一点铁,集中公社、大队全部劳力运料,丢开农业生产,让稻谷烂在地里;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拆毁了社员许多住房,砍伐了大片山林;为了收集原料,连社员的农具和做饭的铁锅都砸了……彭德怀对干部和社员说:“过去技术落后,民间需要制造农具用这种小土炉炼铁。现在大规模这样搞,看来不是好办法。”

       在乌石学校,彭德怀看了教室和教员们的宿舍,尝了学生们的饭菜;在赵家弄子大队,彭德怀参观了设备十分简陋的幼儿园;在许家塘大队敬老院,彭德怀和几位少年时代的伙伴进行了亲切交谈。得知他们每人每餐只能吃到二三两(16两合1斤)米,数九寒天老人们还睡在光光的篾席上,连褥单都没有,被子也破烂不堪,彭德怀紧锁眉头忍不住说:“这叫什么敬老院、幸福院!”他捐了200元钱给幼儿园,为孩子们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又捐了200元,让干部给敬老院添置些铺盖。

       通过对家乡的考察,彭德怀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中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加了更多的疑虑。

       离开家乡彭家围子时,彭德怀殷切地叮嘱前来为他送行的干部:今后再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搞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强迫命令,不准打人骂人,不准罚口粮,不准拆毁社员房屋,不准砍伐山林。20多年以后,在彭德怀早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当地干部和群众对他当年规定的“八不准”仍记忆犹新。

       彭德怀坚信自己在家乡看到了真实的“大跃进”,相信乡亲们跟他说的是真话,所以他在庐山会议上也坚持说了真话。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