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系列报道之十一:一条河 一棵树 一个人

    中华燕氏网 2011-11-25 18:26:15 吴启民


一条河 一棵树 一个人

              ——在《豫陕晋“甘棠文化 砥柱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下午好:

    人生相识,信有前缘!此刻请允许我仅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全体同仁,向光临本次会议的朋友,表示挚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我心中的一条河、一棵树、一个人》。

    一条河,这条河,她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颂它天上来!她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她九曲十八弯,流经九个省市;它飞越三门,对神不畏,对鬼不惊,对人不卑。几千年来,她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日夜奔腾着,它大爱无私、慈悲通天,它把中流砥柱留在我们的心里,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砥柱精神。

    一棵树,这棵树,为了他的儿女们挺拔直立、顶天立地。它不择水,不贪肥,生长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遍布平原山川,它平凡极了。可因为一个人,帝王将相为它写诗作赋,文人墨客为它挥毫泼墨,历代仁人志士为它讴歌赞叹。诗词歌赋,四千余首,如浩空繁星。此刻,我想仅把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大树》与各位分享: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
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
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

    一个人,这个人,他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著,他朴素极了,在荒蛮的远古,在奴隶主可把奴隶任意宰杀、买卖、陪葬的年代,他身为三公,在古陕黄河岸边处理灾情、解救饥荒,他在田间地头,在一棵树下搭起草棚,诀狱断案。他“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言行和“敬德保民”的思想,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先民,百姓怀念他,而传唱的歌谣被载入《诗经·召南》,它告诫我们子孙对甘棠树要勿翦、勿伐、勿拜……老子、孔子尊他为先贤。孔子曰:“思其人,爱其树,尊其人,敬其位,道也”。老子颂:“圣人无心常以百姓心为心……”

    后来,这个人成就了这棵树,这棵树也成就了这个人,最终这棵树和这个人都成了这条河的一朵浪花……

    在这里,甘棠美呀,花儿白,白的使黄河水清绕他转;在这里,甘棠美呀,果儿甜,甜的使天鹅因他年年来。这里有女人的歌,这里是男人的梦……这片热土是清正之源,勤政之根,廉吏之祖,民族之魂!

    我们的首都曾因是他的封地而称作燕都,我们的北大曾因它的文化深厚而叫过燕京大学,全国现有一百三十多个地方用“召伯”“甘棠”命名的学校、工厂、湖泊、山川比比皆是。台湾、日本、香港也不例外,在我国与越南的交界处曾有过一个甘棠国。我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字号称芾甘,古今文人雅士用来装点自己书屋、斋号,如雨后春笋。可“五四、文革”后,我们这代人却对甘棠、召公知之甚少,几乎被遗忘。因为十年浩劫我们的文化大倒退了,我们的民族为了富强,为了摆脱贫穷与屈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时至今日,我们的伤口还没有愈合,但是有些人就迫不及待掏空心思,利用文化之名,大发其财;我们的教育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大家……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偏离了道德航线,忽视了育人为本……文化市场无处不弥漫着铜臭气味······ 把我们和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还有我们处于其中的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熏污得不堪入目……

    朋友们,同仁们,一个国家要想富强,一个民族要想傲立群雄,文化必须先行,必须大解放、大繁荣、大发展,今天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依法治国、以民为本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荣幸,同时也是我们这代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华夏儿女都结缘棠棣树下,效召公勤以奉公、俭以为民;步大河先公悟道治国之尘,践古陕仁人经邦纬世之路,我们华夏巨龙怎能不腾飞,我们国家怎能不林于世界之强。

    这条河、这个人、这棵树,它们融为一体,筑起一座文化长城,铸就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在我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永远是一首生命不息的主题歌,是我们的脊梁,是大爱的火种,是和谐的光芒!它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包容一切,又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照亮人生!

    我热爱它,而且希望我们与会的各位朋友、同仁,都热爱它!

    我相信这条河永远奔腾不息,永不干枯。

    相信这棵树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相信这个人与日月同辉,永垂不老。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