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土木而结缘 因文学而长青——燕君明采访记

    中华燕氏网 2012-1-3 20:27:57 校史馆


因土木而结缘 因文学而长青
—— 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燕君明
 

主人公资料
        燕君明,1983年9月生,男,甘肃省泾川县人,在职大学学历,助理工程师。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习,在校期间曾担任第一届系学生会文艺部长、院报《朝花》副刊责任编辑、院报2004年首席学生记者等职。2006年7月至今,先后在甘肃省平凉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地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曾为大连凯杰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支社土建担当、河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文联会员,现供职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乡人民政府。

篇首的话
        他的母校,兰州石化学院,一直以红为主色、以蓝为主调:我们始终仰望天空,能仰望就是幸福;我们始终面朝大海,看海的胸怀会更宽阔无垠。我们基缘石油化工,那巍峨的炼塔、高擎的火炬、绵延的管线,那中国蓝领工人阶级的标志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诠释。
       他的职业,土木工程,其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匀习惯以建筑照耀历史进程。在我们的视野里,金茂大厦、世博园、白云虹桥昆明机场和广州亚运会等这样标志性的建筑里;在国家重点工程大乙烯、炼油厂、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里;在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这样的平民建筑里每都聚焦着我们近几年毕业生的足迹。
       虽然他们离开校园已经多年,但他们在另一个空间里依然精彩,那就是虚拟世界——互联网。
       每每这个班级、这个土木佳苑QQ群的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变化,谁在结婚生子,谁又去了外地、谁现在是干土建还是安装,这他都知道,每个月在QQ群里向大家更新一次同学录,每一段时间发一些照片、写一些文章,发一些共享资料,让大家在工作之余享受同学的真情,这就是他。
       “人文之父”这个称呼是该班同学赐予的,在2005年迎新院团委征集各系的宣传横幅,土木系就有5条文字和图画在团委会议得到好评,比如“以建筑祖师鲁班为蓝本、辅以东方明珠和高速公路”的油画得到会议最热烈的鼓励,被誉为“最与专业接近的图画”,而文字条幅“展开理想翅膀,锻就国家栋梁”、“学本领,今日同窗;扭乾坤,明日栋梁”则很好的体现了专业精神。

土木工程系的“笔杆子”和“有心人”
        如果时间追溯到2003~2004年不到两年的这个期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不到再普通的学生,但越发走到大二或是大三,他的变化是惊人的,他不再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了,他的心里放着这个组织——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的成立,伴随着一系列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伴随着这个组织需要更多的同学脱颖而出或是毛遂自荐,而他就是第一个毛遂自荐,第一时间参与组建了首届系团总支和学生分会,并义务成为系里的“信息员”,定期向学院门户网站投稿。
        2006年6月,他毕业了,以自荐方式在当地一家建筑公司找到工作。三个月后,回到学校参加了母校50周年校庆,在他看来,能够成为石化学院的校友是一种光荣,成为土木系的校友更是一种自豪,成为系里当时返校的为数不多的校友之一,并为母校捐资200元,这在当时刚毕业的同学中,是尤为可贵的。
        2007年底,第一个建立了以“土木佳苑”命名的QQ校友群。目前,该群吸引了包括土木系老师在内的众多校友的参加,已发展和吸引各个时期的同学校友会员近300名,QQ群4个,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
        2008年9月,作为校企“牵线媒人”,与天津海盛石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一道,通过五天的宣讲、笔试、面试、考察、调查、确定,从土木系、机械系,遴选11名校友。系主任也曾于2008年10月份到中石化四建、天津海盛建安公司等在企业进行考察回访了毕业生,目前,在天津地区工作的土木系校友已达30余位。
        2009年3月18日,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第九次全体会议(2009年年会),土木系的汇报材料《采取顶岗实习,开展创业教育》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学会生存 促进就业》就业专题网上刊载,文章援引该同学的话说:“感谢母校教育了我,使我具备了市场需求的本领。我认为母校目前的培养方式最适合企业要求,所以我回来招聘师弟师妹们。”

石化学院的“院报记者”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兼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报》学生记者,并在2004年4月,成为该报唯一的学生编辑,直到他2005年10月中旬实习顶岗前,一直担任该所首席学生记者、《朝花》副刊责任编辑,期间采写了大量学院及系里的重磅新闻,学生表彰大会、校运会、土木系广联达校企合作签字仪式等,得到一致好评。在校三年内,累计在校报刊发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作品30余篇,近3万字,很好的在学生中间宣传了学院精神风貌和土木系的特点、特色,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认识了这个新成立的土木工程系。

情系建筑,无怨无悔;结缘文学,有声有色
        有人说,他的工作如同一个工地,总在四处漂动。而实际上,土木系的毕业生,只要选择了建筑,何尝不都是这样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他完全都可以做一个文学人或是记者,在谈起这个问题,他轻描谈写的说:“文字只是一种消遣的工具,不能当饭吃。”毕业四年来,他在工作上恪尽职守,用他的话说“不得已离开”,从家乡平凉到上海,最终在2007年8月落脚天津,现在他是喜欢或者爱上这座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了,每一次,他总在收获工作之外的成功,总是在体会工程的艰辛,总是在工作寻找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乐趣。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国家特大型工业工程——天津石化100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的建设中,他与项目经理部一班人,发挥石化人“5+2、白+黑”的工作特色,硬是在业主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基础桩基工程施工任务,然而施工合同的不完善、责权分界不清、合同增量幅度未约定及业主施工单位的“母子”关系等,作为土建技术负责人的他,在最后的工作签证中举步维艰,与监理工程师的数据统计相差过大,与业主期望值过高,如果放弃,势必作为施工单位就要放弃一大笔工程利润,可知,如今工程签证是项目产生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方寻找当时的施工证据、工程量的增减、业主监理的会议纪要、劳务分包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材料领用的票据凭证、机械台班进出场的时间、对施工合同进行完善等等,硬是在业主要求的时限内,完成了工程签证的全部内容,使最终工程签证达到300多万元,较好的保证了施工单位的生产利润,保护了项目的利益。
        在土建施工现场,那个晒得最黑的人就是他;那个工作电话最多的也是他;那个找他解决问题最多的也是他,在基础施工现场,常常是24小时开机,为桩机没有油料而着急;为没有桩材到现场而给司机打一路打上好几个电话;为原材料进场不合格而要求退场,让供应商很没有面子;为考察专业分包单位实力,不但下车间看原材料生产过程,更是到应用工程上参观,为的是他一直坚守的使命:“所谓建筑,百年基业!”
        2009年10月,就在他与海盛公司合同即满、公司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之际,他毅然不顾公司领导的深情挽留和众多同事的不理解,在合同结束的时候离开了他一直深爱的那家公司,用他的话就是“这里留下了我很多美好的、值得回忆的东西”,“不怕找不到工作,只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工作,三年都不曾回老家一趟啊!目前他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外企性质的集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的建设公司,担任土建担当,该公司一直致立于建设外企投资的工业厂房,在业界享有广泛赞誉,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与此同时,文学成为他工作之外的一处心灵田园,并每每有所建树,每每夜深人静,他的案头,总有《特别关注》、《意林》这些杂志,亦有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书籍,用来陶冶情操,砥砺品性。
        近几年来,2006年10月,《安全的心》一文在平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平凉市“安全生产”有奖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时任中共华亭县县委书记樊得智、平凉交警大队队长李业辉同台受奖。2008年10月,《建设者之歌》一文在《北方经济时报》举办的“天津市滨海新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文征集活动”喜获“优胜奖”,同时在《天津日报》、《北方经济时报》、《今日大港》等报刊上发表,并与同获奖的46篇文章结集在《岁月如歌》上刊载。2009年6月,在《中华建筑报》“情系大乙烯 建功新滨海”专刊上刊发《滨海新区绘蓝图 海盛建安铸精品》长篇通讯,深刻反映公司参建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的感人事迹。
        岁月悠悠,文缘情深。他和文学的缘可谓颇长远而深厚也,值得珍惜。今后,倘若有所读、所思、所感的话,当会不吝笔墨纸张反映出来,为土木的明天办得更好而添砖加瓦。
        至情至深,建筑人生。他与建筑的爱将伴他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而在奔跑的路上,每一幢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位农民工都是值得尊敬的,相信在建筑的世界里,我们又要启航,因为前面还在一片荒凉,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浇筑坚实的砼。铸就精品工程,建设美好家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