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燕宪俊宗亲撰文《燕姓读音略谈》

    中华燕氏网 2012-1-16 13:51:19 燕宪俊整理


    “燕”字有两个读音。一是在古地名、国名、姓氏里读作第一声yān;一是在燕子等词里读为第四声yàn。其实这两个读音的“燕”字的写法本来是毫不相干的。
    一、“燕”作为古地名、国名、姓氏应该读作yān,阴平,即第一声。如燕山、燕京、燕郊;燕国;燕姓等
    燕姓主要有两个来源,都是以国名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国君姬姓,是西周封宗室召公之后。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到战国时,燕成了北方强国,疆域扩展到河北北部和辽河流域,与秦、韩、魏、赵、齐、楚并称七雄。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shào公奭sh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jì”(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开国国君召公姬奭自己留在镐京辅政,而派其长子克(一说旨)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姬克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燕亡后子孙以国名为姓,称燕氏。 
    《姓氏寻源》张澍按云: 燕出自姬姓, 召公奭封于北燕, 传国四十二世,至王喜为秦灭,当春秋初,燕地小,常为山戎侵,子孙出仕中国,以国为氏。”王夫之《说文广义》云: “其召公之国, 从燕从邑, 字作酀, 音於玄切, 传写作燕者,省。”
    燕氏起源还有另一说:出自姞姓,也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代名伯鯈tiáo,在商朝被封燕(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南燕灭国,伯鯈的后裔便以国名命姓,为燕姓(见《中华百家姓秘典》)。南燕之国的寿祚不长,早于北方的燕国而灭亡;南燕之裔得姓的历史也早于北燕之裔。
此外,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张澍云: “后汉鲜卑有燕氏,燕荔阳是也。唐时百济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宋本广韵》:“燕:国名,亦州,又姓。邵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燕仓。乌前切,平先,影。又於荐切。”。
    《康熙字典》:“燕,……又《广韵》乌前切,《集韵》《韵会》因莲切,《正韵》因肩切,並音烟。《玉篇》国名。《尔雅•释地》燕曰幽州。《诗•大雅》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朱传》燕召公之国。 又《左传•隐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疏》燕有二国,一称北燕,故此注言南燕,以别之。世本燕国姞姓。地理志:东郡燕县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又姓。《广韵》邵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燕仓。按《史记•仲尼弟子传》:燕伋字思。是春秋时即有燕姓也。”
    对于燕国、燕姓的“燕”的读音,《广韵》等韵书注音为“乌前切”、“ 因莲切”、“因肩切”, 根据反切之法,前一字“乌”、“因”都是零声母的字,只需取其后一个字的韵母ian和声调平声即可,从后一字“前”、“ 莲”、“肩”都可以切出“燕”的读音为阴平第一声yān。而且《康熙字典》用直音法注明“燕”音“烟”,即“燕”读若“烟”,可见燕作国名、姓氏讲时,毫无疑问读作阴平yān。
    《高级汉语词典》对“燕”读作第一声yān释义如下:
    1、古国名。
    2、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燕赵韩魏。——《战国策•齐策》
    欲亡赵走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畏赵。
    燕赵之君。——宋•苏洵《六国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3、周代诸侯国名。姞姓;开国君主伯鯈。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4、五代初,刘守光据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所建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燕王,吾所立。(燕王,指燕王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5、河北省的别称。周时为北燕旧地。也指河北省北部。
    6、山名,燕山,在河北省和北京市。
    7、姓。
    古文里提到燕地、燕国的语句比比皆是。“燕赵”指战国时代的燕国和赵国,现在也用“燕赵”来泛指古代燕国、赵国所在的地区,也就是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一带。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后来人们用“燕赵风”来指刚强不屈的气概。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作中有“英豪燕赵风”的诗句。李白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轻死急人、视死如归的性格的写照。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这样看来,电视广告中至今仍天天重复的,把“燕京啤酒”的“燕”读作四声的情况,显然不妥,应当加以纠正,读为一声“燕yān京啤酒”才正确。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北京的燕山石化,秦皇岛的燕山大学等,其中的燕字当然也要读第一声yān。电视电影里把梁山泊好汉浪子燕青读作燕(yàn)青显然是错误的,应该读作燕(yān)青。
    目前,几十万燕氏宗亲分散在全国各地,可惜燕氏宗亲对自己的姓氏燕也有误读的。据我了解,北方的苏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的宗亲对自己的姓氏燕大都读作第一声yān,读的是正确的。江苏沛县有燕姓人口近万人,居住得相对很集中,在当地不论是燕姓还是外姓人都把“燕”姓读作第一声。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宗亲把自己的姓氏燕错读成了第四声yàn,其他人对姓氏燕读错的就更多了,这绝对是应该纠正的。不但本姓宗亲不应该读错,在听到别人错误的读音时,也应予以纠正。因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问题,姓氏对一个人来说是祖先留给自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有的身份密码,一个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姓氏,但绝对有责任维护自己姓氏一代代的正确有序地传递。错读姓氏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不敬,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怠慢,对姓氏文化的不尊重。
以下列举一些容易读错的常见姓氏:
    燕姓,应读作yān(烟),不读燕子的燕(yàn)。如孔子弟子燕伋,梁山好汉浪子燕青,锦毛虎燕顺等。
    华,读huà(话),不读huá(滑)。如三国神医华佗,曹魏时名士华歆,当代华罗庚、华君武。
    任,读rén人,不读rèn认。如革命家任弼时。
    纪姓,应读作jǐ(己),不读纪律的纪(jì)。如西汉将军纪信,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等。
    过,应读作guō(锅),不读经过的过(guò)。如明代围棋国手过百龄,清代乾隆文人过春山等。
    阚姓,应读作kàn(看),不读砍(kǎn)。如三国名士阚泽等。
    种,读chóng虫,不读zhòng众、zhǒng肿。
    盖,读gài(概),又读gě(葛),是两个姓。
    单,读shàn善,不读dān耽。如《说唐》中的单雄信。
    解,读xiè谢,不读jiě姐。如《水浒》中的解珍、解宝兄弟。
    缪,读miào(妙),不读miù(谬)、móu(谋)。如缪贤、缪云台。
    朴,读piáo瓢,不读pǔ普、pò破。朴姓朝鲜族多见。
    区,读ōu(欧),不读qū驱。
    乐,读yuè阅,不读lè勒。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
    仇,读qiú球,不读chóu愁。如明代画家仇英。

    二、“燕”的另一个读音为燕子的燕yàn,去声,即第四声。这个读音用在燕子、燕尔等个别词里。
    燕yàn,象形。甲骨文字形 ,像燕子形。小篆字形 。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燕,鸟类的一科,候鸟,体型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叉像剪刀。常见的有家燕。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此外在其它个别词中也应读作第四声,如:燕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燕好(常用以指男女相爱)。燕侣。燕雀处(chǔ)堂(喻居安而不知远虑,临祸却不能自知)。
《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孔颖达疏:“此燕即今之燕也,古人重言之。”
    唐温庭筠《菩萨蛮》词:“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另外还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

    语言规范,尤其是姓氏、地名、古代官职等的读音,是汉语规范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护语言文字纯结与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所以,热切期盼新闻媒体,特别是音像媒体,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做语文规范化、标准化的表率。小而言之,作为自己姓氏人口中的一员,把自己的姓氏读正确并且有意去纠正规范别人的错误读音,更是责无旁贷的。
(注:文章资料大多来自网络,且大多找不到原始出处,恕无法一一注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