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演绎平凡人生

    中华燕氏网 2012-8-2 17:07:50 平凉日报


                 记泾川县人民医院儿科医师燕小伟

       “燕大夫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每天有那么多的患者等候诊治,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凡是来泾川县医院找燕小伟医生看病的人,回去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燕小伟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勤学习,肯钻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患者服务,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因此,每天找他看病的患者特别多,诊室前常常是门庭若市。”作为他的同事和上级的泾川县医院儿科主任李琴这样评价他。

  燕小伟1999年7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随后他便成为泾川县人民医院一名儿科医师。相对于留在省上和市上工作的同学,他并没有感觉到不平衡。回到家乡,为家乡的亲人们服务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而且他认为只有扎扎实实的在基层工作,才能锻炼自己,学习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充实自己的人生。

  “金眼科,银外科,不明不白是内科,出力不讨好的是儿科。”医界这则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似乎把医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分出了同样从医却不一样的价值。

  尿臊味,闻之恶心;哭闹声,听之烦心。大多数人不愿做的脏、苦、累、高风险的儿科医生,燕小伟却选择了。

  那时,患儿及家长都喜欢这位长着一副娃娃脸笑容可掬的“大哥哥医生”。大哥哥医生有颗赤诚的爱心、强烈的事业心。他满心欢喜地从事他所钟爱的儿科医生工作。 十年过去了,大哥哥医生成了叔叔医生。现在他还是那句话:“每一个患儿都牵动着我的心”。

  “燕医生,液体快输完了,你给孩子再听听,看现在好了没有?”患者王雨晨的妈妈说到。

  趁燕医生听诊的一会儿工夫,记者了解到,王雨晨出生不到60天,体质较差,前几天突然间又发烧,找了几个大夫看仍然不见好转。听说县医院的儿科医生燕小伟给孩子看病看得好,全家抱着小孩来找他。

  接手王雨晨后,燕小伟每天最早一个来到病房,给孩子量体温、听诊,看到孩子一切正常才放心去忙别的。下班后看孩子输完液体、吃完饭、对药物反映正常,然后才离开病房。就这样,在燕小伟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下,孩子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全家人重新有了治疗的信心。

  “那几天,燕医生除了早晚上班守在孩子身边,有时候半夜孩子高烧不退,我们就打电话给他说症状。没想到不到一会儿,他就亲自跑到医院来了。”说到这,雨晨家人的眼圈红了。

  为了让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燕小伟把家中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告诉病人家属,与他们24小时保持联系。燕小伟总是说:“再严重的病人,医生都不能放弃治疗,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

  闲下来的时候,燕小伟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喝酒、打牌,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在家看书。《中西医结合》、《儿科查房手册》……查资料、记笔记,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他说,医学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自己的知识跟不上,这样子怎么能让患者放心。

  人常说:大医至爱。但仅仅有慈爱之心还远远不够。不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小病治成了大病,医德再高也没用!

  2007年6月,来了一位在院外输液5天发热不退的孩子,呼吸困难,门诊治疗后,仍然高烧不退,院方组织会诊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结核病,这时,燕小伟想起进修时遇到的一类似病例,经查阅资料、分析彩超,他认定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来孩子被确诊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得到了彻底治疗。临走时这位家长含着热泪说:“燕医生,多亏了你,否则就了不得了!”事后还专程给他送来了锦旗。真本事,源于多年经验的积累,源于认真细致的问诊,源于孜孜不倦的探索,源于严密的临床思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因为在平常中的点滴积累,燕小伟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他研究的“肝素钠软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临床应用研究”课题,得到了全院同行的认可,并在《中国实用中西医杂志》上发表。记者看到,在他的抽屉里,放满了“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突出贡献奖”等各种奖励证书。今年4月份,燕小伟作为报告团成员,参加了甘肃省优秀大学生建功立业巡回报告会宣讲活动,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