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村: 昔日召伯听政处 而今蔬果满园香

    中华燕氏网 2013-9-12 9:55:52 往事如烟


     

    甘棠村位于宜阳县香鹿山镇,其名来源于召公听政的历史典故。    西周武王死后,他年幼的儿子即位,由周公、召公两位贤臣辅佐。召公为周朝呕心沥血,政绩显赫,因此被百姓尊称为召伯。据《诗经》记载,召公体谅百姓,喜欢到各地办公。一次,召公来到自己的封地召地,即现在的甘棠。由于天气炎热,他便到村中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大小事务,为百姓分忧解难。对百姓端来的茶饭,他都一一谢绝。

    召公走后,百姓感念他的奉献,便将他之前乘凉的甘棠树保护起来。于是,甘棠树所在的村子就被命名为甘棠村。因为召公认真为百姓着想,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也留下了“甘棠遗爱”这个成语。“甘棠遗爱”指的就是对离去之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    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宜阳曾名甘棠县,唐代一度称寿安县。据史料记载,从周代开始,甘棠就设有驿站,后来演变为寺庙,唐代又建有甘棠馆。如今,村内仍保留着“召伯听政处”的清朝石碑,“棠荫秋景”还是宜阳古八景之一。   

    人文自然    甘棠村位于宜阳县城西北3公里处,南临洛河,北依香鹿山,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全村共600多户2744人,耕地有2049亩。在刘禹锡、杜牧、欧阳修等名人雅士的诗词中,这里曾多次被描述成世外桃源。依托“甘棠遗爱”文化,此地现已成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之一。   

    今日甘棠村    甘棠村村口立有大石,上书“召伯听政处”。进村后,穿过一排排整齐的住宅后,宽敞的召伯文化广场便映入眼帘。新建的召伯亭位于广场南侧,亭内有清雍正年间的“召伯听政处”古石碑。广场北侧的听政群像,形象地还原了昔日召伯勤政的场景;广场正中有一面文化墙,墙上的一组浮雕生动再现了召伯与周公的历史功绩。广场周围,新植的甘棠树正蓄势成林。    

    今年4月,省纪委将“召伯听政处”列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展厅设有警示教育案例、示范教育展板等,还汇集了200多幅国家、省、市书画名家的作品。    

    1996年,由于土壤条件好、水源丰富,甘棠村被当时的市辣椒研究所所长李才诚选为育种基地。甘棠村村干部张根令说,当时辣椒育种基地占地约600亩,并兴建了几百个温室大棚,人多时需用工300人。除了培育辣椒良种,他们还建起了辣椒深加工生产线。    

    虽然辣椒育种基地后来不再经营,但为甘棠村发展蔬菜种植打下扎实基础。“之后,不少村民开始在自家田地兴建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虽然规模并不大,但一个棚一季下来,能赚近万元。”张根令介绍,良好的品质逐渐为“甘棠蔬菜”积累了名气。    

    2007年前后,河南绿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洛阳市七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先后进驻该村,他们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建起大型日光温室,形成占地5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加上村民们的300亩菜地,全村蔬菜种植占地800多亩。    

    七宝生态园区内,一排排日光温室整齐排列。走进其中一个温室,绿油油的辣椒株上密密层层地挂着饱满青绿的辣椒,有的辣椒长约20厘米。    

    绿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润杰说,目前园区主要生产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无公害蔬菜,规范化管理的日光温室每个棚年产约2万公斤。另外,园区年产蔬菜集装箱20万箱,仅这部分的销售额就有5000多万元。    

    “到甘棠第二年,我们就申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还创立了‘好菜篮’品牌,目前除了供应宜阳,产品还销往洛阳、郑州等地的大超市。”马润杰说,公司成立的合作社有70多家种植户,他们除了在生态园打工拿每日30元的工资,还在合作社的指导下进行蔬菜种植。几年下来,“好菜篮”不但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种植农户的“钱袋子”,让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张根令说,除了蔬菜种植,目前村里还有30多家养殖户,存栏肉鸡5000多只、蛋鸡2万多只,每年出栏生猪1万多头,最远销往上海等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