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氏名人故地(19):山东莒县(莒州)

    中华燕氏网 2013-12-9 9:26:54 燕飞编辑


                                东莒公(金将)燕宁故地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日照市东港区、五莲县,西界沂水县、沂南县,北接诸城市,南毗莒南县。莒县隶属日照市,辖21处乡镇(街道),1260个行政村,南北最大长距75.6公里,东西最大宽距37.4公里,总面积1952.42平方公里,总人口113.3万。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方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文献有多种记载。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少昊为传说中居住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首领,其后代一支在山东沿海一带建立莒部落方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郭沫若则认为莒是伯益后裔。所著《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莒国在西周到春秋初期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鲁伐齐,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著名历史典故 “勿忘在莒”的由来。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琊入海。(今齐长城遗址仍高出地面近两米。)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攻克齐都临淄,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乐毅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

    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阳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属省。1940~1945年,变动频繁,先后分设莒南、莒北、莒中、莒沂边、莒临边、莒诸边、沂东等县。1945年7月莒中县改称莒县,驻莒城,隶属山东省滨海专区。1950年属沂水专区。1953年属临沂专区。1992年 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莒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虽时代更替、版图数变,然数千年来,莒名始终未易。莒国故城一直是州、县治所。 

    莒县是东莒公燕宁的封地。燕宁(?-1221),金将领,初为莒州提控,守天胜寨,与益都田琢、东平蒙古纲相依为辅车之势。山东虽残破,犹倚三人为重。红袄贼王公喜据注子堌,率众袭据沂州。宁击走之,遂复沂州,语在《田琢传》。宁既屡破红袄贼,招降胡七、胡八,引为腹心,贼中闻之多有欲降者。累官遥授同知安化军节度使事、山东安抚副使。兴定四年,封东莒公,益都府路皆隶焉。五年,与蒙古纲、王庭玉保全东平,以功迁金紫光禄大夫。还天胜,战死。蒙古纲奏:“宁克尽忠孝,虽位居上公,祖考未有封爵,身没之后老稚无所衣食,乞降异恩以励节义之士。”诏赠故祖皋银青荣禄大夫,祖母张氏范阳郡夫人,父希迁金紫光禄大夫,母彭氏、继母许氏、妻霍氏皆为范阳郡夫人,族属五十二人皆廪给之。
    自益都张林逐田涿,继而宁死,蒙古纲势孤,徙军邳州,山东不复能守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