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氏名人故地(31):陕西西安户县

    中华燕氏网 2013-12-24 10:08:01 燕飞编辑


                               燕甲元石旗杆的由来及其结构特点

    户县旧称“鄠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秦岭北麓、渭河南岸,东接长安、西连周至。户县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有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宏大的汉代“国家铸币厂”——钟官城遗址;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师遗骨的紫阁寺。还有,千年古刹草堂寺、天下道教祖庭重阳宫、古建精品公输堂等名胜古迹。高冠瀑布、紫阁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名篇佳作。

    户县历史悠久,夏代(前21~前16世纪),户县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如“夏后氏”为“夏国”,“有扈氏”为“扈国”。有扈氏国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商代(前16~前11世纪),户县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户县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灭纣后,虽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于宗庙〔注7〕。在西周时期,一直是丰、镐并举。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

    户县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户县属内史管辖。汉代(前206~公元220年),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三国、魏(220~265),置雍州三辅,下设8郡,户县属始平郡。晋代(265~420),户县属始平郡。北魏(420~534),置雍州下设7郡,户县属京兆郡。西魏(535~556),户县属雍州京兆郡。北周(557~581),雍州下设5郡1尹,户县属京兆尹。隋朝(581~618),全国分为109郡,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3郡,户县属京兆郡。唐代(618~907),全国分为10道,户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设为15道,户县属京畿道。五代(907~960),梁时户县属大安府。唐、晋、汉、周户县属京兆府。北宋(960~1127),全国分为15路,在长安设立陕西路,后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户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金代(1127~1234),陕西分6路,户县属京兆路京兆府。元代(1271~1368),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6路,户县属奉元路。明代(1368~1644),明初陕西仍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置陕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户县属关内道西安府。清代(1644~1911)仍依明制,户县属西安府。
  户县民国元年(1912)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户县属西安府。民国三年(1914)撤销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户县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销道的建制,户县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陕西省政府以下设立行政督察区,户县属第10行政督察区(区治在咸阳)管辖。1949年5月21日,户县解放后,户县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户县属咸阳专区管辖。1953年元月,户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户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户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1964年9月10日,将“鄠县”改为“户县”。1969年到1982年,户县属咸阳地区管辖。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户县东乡宋村燕甲元石旗杆是咸丰五年(1855)甲元提升京堤堂后,为彰其功名事业启迪后昆,立于宗祠前,距今150年,这一对遗产已成为户县重点文物,据有识之士谈,如此造型精致浑厚的石旗杆全国不多见。
    石旗杆全由青石雕刻而成,属大型园雕艺术品。由坐、杆、斗三部相接组成。
    石杆下部插入荃坐中园孔内,上部三截石杆,衔接两个石斗,18个近视扇型托石与杆衔接托起两个石斗,使两个石斗重力分担固若金汤。
    整个石旗杆由十部组成(不包括托扇)底坐五层,杆三节,斗两方,整体造型,精致浑厚,美观大方,结构紧密严然一体。
    石杆高8.48米,底坐断面呈八角形,每层中心雕成94公分(周长)元孔。
    第一层:为直径两米的碾盘石,作为基石。
    第二层:下层雕成边长931毫米,方型坐,上部雕成高30毫米,边长39毫米面体八个方位,170毫米八个平面,雕刻相同的八个云纹图案。
    第三层:雕成高25毫米,边长35.5毫米的八面体,八个方位,分别雕成887.5毫米的平面,各平面雕成花卉、果、凸起的图案。
    第四层:雕成高34毫米,边长38毫米八个方位,分别雕成怪兽,花屏交替八个图案。
    第五层:雕成一个园型,周长25.8毫米,顶部向外逐步增厚,高约100毫米左右,顶端面部微凸雕成18近视扇面浮雕者园环周带,石钉及曲型图案形似鼓拱顶五层组合为底坐。
    石斗由下至上,一截周长为93毫米,高2.68米;二截周长为90毫米,高1.7米;三截周长为88毫米,高2.1米,顶部为球型。
    石头两个连接三杆,下层:石斗上口边长87毫米,下口68毫米,高43毫米,上层:石斗上口边长82毫米,下口边长63毫米,高41毫米,石斗各平面都雕有篆体寿字一个。石跨角位于石斗下面,高35公分,厚6公分,呈云朵形,有托起石斗的作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