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骑楼群藏身广州东沙角

    中华燕氏网 2014-2-12 14:21:44 中国新闻网


  多建于民国时期 风格统一全市并不多见
  为发掘广州更多有价值的老建筑,促进广州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本报发出征集令,邀您一起“挖掘”线索,将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写入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应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或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能反映城乡发展和人文历史。线索包括照片、图纸、文献、故事等资料。本报将酌情刊登,并将线索推荐给市规划局。
  位于东濠涌西侧的东沙角曾见证了近百年来越秀区的商业发展。民国时期,随着广九车站和大沙头码头的完善,东沙角一带成为广州的水陆交通枢纽,再加上四乡货船、粤剧红船多在东濠口集散,因此东堤、东沙角一带十分繁华。在民国兴起的房地产开发热中,东沙角建起了成片的骑楼。时至今日,很多骑楼已经荒芜落寞,但其统一的建筑风格在全市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
  69号线索
  越秀南路47号东濠楼,东沙角路15~23号、25~31、53~71号,挹翠路13号、17号、21~31号、72~84号,东堤三马路6~34号,东堤四马路1~31号等连片骑楼建筑群。
  提名人
  @古粤秀色
  岭南传统建筑
  近代篇
  推介
  东堤三马路 东堤四马路
  成片骑楼风格统一
  记者走访发现,东园地块除了东园门楼、省港罢工纪念馆、全国总工会旧址等文物以外,还有连片的骑楼建筑群和民国民居建筑,虽然不是文物,但有机会被推荐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
  东堤三马路6~34号、东堤四马路1~31号以及东沙角路25~31号门牌所包围的建筑,是一座大体量的中西合璧风格连片骑楼群,且骑楼数量之多,在广州城区内也不多见。这些骑楼的风格较为统一,由清一色圆拱砖木结构建筑物构成,有的依然用着木板障作门口。
  今年80多岁的陈婆婆介绍,她在这里已经住了60多年,“以前我也住得不远,在很小时候,这些骑楼已经存在了。”她表示,有的骑楼大门的砖石结构,是解放后才建上去的,以前全部都是木板障。陈婆婆称,据她了解,这片骑楼曾经做过仓库。解放以后,这些骑楼成了公租房。
  在这里的马老伯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邻近四乡货船聚集的东濠口,这些房子都是当年的地产商盖好后出售给从事储运和加工业的商人,楼下用作货仓或工场,楼上为住宅。但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剧增,原来楼下的货仓或工场被改成了住宅,人也越住越拥挤。
  隐忧
  地块内建百米高楼
  三座骑楼何去何从
  越秀南路东园地块的最新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自本月3日起在广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上公示。据报道,东园广场是越秀区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两个重点项目之一,将打造为体现广州作为孙中山国民革命策源地和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片段的城市级广场。这次规划调整提出,东园广场改造范围为西至湛塘路、东园路,南至东堤二马路,东至东濠涌边,北至全国总工会旧址北侧规划路,总面积约15公顷。
  根据广州市规划局的广州东园地块(AD0139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意见征询公示,其中AD013927地块将会建一栋控高为120米的建筑,用地性质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兼容商业金融业用地。该地块在越秀南路与挹翠路交界处,位于东濠涌西边。
  在将建120米高的回迁安置房地块(编号为AD013927地块)上有3座骑楼建筑:越秀南路47号老骑楼东濠楼、东沙角路53~71号连体骑楼以及挹翠路72~84号骑楼。
  历史
  记忆
  东沙角货船云集 地产商开建骑楼
  在越秀区东濠涌西侧,有一个地方叫“东沙角”。老一辈广州人喜欢说“唔使问阿桂”(即“事情清楚明白,不问可知”之意),但很多广州人未必知道这句话出自东沙角。
  清末,东堤、东沙角一带是广州武官李世桂的主要势力范围。据资料,李世桂原为五仙门(今海珠广场附近)千总,靠行贿升迁至驻守广州东城的参将,负责维持大东门一带的治安。
  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为解决财政困难,批准开放广州赌博业,委派李世桂主持该项事务。然而,李世桂却利用职权贪污,还勾结黑社会,操纵广州东堤一带的娼、赌和演艺界。民俗学家王书奴在1932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娼妓史》中记载道:1910年,李世桂与一帮龟头联手,在当时东堤最旺处建起高4层、平排16间的两座大洋楼作酒楼兼妓院,旁边建戏院,取名“广舞台”。4年后,广舞台毁于火灾,后来该地取名为“广舞台二马路”。 后来,李世桂罪行败露受到惩处,于是一首歌曲《问阿桂》在广州城流行,歌曲的开头:“唔使问阿桂”就成了广州家喻户晓的流行俗语。
  除了“唔使问阿桂”的掌故外,东沙角还见证了越秀区的商业发展。据《越秀商业街巷》记载,清末,由于四乡货船、粤剧红船多在东濠口集散,因此东堤、东沙角一带十分繁华。1886年,以天字码头为中点的长堤大马路修成,1907年连接长堤大马路的东堤大马路建成。民国时期,随着广九车站和大沙头码头的完善,东沙角一带成为现代广州的水陆交通枢纽。
  虽然从清末到民国,政府一直想把东沙角、东堤、大沙头一带发展为全市最大的娱乐区,但这里反而变成了牛栏、猪栏、鸡栏、柴栏等云集之处。“柴米油盐酱醋茶” 是广州人旧时口头禅,而“柴”是开门七件事之首,以前广州人日常生活的燃料以烧柴为主。据资料,木柴分为东江柴、西江柴和北江柴三大来源。东江柴是从粤东地区沿东江运来,柴栏主要分布在从东堤铁桥(东濠涌流入珠江交汇处)至今北京南路一带。
  1927年,东沙角沙滩地上建起了长290米、宽14米的东沙角路。东沙角路有着连排骑楼街,是中国岭南特色与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的旧建筑,也是在广州近代最初的房地产开发潮中建起来的。
  然而,2013年2月,在东沙角路东侧一段300米长的连排旧骑楼被拆得一座不剩。记者昨日走访发现,被拆地块目前仍是废墟。
  现场走访
  越秀南路47号 东濠楼
  60年前老茶楼人气旺
  越秀南路47号是一栋4层高的骑楼,讲起来还有段“古”。据一直有关注该楼的微博网友“@阿里爸爸妈妈”表示,该骑楼是“越秀南路存有的老骑楼之一”。据他介绍,这栋楼曾经叫东濠楼,在2012年团一大广场整饰工程时,重新粉刷了该楼外墙,并将楼顶的“东濠”两字用水泥抹去。“@阿里爸爸妈妈”表示,他父亲曾说过,骑楼在荒废之前曾是茶楼,“人气相当高!因为靠近东濠涌,所以取名为东濠楼。”他的说法也得到附近一些街坊的佐证。
  记者辗转联系到该栋骑楼的业主黄先生。黄先生认为,自己的骑楼并不会被拆。“最近才收回该楼,准备装修了出租给人住。”据他通过父亲及相关资料了解,1947年前已建好,随后租给别人做茶楼。“1958年左右,由国家经租,二、三楼被用作广东省交通厅的卫生所,后来则成为员工宿舍。”直到2007年,已移民到加拿大的黄先生一家才拿回该栋骑楼产权。后来又因地铁6号线施工,地铁公司为防止该楼在施工过程中坍塌,向黄先生租下了该楼,并一直空置,直到去年年底租约才到期。
  东沙角路53~71号骑楼
  外观简洁 有东南亚风情
  东沙角路53~71号是位于东沙角路与越秀南路交界处的一座连排的骑楼。这座大体量的骑楼楼高三层,外观简洁,没有太多的雕花装饰,但有一个造型特别的圆弧转角。
  微博网友“@古粤秀色”介绍:“这座骑楼和大部分老城区的骑楼不同,很有东南亚骑楼的风情。在民国时期,其北面还没有高楼的时候,这里的骑楼就是直接感受珠江吹来的凉风,因此,和东南亚一带的沿海骑楼很相似。”
  住在这里超过半个世纪的谭姨表示,这些骑楼在她爸爸小时候已经存在,“1933年,他来广州的时候已经住在这里。屋主是一位华侨。”对于这栋楼在之前的历史,谭姨也不清楚,“但是听说李世桂住在这边,具体哪一栋就不清楚了。”在改革开放以后,附近有蔬菜批发市场,这些骑楼的沿街一楼就变成了卖菜的地方。如今,这里的商业已经凋零,目前主要作为住宅用途。
  挹翠路72~84号骑楼
  只剩零星住户“留守”
  挹翠路72~84号是连排两层高的简约风格骑楼,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和老城区常见的骑楼相比,该骑楼比较低矮,类似南洋风格的骑楼;而拐进其毗邻的越秀南路,会发现越秀南路的骑楼比它“高出一截”。
  记者现场走访发现,目前骑楼一楼的走廊目前用钢架作为支撑。网友“@阿里爸爸妈妈”说,在修团一大地铁站时,为免于施工震动对骑楼造成影响,地铁建起钢架支撑骑楼。
  目前,骑楼一楼的商户绝大部分都关门闭户,只有零星住户在二楼居住。附近一家食肆老板娘表示,该骑楼或在过年后原状翻修。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