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窦娥还冤:明朝官员方克勤之死赵炎

    中华燕氏网 2014年6月7日 北京晨报


    如今的反贪题材电视剧总喜欢把那些贪腐官员设定为副职,不公平亦不客观,对不对?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倒是为憋屈已久的副职们出了一口恶气。洪武九年,空印案发,老朱一气之下,杀了数百个一把手,副职免死,仅杖责充军而已。

    反贪固然是好事,也大快人心,但像老朱那样搞一刀切,显然下手忒狠了点。我们今天不能说空印案被杀者个个都干净,毕竟明初官员工资极低,他们不揩点油水没法过日子,但其中有个叫方克勤的人,肯定比窦娥还冤。

    在历史上,方克勤也许算不上明星大腕,但他有个非常不简单的儿子叫方孝孺。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反过来观照也可以吧,能教出这么不简单的儿子,其父焉能以简单论?

    方克勤冤在哪儿呢?用赵丽蓉老师的那句台词句式形容最合适不过:“我本来不想怎么怎么,你偏让我怎么怎么。”根据史料的记载,方克勤对入仕为官没多大兴趣。可是,有人偏要他出来做官。

    元顺帝至正四年,族里长辈逼他参加了乡试。

    本着年轻人对时政的关心,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策论,不料把考官吓尿了,你小子锋芒太露,牛,本官不敢录取你,还是回家跟老婆孩子热炕头吧。方克勤也不觉得憋屈,很高兴地一路游山玩水而回。

    朱元璋建国后,多次派人邀请他出来参政议政,他也不觉得光荣,反以老母在堂需要尽孝为由百般推辞,甚至还跟朝廷使者玩起了躲猫猫游戏。朝廷找不到人,就责令地方政府限期交人。

    这叫什么事儿!人对做官都这个态度了,还不依不饶。地方官害怕担责呀,赶紧来邪的,抓了方克勤儿女亲家相要挟。方克勤无奈,只好不躲了,应诏参加吏部考选,心说:大明朝少我一个不转啦?吏部的官员大概认为这人太难请,得哄着点,别再跑了,直接委任他知济宁府,啥事儿没做呢,就副省级。朝廷这一大方不要紧,却把一个不想做官的人推上了一把手的位置,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你说冤不冤?

    如果洪武九年方克勤还在任上,那么参照其他一把手的遭遇,老朱或许还能自圆其说,大家都一把手,都挨刀子了,凭什么你例外?可是在洪武八年十月,方克勤被下属造谣污蔑,去浦江劳动改造了一年,根本没在职,怎么还受牵连?愚以为,有三种人脱不了干系。

    由于皇帝恨贪官恨到骨子里,那些靠“风闻”(也就是造谣污蔑)混饭吃的小人开始蠢蠢欲动,首当其冲地做了极不光彩的第一种人。他们借贪腐之名打击政敌或仇家,不论有无其事,只要告发,准能让被告者吃不了兜着走。

    按说像方克勤这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人,不该有仇家吧。要命的是,方克勤虽然心中未必有皇帝,却装满了黎民,不做官也就罢了,既做了官,就得为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有民谣为证:“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他的仇家也都是这样炼成的。

    比如朱元璋曾经跟百姓约法三章,垦荒者免税三年,可地方政府并不遵照执行,当年就催缴。方克勤到任后严格执行约法,与民休息,其他地方官的利益没有了,对他的仇恨也就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再比如他比较恪尽职守,不贪不占,下属给他送俩水果,他都要发脾气,对人家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遑论对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场混混了?曹县知事程贡,就是因为玩忽职守被他打了屁股,心里怀恨,遂上疏朝廷诬陷方克勤贪污。

    既然有人告发,那就查呗,如此,第二种人粉墨登场了。有个姓杨的御史奉命彻查方克勤贪污案,查了两个月,什么招都使了,愣是查不着丁点儿证据,于是开始胡编乱造,说方克勤为了自己家取暖,盗用了官府的炭和柴草合计两百斤。比较搞笑吧,当时还不到十月,山东需要取暖吗?

    要问这姓杨的御史为何这般无耻?原因只有一个,程贡是他的好哥们儿,如果不徇私舞弊扳倒方克勤,哥们儿要吃“瓜落”。

    最后一种人就是那些明哲保身的朝廷要员们。当初刑部、吏部那么多人死皮赖脸要方克勤出来做官,如今吃了官司,都知道是被冤的,居然无一人出来说句公道话。实际上方克勤的履职及清廉状况,朝廷并非不清楚,洪武八年由于其政绩突出,还受过朱元璋的表彰,他们怎么那么快就忘了?

    上述三种人可恨可耻复可鄙,致使方克勤莫须有地背负了“前科”,亦直接干扰了朱元璋的判断。当然,朱元璋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朝廷培养一个好官容易吗?专制政体下出现一个清官容易吗?对方克勤这种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好官,不提拔重用也就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总该有吧,比如再谨慎地复查复查。表彰过的榜样,又亲自给毁了,自己打脸不要紧,以后还怎么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政策呢?哎,遗憾!(赵炎)

 


分享按钮>>每日夷读:我军历史上三次知识青年从军潮
>>中国流失海外青铜重器皿方罍将重回湖南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