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尊师重道的典范燕伋公

    中华燕氏网 2014-9-10 11:35:58 燕飞编辑


    燕伋(前541-前476年),字子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召公之二十三裔孙,渔阳(今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燕伋遵父遗命,三赴曲阜,拜儒学鼻祖孔子为师,钻研学业, 40岁功成名就,回归故里,立足渔阳,聚徒传道授业,开启了三秦大地文化教育之先河。伋辞世后,唐玄宗封伋渔阳伯;宋真宗加封伋千源候;明追称"先贤燕子"。
    燕伋也是西北地区孔子唯一的贤徒,生前为人谦虚诚厚,深受孔子赏识,得其亲传。燕伋二次从鲁国归来后,在渔阳设馆办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传播儒学,为秦、陇、川、滇、宁、蒙、新等地培养了一大批儒家人才,推动了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燕伋与孔子一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得知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时,他不顾58岁的高龄,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前往曲阜看望和慰问恩师,吊唁师兄,陪老师度过了4个春秋,孔子下世后,他服丧3年。在渔阳设教的18年间,因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上,登高遥望鲁国。为了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燕伋每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遂形成一高土台,这个土台被后世人称为“望鲁台”或“燕伋望鲁台”。
    燕彶望鲁台不仅是燕伋用心血和每日撮土的具体行动日积月累而筑成的真情台,而且是燕伋以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大德大美品性浇铸起来的尊师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涵蕴全在燕伋笃敬恩师的赤诚与每日撮土登高以望鲁的尊师情结中,是燕伋尊师真情、尊师行为的凝聚与释放,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与真实写照,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极具创意的伟大之壮举。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