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燕氏论坛 >> 站长信箱 >> 浏览主题 版主:ycdt(燕飞)
 
 燕氏文化   女性风采   站长信箱   信息之窗   寻根问祖   企业平台   会员   公告   家谱字辈   古今名流   七嘴八舌   功德簿  全部分类
  主 题: 山东广饶燕氏族谱中收录的历史名人(2) 已阅:3623 / 回复:0(楼主)

“生铁蛋子”—— 燕文炳
    在山东省广饶县城东北三十多里处,坐落着东燕、西燕、桑科、前桑、石碑等五个村庄,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燕姓,史称“一溜五燕”。生活在此地的人们淳朴、勤劳、善良,且极具凝聚力。提起东燕村先人燕文炳,因当年发生的一桩“淄河案”而遭受 “走鏊子” 酷刑的传奇故事,那是童叟皆知。
    淄河发源于莱芜禹山,自黄璩村以南入广饶县境,蜿蜒向东北,在今大码头镇码二村西分叉,一股流经时属寿光所辖的央上庄入钜淀湖,一股流向北边广饶所辖的东燕庄。因北向地势偏低,日久年远,淄水北流大有成为主干之势。
   “一碗淄水一碗油”。 淄水灌田,肥土壮苗。当年,在农民看来,淄水就如同粮食。央上庄徐氏族人为防止淄水北流,就派人去将流向“五燕”的堤口堵死, 而东燕庄的燕氏族人就趁夜间再将堤口扒开,这一堵一开几个回合下来,终于酿成大祸。道光十八年(1838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当燕宇居等五位族人再来扒堤时,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数十名徐氏族人一拥而上,就这样,两姓族人发生械斗,酿成一起大血案。由于央上庄人多势众,又早有准备,致使燕宇居等五人全被打死或淹死。消息传来,全庄沸腾,人们成群结队赶到事发地点,又形成一场更大的恶斗。幸亏双方明智者阻劝,虽各有残伤,但再无命亡。此次事件,东燕庄吃了大亏,一心想要报仇,但因央上庄徐氏户丁上千,而东燕庄虽有“五燕”支持,却也势单力薄,不敢硬拼,遂写讼词告状。
    官司最初先后在广饶和寿光审理,不久又转到青州府。虽然原告方有理,但无钱贿赂官员,而被告方财力雄厚,再加主案人徐名臣出入官场已久,工于刀笔,善于辞令,所以原告方屡遭挫败。在这种情势下,双方又将官司打到了省城济南。
    济南府再审,被告方除用大量银两贿赂官吏外,在辩词中也倒打一钯,反诉原告以假乱真,将上游飘来的两具无名尸也算在被害人之列,实乃欺官诬告,致使原告方顶案人燕文炳遭受“走鏊子”酷刑。
在大堂上,九盘铁鏊子烧得通红,一字排开。刑前,主审官厉声吼道:“燕文炳,先别嘴硬,今天你就是个生铁蛋子,我也要把你化开!”随令文炳赤脚从上面走过。文炳当年十八岁,血气方刚,毫无惧色,蔑视道:“‘青天大老爷’, 你要化开我这个生铁蛋子,恐怕还要多准备点炭才行” !文炳随后上了鏊子,漫步走来,即时脚下皮肉受煎后吱吱作响,焦臭难闻。他行至半途,神志恍惚,不由得蹲下身子一通乱摸。主审官大声喝问:“燕文炳,你要干什么” ?官吏的嚎叫反而使文炳从朦胧中醒来,他定了定神,从容答道:“我今天临来时吃的是韭菜包子,韭菜塞到了牙缝里,怪难受的,我想找根硬草剔剔牙!”随后又立起身来,从剩余的鏊子上依次走过。从此,燕文炳的“生铁蛋子”绰号便家喻户晓。
    虽然燕文炳遭受了酷刑,原告方也花费不少银两,但也未能阻止官司情势的逆转,当年冬天结案为:判淄河改道,流经东燕入小清河,双方伤亡各自安抚处置。对此,“五燕”不服,群情激昂,怨声载道,又组织人力物力,三次进京上告,前后十多年,几经周折,人力疲竭,财力耗尽。第三次进京时,燕方高价聘得一孙姓刀笔先生,写好诉状,由燕文炳舍命递御状。一天早晨,燕文炳早早行至午门外等候,正遇一史姓大人外出,他便跪倒在地,拦轿喊冤,却被随从当即踢昏。半天过后,燕文炳苏醒,史大人回朝,他再次拦轿,史大人遂命将其带到府衙收审。次日,看过状辞,问清情由,决定受理。此案最后得到皇帝御批,在道光二十八年发回济南重审。第二年,最终结案,改判被告方“斩、绞、军、留”四刑,即斩一、绞一、军一(充军一人)、留二(留监二人)。
   “淄河案”的影响,持续近百年。两方亲戚相见不相呼,男女也互不婚配。文炳身故,后人将他葬在淄河西岸,高高坟头的前面矗立着一尊纪念碑。后来听说,在“关东”广饶人居多的地方,还编演了反映此事件的京剧曲目,戏名叫《燕徐斗》。
    时至今日,东燕与央上两个村庄同属广饶县大码头镇所辖。两村居民早已摒弃前嫌,相处和睦。昔日的淄河也干涸成洼地,每年夏天,洼地上长了满绿油油的庄稼,或许,只有它们还能记得,这里早年曾经流过酸楚、并带有浓浓血腥味的淄河水!

作者:zhenming (2014/1/25 20:17:4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燕氏论坛  执行时间:187.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