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博高才殉于官职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15日 温祖强录


         温彦博是大雅的次弟,自幼聪慧,颇涉文史,甚有口辩。其父职辈如薛道衡、李纲等都是一代名士,见其兄弟三人,都叹称异才,不难博取卿相。隋文帝开皇末年(公元600年),秦孝王俊爱其才,推荐于文帝,任彦博为州牧,旋授文林郎,直内史省,转通直译者。隋末大乱,称叛于幽州的总管罗艺,引为司马,罗艺以幽州归唐,实彦博促成之功居多,因受命任幽州都督府长史,旋征为中书舍人,徙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与兄大雅同为高祖办理机要文书,正温氏春风得意时也。

其时高丽派使臣至唐,贡献方物。高祖以国家名义初立,四方尚未平静,不欲以上国自居,使高丽生变,因对群臣说:“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以隋之强大,而高丽敢于相抗,李唐初立,遣使贡物,这分明是探听虚实而来,高祖懂得他的意思,所以不以上国自居,以免引起麻烦。可是温彦博不作如此想,他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瞩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温彦博认为唐必统一全国而为诸夷之长,此时极不能自贬地位,以免将来难于处理。高祖对于彦博的意见,立即接受。

突厥南犯,高祖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以温彦博为行军长史,以拒突厥。两军相遇于太谷,唐军败,彦博被突厥所俘。突厥酋长颉利以其为唐的近臣,必知唐军的虚实,迫问其兵马多少?彦博矢口不言。颉利怒,迁彦博于阴山苦寒之地以困之,彦博不为动。

及太宗即位,颉利可汗向唐输款,彦博始得还国,太宗以雍州治中任之,未几转检校吏部侍郎。彦博在任内对人事之浮冗者,多所淘汰,但被退者不服彦博之所为,相与争论于朝堂,嚣讼盈庭,彦博逞其才辩,绝不让步,终日喧攘,以致被识者所嗤,亦足见彦博处事之认真。因此,得任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迁御史大夫,仍检校中书侍郎事如故。

彦博之长于舌辩,对太宗之接待外来使节,颇多贡献。每有外使入朝,太宗必以彦博为代表,问他们国内的风俗习惯等,口若悬河,声韵高朗,闻于殿庭,而其举止雍容,使观者为之拭目。中国泱泱大国之风,无形中毕露于词色,为国家争得不少的荣誉。贞观四年,迁中书令,爵封虞国公。

突厥来降,太宗下诏,令群臣议安边之术。朝士议论纷纷,多称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久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因其归命,分其部落,俘之河南,散属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百万胡虏,可得化而为汉,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常空矣。他们的主张,大体上分为三点: 其一,把他们分置于河南州县,使塞北常空;其二,百万之众,分散各地,使他们声气难通;其三,改变他们的游牧生产为农业生产,使逐渐与汉人相融合。这些主张,除“使塞北常空”一点为空想外,其余也有他们的道理。所可虑者,要使这些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融和成为不分彼此的一家,非经三百年左右长时间的政治安定不可,否则又是一次五胡乱华的局面,势难避免了。我们且听温彦博与众不同的意见。他说: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薮,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旧唐书》卷六十一《温彦博传》)他是主张把整个的投降突厥,都置于河南地,这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太宗则从温彦博之议。但南入长安的突厥人且近万家,魏徵等建议迁徙出都,彦博竭力反对,争论数年不决。

贞观十年,迁尚书右仆射,翌年卒,春秋六十有四。太宗闻耗,哀悼至深。彦博对于国家大事,负责尽职,可谓尽其全力,利害所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太宗也很能欣赏他的赤忱,采纳他的嘉言。他看到彦博精神不济者已有两年,但是国家正值用人之际,需要像彦博这样忠于职守的人来办事,所以始终没有给他休息的机会,以致缩短了他的寿命,所以太宗对他的去世,有十二分的歉意。温彦博感人最深的行为是公而忘私。他自从担任尚书右仆射以后,即谢绝宾客,悉心公务,绝不顾虑家计。他家本非富有,彦博兄弟久任机要,一本至公,绝不营私肥己,以致彦博逝世后,家中连正寝都没有,只好殡于别室。太宗对于他的清廉,十分激赏,特命有司为造堂屋,以便饰终,追赠特进,以“恭”谥之,并命陪葬昭陵。长子振,少有雅望,以父丧哀毁过甚而卒。次子挺,尚高祖女千金公主,官至延州刺史,唐室报温氏者亦称至厚了。                                               


分享按钮>> 龙岩上杭温氏祖祠
>> 丁忧在籍为高祖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