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修祠堂 初尝自治权

    中华温氏网 2010年4月15日 南方网


 

       温氏宗祠位于顺德龙江龙山涌南路,重修之后,与周围民居相比显得整洁通明又肃穆。

我们都太有决策能力,因为在企业里大多是一把手,他的话就是真理了。——— 祠堂筹委会成员

在祠堂要花钱给祖先买牌位,每个要三四千元。我们哪有那么多闲钱,根本进入不了他们那个理事会。——— 族人

应加入经济收入一般的族人,参与宗族的公共管理,毕竟这是整个家族的事。——— 李晓男教授

       起先,他们只是在寻找并保护祖宗的墓群;接着,他们想重建宗祠,把“老板兄弟”聚在一起出钱出力;然后,他们又要联络族人感情,扶危济困……

          他们,是顺德龙江温氏一族,准确而言,是一群企业老板、政府官员或公务员,以及曾经的村干部。

从头脑一热,到热情高涨;从争论不休,到妥协尊重;从喝酒拍板,到规则议事;为人赞颇有“国际议事风格”,也为人诟“只是有钱人的游戏”。3年间,他们深切体验了宗族内部自治的成就与无奈。如其中一名宗亲所言,上世纪80年代,他们都在学习做企业,现在,他们则在学习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温荣欣最近很忙。4月6日,温氏宗亲联谊会就要开了,地点仍在位于顺德龙江龙山涌南路的温氏宗祠。这样的酒宴已经持续两年,这次,包括温荣欣在内的温氏宗亲联谊会的理事们,发了千余请帖邀请周边温氏后人。

      “联络族人感情、共同祭拜祖先,并募集善款,用作宗祠日常维护和帮助族内兄弟,诸如扶危济困等。”温荣欣说,这一切的载体就是他们的温氏宗祠以及宗亲联谊理事会,“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做企业,现在,则在学习如何参与公共事务。”

       想建筹委会修祠堂

保护温子绍的墓群就花了12000多元,成立筹委会可以减轻经济压力

        当然,起初谁也没有如此“思想高度”。

        温荣欣,龙江龙山陈涌村人。1971年出生的他曾在龙江办过家具厂,但那时,龙山村没几个人知道他是谁,甚至与同他姓的温氏后人,认识他的也不多。2007年1月,温荣欣在网上发帖,要求政府关注他的祖先温子绍———中国近代第一艘军舰的设计者和制造者。温荣欣身后的温氏家族,在龙江算大家族,祖上很多人曾考取过功名,甚至还出过清嘉庆皇帝老师温汝适等名人。

        2007年1月20日,温荣欣和族人找到温子绍的墓地。有人描述,温荣欣当时“跪在地上,望天感叹”:祖先显灵和保佑,才让他找到埋藏在2米高杂草下的祖先墓地。“当时就有种想法,能不能办个温子绍纪念馆?”温荣欣回忆说。

        随后,因为得知位于龙山市场附近涌南路的温氏宗祠老房子还在,且被政府租给了私人当作鸡档,温荣欣办纪念馆的想法被进一步延伸,“不如建个温氏祠堂,将祖先们一并纪念了。”但问题随即出现,光是寻找和保护温子绍的墓群,就让温荣欣个人支付了12000多元,虽然温子绍的一些后人也答应支持,但仅限于口头上。

        温荣欣决定成立温氏祠堂筹委会,向政府申请使用祠堂。“成立筹委会可以减轻我的经济压力。”温荣欣知道,很多龙江温氏后人都在开厂当老板,“如果能聚在一起,修个祠堂就非常容易了。”

拉老板们进筹委会

      可以入会的兄弟被分为三类:当老板的、当政府公务员的、当过村里老干部的

       温荣欣开始分头拉人。他自称前后打了100多个电话,“兄弟们”大多没怎么推却,但也没想象中热情,更多是观望和怀疑。“我为此经常梦到一个叹气的白胡子老头。”

          温立干被温荣欣的热情感染了。早年开家具厂,后来从事家具配件生意的温立干,开着一辆40多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温荣欣是温氏22代后人,温立干是21代后人,虽然不属同一房,但温荣欣称55岁的温立干为“干叔”。

        温立干也帮着温荣欣拉人,做其他人工作,希望他们加入修建祠堂筹委会当中来。“我还记得2007年5月,温氏后人就修建祠堂事情第一次碰头。”但来的人数之少,令温荣欣心情沮丧:原本12人会议,只来了6个人。这6个人多是企业老板,有些人是真正冲着做祠堂而来,有些则是抹不开面子不得不来。

          2007年11月,顺德龙江镇政府将温氏祠堂使用权移交给了温氏祠堂筹委会。随后,温荣欣们向300多户温氏后人寄信,希望他们支持修建破损的温氏祠堂。温荣欣和温立干等人甚至还把熟知较有经济能力的温氏兄弟排出来,分工与之联系,以便有个筹款预算。温荣欣们把这些可以入会的兄弟,按照三个词来分类:当老板的、当政府公务员的、当过村里老干部的。

         半年后,直到2008年4月25日,拥有20人的温氏宗祠筹委会才正式成立。在当日的筹款宴会,有200多龙江温氏后人参加,筹得60多万人民币。而之前,温荣欣就捐款10万元,温立干出了68000元,两人同时担任筹委会负责人。

筹委会里争论不休

我们每人都捐了两三万,哪个家产都是上千万,凭什么你说的就是真理,我就得听着?

钱有了,就没问题了?

           当时顺德龙江共有66间温氏祠堂,现位于龙山涌南路的是温氏总祠堂(按照传统礼制,总祠堂外还可以开支祠)。史料记载,顺德温氏在800年前,就来到龙江龙山村定居,随着人口增加,又向龙江和勒流等地外迁一部分人口。《周礼》中严格规定家庙规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各有等差,平民不得立庙,祭于寝。明朝嘉靖年间(1536年),明朝政府颁布诏书,允许民间修建家庙。涌南路的温氏宗祠就是明朝万历年间(1598年)建立。温立干说,当时温氏祖先给祠堂选了个风水宝地,坐北朝南,冬暖夏凉。

           2008年4月14日,温氏祠堂动工。相信风水的温氏后人,专门请了广州光孝寺僧人来此念经,超度那些被屠宰的鸡鸭等动物,并请了舞狮队助兴。

          加入筹委会的几个成员,满怀热情地跑到西樵勒流等地祠堂考察,“原先觉得,这么多兄弟做企业,有钱就能把祠堂给修好。”温荣欣说,然而请来佛山梁园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了几次知识普及之后,才认识到,重建祠堂不是个小事。尽管他们个个都是经营企业的高手,但对于重建这样一个有着400年历史的祠堂,以及如何介入其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大家都是外行。

        有人提议将宗祠屋顶的绿瓦换成黄色琉漓瓦,有人提议把屋顶的四爪金龙改成五爪金龙,有人提议将祠堂内部墙壁全部贴上瓷砖,甚至有人提议将祠堂窗户全部装上铝合金窗防盗网……即便是最早加入筹委会的温荣欣、温立干,两人观点也经常不一致。比如,有人建议在祠堂门口修建一个鱼池,放养几条锦鲤,一是好看,二是可以招财纳福。温荣欣极力反对,但温立干并未完全站在温荣欣这一方。起初,祠堂筹委会一般事宜均由他俩具体决策执行,但因为分歧难调,只得又邀请另一名在龙江开厂的温氏后人温国开加入,三人决策,可以两票对一票。

        再后来,祠堂筹委会人员越来越多,意见更多。成员们喜欢在饭桌上讨论宗祠重建的细节,温荣欣说,一看快要争起来时,大家都习惯拿喝酒来化解矛盾。当然,也有喝酒化解不了,在饭桌凶吵的时候。“因为这里没有个人利益,不需要技巧掩饰,大家都可以理直气壮、表里如一地争起来。”温氏宗祠筹委会成员温永桐说。

          温荣欣一直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最具有权威性,因为按照学历来说,只读了两年大学的他,在筹委会成员中算学历最高的。但他那套“修旧如旧”的理论似乎说服不了人。筹委会里另一企业家成员说,“我们每人都捐了两三万,哪个兄弟家产都是上千万,凭什么你说的就是真理,我就得听着?”“我们这些人都太有决策能力,每个人要说服另外一个人都比较难。”这是温荣欣的观察,“因为在企业里大多是一把手,他的话就是真理了。”

谁能当宗亲联谊会理事

捐2万可任副理事长,捐3万可任副会长,没钱就人微言轻

       “两三百年前,我们都是一个爷爷。争到最后,只好相互妥协。”温立干如此说。而筹委会一个老板说,有时候开会,作为“领导”的温荣欣和温立干只能苦笑,对这个意见说行,对那个意见说好。妥协和不断推翻改正,也许是他们的解决之道。“当这个组织要做的事获得共识后,大家争论的时候就不会南辕北辙浪费时间了。”一名温氏宗亲说。

       比如,后任温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的温国开建议把原先两进的祠堂改为三进,但此建议没多少人支持。温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明代温氏没有功名,按礼制祠堂只能是两进深,直至清中期后,温氏官拜一品者有三人(温汝适、温子绍、温肃),祠堂可以建三进。可当祠堂修好了,温荣欣们又的确觉得很压抑不大气,马上召开理事会商议再改为温国开建议过的将第三进打通。

          2009年1月3日,经过近一年时间,温氏祠堂“重生”:占地约1000平方米,“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屋顶的龙脊以及众多木刻、石刻,均根据温氏族谱等历史资料,按照原来风貌修复。温荣欣说,祠堂建好了,他多了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瘦了10斤,二是说话声音大了好多。

         而在此1个月前,宗祠筹委会解散,取而代之的是顺德温氏宗亲联谊总会,吸纳了德宣房、林叟房、厚山房等7个顺德温氏分支族人。温国开任名誉会长,温立干任会长,温荣欣任理事长,随之还选取50人作为理事,其中2/3成员是在龙江本地做生意的老板,剩下1/3或在政府做过公务员及领导,或是昔日生产队队长等老干部。温荣欣说,捐款2万以上可任副理事长,捐款3万以上可任副会长。“其实还有更多有钱的温氏后人喜欢站在幕后,一怕人道他们有钱,二是确实没更多时间参与这个组织。他们更愿意在传统节日上,出高价投公仔、红绸等彩头,以此支持联谊会正常运转。”

        也有温氏后人认为这个祠堂是有钱人一手把持,搞成了有钱人的祠堂。在龙山陈涌村开士多的温远开(化名)说,宗亲联谊会规定,在祠堂神位上摆自己祖先的牌位,要花钱买位置,每个要三四千元。“这些钱对那些老板只是一顿饭,但我们哪有那么多闲钱,根本进入不了他们那个理事会。”龙山陈涌村的温光远(化名)则说,理事会根本看不上他这样靠出租两三间房子生活的小老板,“没钱就人微言轻,没钱宗族内的兄弟就没人瞧得起你。”

          对此,温荣欣并不避讳。他更乐意向政府公务人员派发印有“顺德温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长”的名片,这让他觉得很有面子。

理事们的议事规则

提出观点,大家讨论,表决,基本不吵了,一个会起码省时两个钟

         鉴于老板们生意忙,经常不参加祠堂筹委会会议或者在会上东拉西扯的“经验教训”,成立宗亲联谊总会后,温荣欣建议行使一套新的议事方式,即提出观点,大家讨论,表决。“我以前常跟他们低声下气地说,既然投入到这个组织,出了钱,就应首先体现公心,千万不要叫外人看我们的笑话。后来开会开多了,也磨出来了。这套‘议事方式’能避免跑题,也可避免别人的发言被随意打断。”

          2010年3月12日晚,温氏宗祠里召开了小型会议,讨论清明节宗亲联谊酒宴事宜。理事长温荣欣提出,4月6日晚,在祠堂附近酒店摆酒100围,邀请温氏后人参加,每人自出30元费用。参加的22位理事没有异议,还有人建议,要拍卖些多仔佛、红绸等好意头东西,用于维持祠堂和宗亲联谊日常开支。随后,大家举手表决通过这个事情。一位理事说,现在开会基本不怎么吵,按规矩商量办事,省了不少时间,“要放在以往,类似会议起码要多开两小时。”

           不过,这套议事规则也不是每次都能行得通。在祠堂修建后期,有人提议将温氏祠堂称为温氏家庙,因为温氏出过一品大官,按照礼制成为家庙完全可以。这个提议在理事会上起先被通过了,但后来名誉会长温国开又觉得叫“家庙”帽子扣得太大,坚持改为温氏宗祠。僵持一周后,温国开胜利。

          尽管如此,温氏宗亲联谊会的整套治理结构,仍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公共管理系李晓南教授感到“非常诧异”。她没想到顺德这样一个乡土社会,居然有如此组织,而且还是产生于宗族的社会群体里。“这不就是国外议会通行的罗伯特法则么?”她将温荣欣们想出的办法归纳为,“动议、讨论、表决”。“不过,议事规则还要更严密,定好的事情不能随便动议更改,这样有悖程序,对其他人的意愿也不够尊重。这样的事情多了,组织必然会散掉。”

         李晓男教授觉得50人组成的理事会人数上确实不少,但除了包括企业老板、政府公务员外,还应适当加入经济收入一般的族人,这样才能平衡各方利益,毕竟这是整个家族事情。她建议在一些需要花钱的地方做变通,如通过祠堂义务服务等方式,让一般族人也获得同等机会,参与到宗族的公共管理中。

 

编辑:李啸啸
 


分享按钮>>永定温氏宗亲会会长温锦城在春分日祭祀典礼上的讲话
>> 温氏高明租地惹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