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广东温氏发展史续编《长乐之光》一文

    中华温氏网 2010年6月27日 长乐之光


       《广东温氏发展史》主笔温坤荣按语:本文中云:"叔虞始封唐,太原实发祥......此世辈字号与六十甲子歌一样..."是建太安祠时经粤东八地宗亲讲座通过,统一执行."粤东人地宗亲",说明只有粤东的一部分,不能代表粤东全部。也不能代表全广东省,更不能代表全国。"统一执行一,粤东八地的宗亲各属哪个宗支?是否全部都按这六十字世辈来排辈?不清楚,从1998年和到今,近10年来看到的广东各地不少温氏族谱,各自都是以自己宗支始祖之名为首,以次排出20字、40字或60字不等的世系歌。……

         至于天中接着又提到"字铜宝→温徽(排行老二)→(有错写成颐)→益至德兴"和"除文坊会第九子外,其余根本就没有‘九郎',林五郎、客端,之名号,故出现严重乱谱混祖现象."这些问题。从1998年至今这九年来所看到的广东省内的《温氏族谱》,旧也好,新也好,错漏多的是宋琼州太守德兴公系的族谱。有一本手抄本,把徽公说成同保公九子九徽,造成他人也误认为九郎公是九徽公。有一本,把良善公兄弟(八良)编写为贵和(文坊)公的六世孙。造成有些失了族谱的良善公后裔,误认为宋琼州太守德兴公是自己的直系祖宗。更有甚者有些人到处吹嘘"德兴公,甚至说文宁公是岭南大始祖,他的后裔有80多万人。把失了族谱或在百多年、几百年前迁居他处,没编家谱不明真相的小宗支,硬性说是德兴公或文宁公系的后裔。造成从明、清、民国至现在,历来意见相左,处处相勃(悖)和把"九郎"、"林五郎"、"容端"复盖五华温氏开基祖"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守德兴公后裔。

        据了解,良善公与次子子仟公于明洪武年间从福建上杭迁到梅县石坑开基之后,由于战乱及生活问题,直至乾隆年间,良善公的十八代裔仁凤公(今花都北兴、望顶村人)和梅县石坑、兴宁石马等地的同宗兄弟,经过翻山越岭抄写良善公以下各宗支祖坟的墓碑文,历尽艰辛才第一次把良善公系温氏族谱编写出来。仁凤公在序中说:"今以艮善公为石坑开基祖,一脉相承。至于善公以上的远祖,毫无所知,不敢妄为。"至到光绪年间第二次编谱,晚辈又连同各地同宗兄弟,从广东各地同宗兄弟追踪到福建上杭等地,才了解到元旺公嗣裔讳九郎是自己良善公直系在上杭的开基始祖,因此这次编谱,才从九郎公编写了下来。后来又调查到同保公有九子,诗云:"同保九子九支分,春夏秋冬发转轮,尚有高林兴且旺,簪缨世胄焕人文。"注曰:诗中说明同保公有九个儿子名字叫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兴、元旺。良善公系,可以说从同保公以下是没有错的。至于民国期间及以后编写的族谱同保公以上的远祖,均是根据其他有关族谱和江西老谱等抄写、编纂而来的,出错就难免了。俗语云:"药书抄三次,毒(读)死人"啊!期望今后为此事者一定要小心谨慎。

 

长乐之光

燕文

        长乐,五华的前身。因秦代南越王赵佗,曾在现今华城镇西北边的五华山下筑长乐台,并命名之为:越王台。意为统治南方的象征。宋代置县时,就以此台为名,乃为长乐县之由来。

        古长乐的辖境还包括了现今五华西北部龙川鹤市河、岐岭河上游流域全境,以及西南部紫金县(永安)南琴江流哉全部东、中部地区,辖区广阔。从北宁1071年始置长乐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于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五华县。因长乐之名历史悠久,有南王之象;加上在清代之前迁出者众多,谱牒与口传均带长乐和玉磨,为能明祖居地,故,仍称长乐。为的是光前裕后,发扬光大和激励后人好学奋进。

        温氏"世系歌"明世辈。我德兴公系统温氏,在长乐等地定基历史悠久,支派裔孙众多,复盖江南十多个省区,散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国。为使各地开基祖后裔明世系,我长乐老前辈温亦逊先生作六十字世系歌,以明各地开基祖世系。六十字世系歌是:"叔虞始封唐,太原实发祥;有晋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右再迁播,岭表显荣光:箕裘世济美,种族日蕃昌;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宗团期永固,绎祀庆流芳"。此世辈字号与六十甲子歌一样,到"芳"字辈后厨而复始。是建太安祠时经粤东八地宗亲讲座通过,统一执行。

        长乐(五华)温氏,在广东全省独一无二入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行列(见影印件)。从《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中(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由中华书局出版),收集了全国各姓氏家谱目录,从第11017条"温"氏始(540面)至(541面)11033条止(以下为游氏)共.E7.条目录中,五华(长乐)就占有从11024-11026中的三条,而全省再没有第二个县市入注此书目录,是广东全省的独一无二者。从中,不难看出长乐开基始祖文坊公以上各祖和德兴公系统在广东温氏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一脉相承的连续性、真实性、可靠性。

          长乐(五华)直系祖从江西石城铜宝公而下,是由四世琪公(文坊公曾孙)、十一世太和公(明代举人方志家)、十二世元馨公、十五世西成公、十八世温训公、十九世诰公(均为志聪公后裔),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谱牒明载,非常清楚:石声码始祖。字铜主一温徽(排行老二)→熙(有错写成"颐")→益→图→朴约→柱石→祥范→议→纯→德兴→世封十三郎→文坊、文宁,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现存五华县档案馆(因70年代后期才成立县档案馆;此前由公安局代管移交,是历经明、清、民国三朝后移交之谱),除文坊公第九子称之为九郎外,其余根本就没有"九郎"、"林五郎"、"容端"之名号,故,"九郎"公、"林五郎" 公以及"容端''者,无不是五华温氏文坊公以上之祖,复盖五华温氏开基始祖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据多年来的考证:在江西石城铜宝公位于(唐代末期)各自分支各脉而先后入粤,详见《五华直系祖与兴宁西埔直系祖各自名号》便可知晓。所以,从明、清、民国至现在,历来意见相左,处处相勃,不能统一,无不与分支各脉后又再张寇李戴之错位有关。故,出现了严重的乱谱混祖现象。

         现有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温氏族人,强烈地提出,并热切的希望广东五华(长乐)温氏祖居地族人作出考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此,仅摘录云南省昭通市市昭阳区乐区乡中河村广东院温氏族人历代族谱的记载和他们的呼声:

           南方温氏族谱,现存有两种,宋代前差别很大(注:文坊公以)......。希望通过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最终明确这个问题。很明显,该文所载内容与云南省昭市照阳区乐居乡中河村广东院温氏族人历代族谱的记载相符,也就是遵循广东省惠州永安县(今五华县)(注:原文如此)在明朝期间所著《温氏族谱》之说。但是,对于林五郎公以前的世系......,就与琪公、太和公所著之谱背道而弛,不知道为何?同为林五郎公、贵和公的裔孙,按道理是不应当发生如此严重的分岐?谁是谁非,还真希望广东祖籍地的温氏族人论证,让各地温氏宗亲都能信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以上所述,可以反映出和说明了一个问题:九郎、林五郎、容端(特别所提及的是林五郎)均不是五华(长乐)之祖。如此混合在一起,使外迁众多族人后裔无可适从,出现了一个非常混乱的局面。使早已分支各脉的各自祖宗名号,硬性地捆绑在一起,使祖宗的辈代名号越来越多,就越难理顺。这样,怎么会一致呢?肯定是会背道而弛的!这就是乱谱混祖的怪圈结症所在。

        徽公非九郎、九郎非徽公。九郎公乃旁支晚辈,错混五华先辈徽公,盖五华之祖;林五郎公亦为旁支晚辈,错混五华先辈熙公(有写成"颐"),盖五华之祖:容端是明代晚辈的德兴之子,错混成为北宋的德兴公之子,复盖了五华、新会的开基基祖文坊公、文宁公以上,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各地应以更正。总之,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任其发展下去了。各地如发出对此有冲突者,应以长乐(五华)祖居地直系祖为准。我们应及时、自觉、自愿地更正过来便是,以利子孙后代和续谱。但,不要去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因为其出发点的主观愿望是积极的,有些失误在所难免,成缀是主流,这是肯定的。自石城66世铜宝公位于各辈代直系祖,应以扭冒地的广东省五华县温氏直系祖为准。

         我温氏之基岭东者,皆由江西、南闽而始迁;上祖是从浙迁还是直从豫迁:是东支还是南支(派),尚待进一步共同考证。因为东南二支主祖的名号都有(注:温氏源流),亦同样被混在了一起,尚待共同理顺。总之,应明确这一点:从江西石_城铜宝公以来是正确无误的。特别是我德兴公,乃一琼州大守门阁,支派裔孙众多。其墓葬在省城广州白云山滴水岩面上。至贵和字用礼号文坊公,妣文大夫人生十一男二女,长男大一郎葱公,配妣吴、柯夫人,生元兴、元朝、元寿三大房,乃为元代粤东世家、望族大户,世居长乐(五华)。后裔散迁玉磨、登畲、硝芳、龙村、承安、兴宁、和乡、潮、揭、汕、惠、廉以及海陆丰等各地后,再迁播江南各省区、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国。

         七县租石转长乐。长乐温氏,自古以来,享誉着"爱银爱谷,合祭温屋"和"七县租石转长乐"的荣称(租石:旧指田赋,为市制容量单位。lO斗为一石:一斗种籽的谷秩为一亩;租石是以10亩土地为单位计租银两),便是我们长乐(五华)的温氏家族。在粤东的揭西、陆丰两地,单是德兴公祠就建有三处,由此可见跃乐温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程度。

        堪舆祖师志聪公,享誉粤东。志聪公二十四山(已葬)与七十六地理风水图(未葬)、堪舆寻语之谜(共有七十七图,其中有~图祖上明文不能轻易示人,应严格遵循祖训。故,像提及七十六图。如有福之人,得此七十六图其中之福地者,须拜祀我祖师方能应验),给后人留下了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和悬念。同时,亦启示我们要重视堪舆,学习堪舆,才能立于族性中的不败之林。为此,和责任所在。在此,要忠告人们:把祖上安置.好了,也就是尽孝的体现仍须努力奋斗,勤俭好学,以耕读为本(含工商畜等多种形式经营)。在这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只有读书,牢牢地掌握好各项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才有前途,才有财富,才有"风水"。老前辈太和公亦告诫我们:人生贵、读书。故,温氏无以为宝,惟读书以为宝。

        太和公与文爷庙。太和字纯美号霈熙,明代举人著名文学家和方志家,其葬在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李田。孩儿时,随母前往南岭探望外婆。有一天,跟随牧童到野外玩耍,在玩累后又觉疲劳过度时,就在溪岸旁阴凉处的大石磐面上卧睡,.而牧童则去放牧了。他在睡梦中忽见"水鬼"在推自己入水潭,存心想溺、死他。在这紧要的关头,一红颜鹤发的长者,及时地出现在眼前而制止道:"不可,此乃未来之举人爷"。而突然惊醒,心悸地马上起身回到外婆家告诉了‘母零。长大后,太和公真的中举成了著名的举人爷。其母便开导他"要不皂当年那红颜鹤发的文爷(天祥)现灵相救,能有今天?你应该给我们的文爷建座庙"。因此,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家族的大力支持下,在南岭创建"文爷庙",大殿正中供奉文爷雕像,并有配套的戏台演戏等附事设施,专供祭拜、醮会等活动之用。另外,还有当年文天祥带兵至此,拔宝剑刺瘴集成为"甘泉"的"甘泉胜迹,,之景犹存。这些,成了家喻户晓的典故,一直在粤东地区流传至今亦盛。何不可开发诱游胜景呢?是一处可与佛山祖庙媲美,而更多出一处。甘泉胜景的古迹。如若能把登畲龙狮殿等景点、陆河深度水库、大安德兴公祠、南岭文坊公祠、龙村志聪公一等众多的祠墓和景观连成一体,并开发成诱游区,是非常可观并十分可行。只要能理顺四市四县的地域协调,便是一本万利的投资项目。希望能引起族内外企业家和政府的重视。

          独启慧眼办教育。涵真学校是登畲中小学的前身。均字涵真公,明代例赠儒林郎,利用众赏(众租石),创立家族学校,使子弟们向学有所,求知有门。温氏学风之盛,乃为长乐南琴地区之最。我祖深深地懂得"书不读,子孙愚"这个深远道理。故,重视教育,投资教育,为子孙后代智力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向学条件和场所。后来,被后裔们尊称之为温氏家族的"文祠"。

        孝子父亲成佳话,传美谈。十四世祖修仲公,其长子兰公已做了祖父,有一年冬季,在下潮、陆收帐启程前(历来为长子秉理家政)与公商议,尚需添置哪些家用和开支时,公言由其自行决定各办家用和各项开支,只是从入冬以来,寒霜袭人,晚上睡觉脚冷难眠。因此,长子善解父意,从潮州买回一女,给袋做偏房,侍奉父亲。后来公再喜添四子,成为家族史中称之为:上三房下四房的来由。因此,长乐温氏孝子成美谈佳会一直流传至今。

        粤东才子温训,力主禁毒震华厦。温训字宗德号伊初,清代举人著各评论家和诗人。在当时,由于鸦片肆虐中华大地,祸害人民健康,危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的增长,他痛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在广卅带动举子们愤然创办了《弭害续灵》专辑的政论文章,抨击的驳斥了当时关于开禁烟毒的种种谬论。力主勒限使戒、法当从严的手段,来彻底解决雅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广卅l的举动和呼声,震动了朝野,并获得了当朝道光皇帝的重视,派出了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奉旨来广东禁烟,促成和造就了震撼世界的"虎门销烟"壮举,大灭了外来势力的威风,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和尊严.并且赢得了华厦各民族人民的敬佩和爱戴,声望名操古今。

           欢迎离宗失祖温氏后裔回归认祖。清代轮浩公在《重修太守公墓簿引》一文中写到"夫以一太守公起家阀阅,岂一子一孙一曾孙?数代皆单传哉(注:评白云山太守公古墓碑文)......"古时因各方面条件落后所限,是用毛笔手工书谱,费时费劲。故,仅记直系,旁支无从顾及。就连我们志聪公生下六大房的情况,亦是如此:早在明代中期不同程度地尚缺许多支裔未载。其中又以较早迁出长乐的和公和智公支裔由为之最。仅载仍在长乐(五华)居住的长户恭公、六房礼公支系较详。就连长房恭公后裔,在早期迁出者,也同样失载未入谱。就这样,形成了离宗失祖者非常严重的现象。而今不同,有现代科学、通讯、效能、印刷等项技术高度发达讯息网传播的关系,欢迎外迁族人后裔归宗认祖,衡接上各自支系的直系祖宗,回归加入德兴公系统的大家庭(族)行列。

 


分享按钮>>林五郎公派下宗亲论太原新峰温氏新老族谱纪要
>>福建温林五郎公子孙访亲团赴广东拜访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