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堂温姓源流考略

    中华温氏网 2010年6月27日 同保文化网


 

                                                                            太原堂温姓源流考略

                                                                                     原作:温日森

       中华民族百家姓,大量的史料证实,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风、妫、姒、子、姬、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二十二姓。

        以上,充分证实,春秋时期根本没有温姓。

        近年来,有一说,温姓源于帝少康年间,平公因助夏灭有穷氏(寒浞)有功,受封于一个有温泉的温地(即今河南省温县)建立温国,遂以封邑命氏而姓温。经考证,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可查的。

   经考证,姜密的父亲没有继承帝位,被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姬弃三弟姜尧)陶唐氏嫡孙姜起(公元前2224—2186年)年间封在了黄河北岸的温邑(今河南焦作市温县)。由此看来,温邑是陶唐氏族部落,姓姜。

     姜密生于帝起十六年(癸酉,前2208),上天好像故意和他过不去,他出生后不满百日,洪水爆发,很快便吞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温邑眼看着就要被洪水淹没。他的父母和众多百姓一起被迫向西部和北部的高地逃亡。与此同时,帝都承留也同样遭到了洪浸的攻击,姜密的祖父四任帝姜起带领着都城的臣民百姓东迁于汾水流域的平阳。他的父亲闻讯便也投奔了那里。此后,他们便在平阳定居下来,姜密的童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帝都平阳度过的。

     考证温氏族谱记载:“溯吾祖上古先祖唐叔虞,受封唐国(今山西太原)为侯,其子燮公继位,改唐国为晋国。十七世晋公侯姬却至公族封于河南温县,因地为姓,食采于温亦号温。西汉惸侯疥之孙何公定居太原,开创了兴盛局面,发扬光大,太原郡始此。”

      温季公族得姓的历史背景:

   经考证《史记》记载:“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的春天,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赵衰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三月甲辰日,晋国就派兵到了阳樊,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到了周都。四月,晋杀死了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地赐给了晋国。

  《史记》附注⑦记载:“却至:春秋晋景公(公元前599年—前581年间)时为温大夫(自公元前650年周襄王把河内、阳樊地赐给了晋国以来第三任温邑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楚战于鄢陵,他任新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温季,约公元前670—574年享年97岁):姬姓,名却至,谥“昭”,祖父却扬封于步,亦为步氏。却至采邑于温,建立温氏家族,因其为蒲城鹊居季子(幼子),故世人尊称其温季,后世称之却昭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三却”之一,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

    公元前前592年,其叔父却克执政,为伐齐,使却至为外交官,长期从事对楚国外交,为缓和晋楚矛盾立下大功,并促成第一次弭兵之会。前583年,其族兄却锜与执政栾书谋害赵氏,却至乘虚入八卿,为新军佐。至前577年,却锜、却至以及其叔却犨皆为八卿,史称“三却”。

   从唐叔虞约生于公元1125年前后(其兄姬诵12岁时,即公元前1115年继任周王谥号为周成王)至公元前670年前后温季诞生,历经456年左右,一脉相承十六代,平均代隔28.44年,完全是有史可查的父氏血缘嫡传。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唐叔虞(姬虞)父氏血缘嫡传可远祖可以追溯到帝挚、帝尧同一年代,年龄相近,帝尧五帝之一,公元前2357—2256年期间,以羊为图腾的姜族部落首领炎帝罔榆的后代女,名叫姜嫄,她在野外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就踩着脚印走,感觉导象受.孕一样,导足月时生.下一男孩。姜嫄认为这样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丢弃在小巷路上,不料马牛走过小巷时,却不伤.害孩子,又想把孩子抛.弃到树林中,恰巧林中正有很多人,就把孩子放在沟渠的水上,此时飞鸟用翅膀掩护孩子。姜嫄感到太神奇了,就把孩子收养下来。因为曾经想丢.弃他,就取名为弃。

  弃幼年游玩时爱好种植麻类、豆类植物,成年后喜耕地务农,选择合宜的土地,按时播种和收割。当地群众学他的方法种地,得到好处,他也立下功劳。弃最初教别人耕种的地点为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在侯马市和黄河间)。帝尧知道后,推举弃为农师,帝舜给弃的封地在邰(今陕西扶风即彬县),号后稷,有邰氏部落首领。

     为什么称后稷,经考证,无怀氏政权第六代首领姜节芒六年公元前5029年,传说有蟜氏女任姒有一次到华阳(今陕西汉中市境内)游玩,因看见神龙降临,感而有孕,后来便在常阳生下了一名男孩,便以柱下史的“柱”字为名,称作柱。又因从小在姜水(今陕西秦岭北渭河流域宝鸡市岐山县境内)长大,便以姜为姓,又称魁隗,号魁隗氏。公元前5011年夏天,姜柱独身前往南方的赤水氏部落(今贵州遵义赤水市)进行友好访问。魁隗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赤水氏部落全体族民的敬重。赤水氏年轻的女首领听沃也看中了他的才华,恳请魁隗嫁给她,让魁隗一辈子留在她身边。并且答应愿意把赤水氏大酋长的位置让给他。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听沃的恳求正合他的心意,便一口答应了。不久,魁隗当上了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长。一年后,他率领赤水氏部落族众,沿长江流域东征,先后征服了大小数十个部落,势力大增。他很快被推举为男方各部落氏族联盟的大酋长。于是,魁隗自称赤帝,号称神龙氏,为炎帝神农氏部落的首任首领。“柱”“稷”是指五谷,柱稷氏第75代姬弃,为“后稷”,“稷”代表管农业的官,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长。

      史书上所谓“任姒为少典妃”,完全是后人的附会。他们根本不知道当时只有男人出嫁(指对偶婚)和走婚,根本没有女人出嫁之说。因此,任姒不可能成为少典国君的妃子(何况当时并无妃的称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少典氏部落和有蟜氏部落是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少典氏的男子到有蟜氏部落去走婚;有蟜氏部落的男子到少典氏部落去走婚。有蟜氏的年轻女首领任姒与少典氏部落走婚的多名男子结合,怀上了孩子,因为搞不清楚是哪个男人的,只好归功于神,称作“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姜嫄是以羊为图腾的母系氏族传说中的始祖,后稷是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最后一代儿子,也是进入男系氏族初年的始祖。

    女性姜嫄是母系氏族最后一位始祖,而男性后稷(弃)则是父系氏族第一位始祖。我认为,从母系血缘过渡到父系血缘,应该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模糊时期,要找出一个准确的父系血缘,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认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是炎黄联盟中华民族诸多氏族部落,不能误认为世间只有“炎黄”两个人,生硬写为炎黄两个人的血缘是错误的。

《史记》记载:黄帝→玄嚣(少昊金天氏)→峤极→帝喾(高辛氏)→后稷(弃)。

1、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698至2599年,在位100年。其子玄嚣(少昊金天氏),公元前2598至2515年,在位84年。传说黄帝30岁后,生下长子玄嚣,至少70+100+84=254岁,根本不可能是黄帝的儿子。

2、帝喾高辛氏,公元前2436—前2367年,在位70年。帝喾年龄=2598-2436+70=232岁,根本不可能是玄嚣的孙子。

3、帝挚商祖,公元前2366—2358年;唐尧放勋,公元前2357—2256年,在位101年。唐尧年龄=2436-2357+101+40=220岁,能是帝喾的儿子吗?

        经考证:公元前7525年,风挚,尊称少昊,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第七任帝君,少昊金天氏政权首任首领,其父系大昊次子风该,为西天金正(即传说中的大白金星),其母是仙女皇娥,号称金天氏。

    无怀氏,皆袭大昊庖牺氏的制度,故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炎帝神农氏,一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凡帝承、临、明、直、来、衰至榆罔,也有八世;黄帝有熊氏,亦号帝鸿氏、归藏氏、轩辕氏。

  己清喾,于公元前4053年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权,为首任氏族首领。至第七任首领己匠敬,于公元前3790年,由妘颛顼高阳氏政权取代。

  少昊金天氏,第109代,炎帝神农氏后裔,姜喾美,于公元前3380年,取代颛顼高阳氏政权,建立帝喾高辛氏,为高辛首任帝王。

  《史记》记载,所谓榆罔弟轩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帝挚、姬弃(后稷)、子契、姜尧、系帝喾高辛氏,第廿九代族孙。与帝挚、唐尧同一年代,还有炎帝神农氏后代,祝融氏,第68代族孙,伯夷(吕氏始祖,齐大公,吕尚系其第三十代嫡孙)伯常 伯称。

如此看来,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百家姓中绝大多数均源自祝融氏族之后得姓。

《史记》的十五世次是:“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亶父→季历→文王。”

以上,后稷至周文王,历经1150余年,只传十五代,显然不合情理。

《国语•周语》祭公谋父曰:“及夏之衰也,弃稷(农官)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经老夫考证,夏衰始于帝孔甲之世,从唐尧年代至帝孔甲末年,相隔500余年,不窋不可能是弃稷(农官)的儿子,最少延续十五代后稷氏农官。有邰氏不窋弃官,率族庆阳,其孙公刘,帝夏桀废农桑率族豳地,建立豳国。

经考证确认,周祖后稷公卅二代至唐国侯姬虞一脉相承。

  溯吾祖上古先祖唐叔虞,受封唐国(今山西太原)为侯,其子燮公继位改唐国为晋国,传至十七世晋公侯姬却至封于河南温县,因地为姓,食采于温亦号温季。此后,温意传十七代,至三十四世西汉恂侯温疥嫡孙温何定居太原,开创了兴盛局面,发扬光大,太原郡始此。卅六世温何传四代至序公、庠公兄弟,皆因仕外而派分东南,吾祖乃城南派庠公裔也。

  由四十世温庠传九代,至四十九世胎祖温恢(即原谱记载胎祖温原孙,仕东汉太傅),仕三县县令,两郡太守,曹丞相府主薄,监察吏治。东汉建安戊子,魏扬州刺史。五十一世温憺,字少卿,河东太守,夫人颍川陈氏,夫人清河崔氏,生二子,长子峤,次子兖。《晋书》记载:“温羡,字长卿,太原祈人,汉护羌校尉之后也……父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曰六龙”。至五十二世温峤,因王敦、苏峻叛乱,于东晋大兴,戊寅公元三一八年率部勤王有功,封始安郡王,出镇武汉、九江,任江州剌史,历事西晋、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堪称两晋重臣,三朝极品,赠谥"忠武",传十一代,至六十三世温皋,于唐武德戊寅岁(公元618年)携家属入籍浙江,后为扬州刺史。皋公生子穆公,穆生子二,长曰颐,仍籍浙江,次曰颙,即本祖,徙浙江温州永嘉,仕枢密使,于唐咸亨三年壬申岁(公元672年),奉旨入赣,任虔州即今赣州刺史。娶夫人万氏,孙氏,生子誗,授虔化即今宁都县令,系赣、闽、粤发祥之祖也。

  此后,由温誗嫡传七代至温同保,定居野芋窝,为石城温氏大始祖。此后,由其第九子,元旺公嫡传六代孙,温辉,号少九郎,因北宋末年,遭金人扰乱,跟随父母,由石城下五里檀树下,先迁永定,再迁上杭洪山塘定居,是为盛族,为福建上杭温氏一世始祖。

      从此,吾祖温辉九郎位下,人丁兴盛,遍布神州,繁荣昌盛。


分享按钮>>福建温林五郎公子孙访亲团赴广东拜访宗亲
>> 来自石城温氏同保祖居地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