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晏氏始祖丑第公源流考

    中华晏氏网 2010年3月13日 晏金洲


                                                                        高邮晏氏始祖丑第公源流考

晏金洲 2010.2.6

高邮久敬堂始祖丑第公现在传至二十二世。据高邮《晏氏宗谱总支系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谱记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俞氏夫人。因“文革”中大多数家谱毁坏,无法查找有关于丑弟公祖籍方面更详细的信息记载,作为千古贤相晏子的后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对此进行进一步考证。在有幸结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晏爱敏老师后,我倍加查考高邮晏氏祖脉的决心和信心。经过近一年来的浩瀚论证,查阅大量地方省通志和府州县方志,今天终于得出最终考证结论:高邮始祖丑第公支系属于东南晏氏谱局五世祖晏殊曾孙(八世祖)敦乐公(敦复公胞弟)之子(九世祖)晏节的后代。同时也是我对祖父福泉公诞辰90周年的最好的纪念,以慰先人,以承后世。

考证经过和依据如下:

丑第公生活朝代考证:明朝初期

根据据高邮《晏氏宗谱总支系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谱记载官职为“都指挥官”,可以确定为明朝前期官职。查证《明史》明朝兵制记载:明初洪武八年(1375)十月,朱元璋下令,改行省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钦命即皇帝的诏命。查证《明史?选举志三》:明代武将之除授由兵部武选司掌管。高级将领须经会推产生。总兵、副总兵有缺,会推二人,皇帝从中选定一人。其下参、游、守等官的最终任用权都在皇帝手中,如各边守备、提调等官的产生俱要经过“钦依”。根据族谱记载“俞氏夫人”,可以确定丑弟公官职应为正二品(或从二品)。查证《明史》职官志记载:【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明朝“从二品”以上官员妻子才可以称呼“夫人”。

根据目前高邮久敬堂晏姓后人已至二十二世,采取嫡脉单线上溯的方式推定丑第公生活年代,并参考全国其他姓氏家谱一代人年龄范围在26—33岁之间,取平均27.5岁一代人推算,大约生于元末明初或明朝中前期,大约在公元1400前后,基本符合历史进程和人类繁衍规律。

因自唐末藩镇之乱之后五代十国分裂华夏大地,自北宋以来封建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反映在大量地方志中的是对于武官秩志记录简单,至元代以前地方县志几乎全部失考。明初朱元璋为保朱姓子孙江山万代,大肆杀戮功臣武将。所以对于省级军事机构的都指挥官职目前未查询到省通志记载。猜测丑第公都指挥官应属于南京中军都督府记载的南直隶文献,目前未查证到。据悉《江苏省通志稿》已出版,待阅读后进一步查证。

【考证结论】: 综合以上四项相互印证,确定晏丑第官职应为明初(正二品)都指挥使或(从二品)都指挥同知官职。



丑第公祖脉:东南晏氏谱局八世祖敦乐公



高邮晏氏祠堂建造年代无考,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原址位于在高邮市千年古镇界首镇老晏河集镇晏后庄,宗祠规模很大,原有飨堂前后各3进、门楼1间、天井1方。祠堂坐北朝南,门楼大门朝南。门楼上方嵌“晏氏宗祠”石额。祠堂内设晏氏祖先神柜,上供祖先牌子3块,书有历代祖先名号。神柜前悬金字抱柱楹联:“守祖宗百世良谋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

高邮晏氏堂名对为“善交世泽,久敬家声”。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族谱记载:“晏氏堂名的由来都是上古祖先晏平仲做过当时的齐国大夫交朋久而敬之,故孔圣人都有所称赞。”这个实际上是清末晏氏族人的白话表白,由于不知孔子的原话故这样记述。据典籍记载原话是:“千古圣人”孔丘(前551—前479)曾赞晏婴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代官修家谱到宋朝民间修谱,均有一定的礼法和民间风俗规定。一个大名望家族一般有总堂名,各地分迁支系为区别于总堂名,一般在居住地另建祠堂,并根据本家族的名人或孝行或官职或荣耀等命分堂名。在分堂下面出现迁移的各支始迁祖也会单独建立家祠并另立堂名,当然有一定的含义。比如高邮分支堂号名“久敬堂”,应该与阜宁“善交堂”为同宗近支系关系,同时记载或口传从苏州阊门一代迁入苏北,而且目前都传至22-23世。说明高邮始迁祖和阜宁始迁祖的先祖应该同宗兄弟或近支关系。估计应该同为江西分堂号“姜桂堂”的分支。根据阜宁“善交堂”光绪年间族谱记载为晏敦复后代。我父亲小时候听高邮晏氏族人年长者口传:我祖长做过大官(即宰相),并有个祖上叫“晏九老爷“的正堂县官。实际是叫“晏节老爷”,口音有误。现在经查明考证晏节为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义乌知县,并在本县建忠孝堂祭祀颜乌和宗泽。根据《东南晏氏统修总谱》记载晏节是东南晏氏谱局五世祖晏殊和八世祖敦乐公的儿子。敦乐公是敦复公的胞弟,且只有兄弟两人。从另一侧面佐证了我对于阜宁善交堂和久敬堂取名的含义和两个支系之间关系的推论。



丑第公世系:东南晏氏谱局二十一世



现在查到《余姚县志》卷十九(选举表)记载晏垚:“殊六世孙”任隆兴府(今南昌)司法官职,以及湖南湖南图书馆汨罗《晏氏宗谱》记载始祖“子忠”公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南昌迁移到湖南汨罗,同时《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记载二十一世“寅五”公由辟邪(今南昌)客居南京。(另据晏春林教授讲据传“子忠公”也是一员武将,待查找到汨罗《晏氏宗谱》进一步考证。)

东南晏氏谱局二十一世大约也是生活在明朝中前期,即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1465—1487)。同时根据丑第公的生活年代基本确定在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1465—1487)。“子忠”公和“寅五”以及“丑第”公三人姓名中的“子”“丑”“寅”正好按照“地支”排行的,应该是兄弟排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分迁。

因此推断丑第公的世系应该是东南晏氏谱局二十一世。

查证《江西省通志稿》记载:成化元年乙酉春二月广贼寇赣州龙南,巡按江西御史陈远、布政使翁世资、按察使林鹗、都指挥王贵讨平之。(豫章书“林鹗传”云:成化初超迁江西按察使,广东寇赣州急调兵御之遁去广信,妖贼妄称天神惑众,捕戮魁立解散。)成化八年壬辰,草寇李福正聚众于南村洞同知章廷州蔡志。成化二十年甲辰,闽广流寇犯境入瑞金捕,同知王廷珪督民快御之为害。

高邮晏氏祖辈口传的因“长矛造反”来扬州高邮。查《扬州府志》记载: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扬州盐贩聚众起事,当地守军失利,宪宗诏命南京佥都御史高明讨之。成化四年(1468)八月,再命锦衣卫指挥佥事冯珤缉捕沿江盐贩。时贩盐者连数十艘船,杀死巡江千户及巡江官兵二十四人,宪宗敕冯珤会同高明及总督成山伯王琮严加缉捕。成化五年(1469)春三月,扬州盐贼钱厚作乱,称江海上公,备倭都督签事董宽擒之。

现在根据以上分析推测:丑弟公属于明朝南京中军都督府南直隶(管辖范围江西、江苏、安徽)都指挥使司军籍。从江南陆路带兵辗转苏州阊门,沿运河北上到达扬州征讨盐贩作乱,丑弟公因军功皇帝亲授都指挥官【正(从)二品】。为防止盐贩再次作乱,明朝皇帝顾虑苏中高邮兴化地区为100年前张士城起兵称诚王的地方,奉明朝皇帝钦命长期驻防高邮而入籍居晏河村。
夫人俞氏,生二子,长子福公,次子荣公。丑弟公葬于原高邮县周山人民公社晏河大队晏大庄旧晏河学校前【现晏大庄庄台晏海洋家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造反挖了坟墓,据传说棺内有官服和武官用刀枪出土。

根据江西泰和姜桂堂《晏氏族宗谱》记载为敦肃公后裔。但是原谱书记载“敦肃--崇定”只隔一世,有矛盾,敦肃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 年)中进士,大约生于1090年左右,而崇定按《吉安晏氏家谱》记载生于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相距86年,似乎不符合常理?中间似乎还应该有2代人?经晏教授查找,敦肃的儿子叫湜,湜生二子晋孙和云孙,以下世系无记载,是否就是崇安和崇定,从时间上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江西泰和晏氏是敦肃公的后裔确切无疑。另根据《仪征重修族谱述略》记载“-----由烈公至英十八世矣,以前未经记载者已一二世,以后未经编次者更三四世及今已未能悉考,倘不加修辑,后益无由叙述,将始祖忠烈派不至湮没者-----”皇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岁在丁巳年孟春望日真州二十五世孙中英(约1630——1700)谨述。

通过以上证据充分说明,元朝大部分民间修谱断代了,在加之战乱迁移,对于家谱未经记载不可避免。古代不是像现在公元纪年,祖辈生活时间年代一目了然。而是通过皇帝年号和天干地支纪年,所以容易混淆记载。比如明朝有嘉靖年号(1521-1566),清朝有嘉庆年号(1795-1820)。两个年号相差200年左右。南宋时金人南侵和元朝初灭南宋战乱,对于民间保存家谱和修谱是困难的。蒙元统治江南汉族至少是不提倡和不允许的。元统治者之所以禁止是为了防止汉族发挥宗派力量不利于统治,政治上也曾一度停止了科举取士。所以后代修谱会出现元朝89年统治时间内晏姓分迁支系后裔先祖的失考记载的根本原因之一。加之古代社会交流交通不是像我们现代社会交通如此发达,一封家书要等上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情,迁官一任要走一两个月的路程也属于司空见惯之事。同时统治者的严厉,故家谱在民间不轻易出示于人。

根据以上资料确定:“善交堂”为晏敦复后裔,“久敬堂”为晏敦乐后裔,晏敦肃后裔在江西吉安和湖南等地。

由于南宋灭亡,元朝的残暴和种族歧视政策,加上元朝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各地方官均有蒙古贵族担任,官职叫达鲁花赤。蒙古语“掌印者”的音译。按照蒙元制度,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这种制度在江南汉族心中有一种屈辱和断送了仕途前程,没有了继续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显要门庭出人头的机会。尤其是宋朝在科举制度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到高峰,而元朝则停止了科举取士,也就断了江南士子读书出仕的愿望。加之元朝的种族统治政策,所以在元朝不到90年的统治时间里引起江南一带起义造反的居多,比如湖北的陈友谅、江苏泰州的张士诚、安徽凤阳的朱元璋等。

高邮晏氏堂名对“东齐世泽,南宋家声”中的“东齐”含义是指远祖系春秋齐国晏子贤相的后代,为孔子称赞。“南宋”是指宗祖系北宋宰相晏殊以及曾孙南宋兄弟三人中进士的晏敦复、晏敦临、晏敦肃的家族声望和不畏权贵的风骨。

从“东齐世泽,南宋家声”堂名对分析,各取首字“东”和“南”合并即为“东南”二字,东南晏氏在宋朝为官宦显族人家,充分证明高邮晏氏族丑第公是宋代江南东南宋朝宰相晏殊晏姓的后裔。

结合高邮晏氏丑第公迁到高邮的时间基本在明朝前期阶段。由于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因明朝一般认为是宋朝的延续,所以加之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民间修谱非常之盛。所以作为东南晏殊的后代,当然以做过宰相的晏殊为荣耀,故堂名对为“南宋家声”。宋代临川晏氏家族在江南为达官显贵的官宦大家族,而且出现过“一门十进士”的家族辉煌历史。更深层次的是说晏敦复晏敦临晏敦肃三兄弟同辈中进士的辉煌。同时结合余姚县志记载晏敦临绍兴四年(1134年)至二十三年任余姚县丞,以及开庆元年(1259年)己未周震炎榜进士晏垚(yáo)(约1225—1280)在县志中明确记载为“殊六世孙”和隆兴府(今南昌)司法。以及晏春林教授提供的晏敦乐于绍兴年间中元榜,官从政郎。以及宋史记载晏敦复(1075~1145年),在南宋临安任吏部尚书,因反对秦桧投降遭迫害,故不久,敦复请外调,于绍兴九年(1139)以宝文阁直学士贬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后人立祠祀之。这些说明了晏氏后人以祖先们的正气和正义为传承家风。

至于为何《余姚县志》明确记载晏垚为“殊六世孙”,说明在南宋考取进士是要考察家族身份的。同时结合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据史料记载朱元璋迁移了苏松湖嘉杭等府的移民到江北扬淮一带。“明王朝要巩固政权,首先就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其中有一项措施就是移民。移民的原则是“狭乡之民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规定对移民“给牛种车粮、三年不征其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五府,由于占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比其他地区发达,人口也较其他地区稠密。这里很自然地就是人口输出地区。”

同时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凭借农民起义争得天下的朱元璋,浙江成为朱元璋最早站稳脚跟的地区之一。因此作为反对元朝暴政的前沿阵地,晏氏家族肯定会加入反元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据族谱记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根据时间和官职可以基本肯定始祖丑弟公生活年代为明朝前期1400年前后。

至于从苏州阊门迁移的说法,目前没有查证到苏州有晏姓后人的信息。经过专家考证,阊门是迁移集散地,不一定说明丑第公先祖就是苏州人,但是肯定是在江南一带生活的官宦人家。因为移民队伍中有官僚地主阶层。

据长辈口传,因长矛造反,有八大姓“张、晏、邵、叶、甘、丁、(黎、葛)”迁来高邮,也有一说是“六(姓)人家先(祖)”。据说均来自苏州阊门,而且祖先均为官员。据传有兄弟三人,推测我祖是排行二,有长兄仍留在江南苏州,还有一弟可能在苏北某地。

“我们注意到,关于苏州阊门移民的事,在明人著述中不见,传说和故事也是在晚清后才开始,民国年间越传越广,越传越离奇。民国年间,苏北更是多灾多难,民国二十年的水灾,里下河一片汪洋,几乎全部陆沉,死亡近8万人,外出逃荒约170万人;民国二十七年,黄河花园口南堤被炸,黄河再次夺淮,苏北受灾达20个县,210多万人失踪,480多万人流亡他乡。再则,自清末民初,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相继通车,运河淤塞,苏南经济日趋活跃,苏北经济日益萧条,直至建国前夕,江南还有数万苏北饥民在游食,这样,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如此之大,加之多年来,人口变动频繁,讹传和附会也就在所难免。”

祖先对“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守祖宗百世良谋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和“有道德才可善良,方为昌宗耀祖卫国保家”分析:我晏氏倡导教育,与晏殊倡导教育的家风一脉相传。

考证最终结论



高邮始祖丑第公支系属于东南晏氏谱局五世祖登神童科官观文殿大学士(北宋宰相)晏殊曾孙(八世祖)敦乐公(敦复公胞弟)子(九世祖)晏节的后代。

晏金洲于南通 2010.2.6

【参考文献】

1、《东南晏氏统修总谱》

2、《东南晏氏统修谱历代谱序》

3、《东南晏氏统修谱东齐序(源流序)》

4、《东南晏氏统修谱官宦录》

5、《东南晏氏统修谱宠膺录》

6、《明史》

7、《东南晏氏世系纲领总图》

8、《余姚县志》

9、《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

10、《云南楚雄府复归山东临淄之世系》

11、《吉安晏氏家谱》

12、《扬州晚报》(2008年5月17日)“文化周刊”-<档案解密>B1版《苏州移民和洪武赶散之说》

13、《义乌县志》


分享按钮>>寻根祭祖 祈福民生(滕珦文化研讨暨开谱仪式)
>> 宜昌燕狮公司获“企业创新发展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