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晏氏始祖丑第公源流再考佐证

    中华晏氏网 2010年10月18日 晏金洲


                                                                     高邮晏氏始祖丑第公源流再考佐证

                                                                                    晏金洲 2010-10-13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体裁又发展到如宗谱、世谱、家谱、家乘、谱录等。

        高邮久敬堂始祖丑第公《晏氏宗谱总支系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谱记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俞氏夫人。因“文革”中大多数家谱毁坏,无法查找有关于丑第公祖籍方面更详细的信息记载,现阶段根据所查考资料进一步佐证第一次考证结论。

        高邮晏氏祠堂建于明清时期,原址位于在高邮市千年古镇界首镇老晏河集镇晏后庄,宗祠规模很大,原有飨堂前后各3进、门楼1间、天井1方。建国后(1952年前后)合作化运动改做粮站,不久又变为加工厂,最后经拆除材料用于建张庄小学。祠堂坐北朝南,门楼大门朝南。门楼上方嵌“晏氏宗祠”石额。祠堂内设晏氏祖先神柜,上供祖先牌子3块,书有历代祖先名号。神柜前悬金字抱柱楹联:“守祖宗百世良谋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

        一、“东齐世泽,南宋家声” 来源考证

        根据欧阳元、周伯琦撰《世德堂记》记载“---------,夫生生者德之至也,东齐晏氏名堂世德良有以也,夫在宋之初兴有为丞相赠太师,封楚国谥元献公,讳殊者中神童科,以道德文章,见遇真宗皇帝辅导,---------,其曾孙吏部尚书讳敦复,又同编修官胡铨伏阙抗踈,谕和议使朝廷不污犬羊之腥,----------,礼部尚书讳陶(字桂山)者,又能上书谕贾似道误国,以匡时君守高邮,保孤城全万民之命。----------,临安察推讳畿孙及其【堂】弟大学士讳宗镐又能置义田以济乡人,建义学以教族子,大传【訚】之孙莹以明经宾献府。-----------;当罢行者公言之民,或蒙其惠以此观之,由元献公迄于今历年三百其显晦,虽不常皆能法上天生物之心,惟恐一物有悖于天理。”——元至正十年(1351)岁次庚寅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廉修国史、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庐陵欧阳元撰,资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治书待御史,番易周伯琦撰。

        高邮晏氏族人年长者口传:我祖上做过大官(即宰相),根据欧阳元、周伯琦撰《世德堂记》记载“---------,东齐晏氏名堂世德良有以也,夫在宋之初兴有为丞相赠太师,封楚国谥元献公”——指北宋宰相晏殊。

        “东齐”——来源于《世德堂记》中的“东齐晏氏”,“南宋”——来源于《世德堂记》中的“晏敦复反秦桧议和”和“晏陶反对贾似道误国”两个典故,《世德堂记》撰元至正十年(1351),——是因为宋室南渡迁都城在南方的临安(今杭州)。所以取“南宋”二字。另据《杭州志》文化艺术篇记载:宋代杭州文化荟萃,刻工精良。北宋初年,官府禁止民间刻书。熙宁元年(1068年),禁令松驰,杭州的民间刻书业逐渐盛行。晏氏、钱氏是杭州较早的两家书坊。南丰公益书院佛教年表(4)记载: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晏氏刻《妙法莲华经》刊行,贮于山东(聊城市的一个下辖县)莘县寺塔内。【1968年在山东莘县宋塔内发现的四种七卷本的《妙法莲华经》,分别是北宋仁宗时期和神宗熙宁时期的作品,为杭州钱氏、晏氏家族所刊刻。】南宋时,杭州成为全国刻书出版业中心之一。今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当时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中心。

         丑第公的推算出生年代大约在1361-1373年左右出生,正逢元朝末期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对于江南一带尤其是苏、杭、嘉、松、湖五府一带富裕江南采取一系列的安抚措施。也就是说《世德堂记》承旨撰写的背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足以说明江南晏氏家族在元朝统治者心中还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力当然来源于两宋时代晏氏家族的辉煌和政治宦绩。但是元朝由于对汉人采用压制政策,在各地反抗起义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才采取安抚政策,九十多年的统治时间了只举行了不到10次科举,压制了士家大族的入仕和光宗耀祖之夙愿。对于盘踞在苏州的张士诚,因为其胸无大志没有统一天下的雄才伟略,江南晏氏家族根据多年的政治经验,不会看好张士诚。而朱元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浙江东北地区是最早归附朱元璋的地方,因此晏氏家族会选择支持朱元璋义军。此后朱元璋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

         由于战乱以及迁移的不固定性,生活在苏杭一带的晏敦复和敦乐兄弟后裔,便引用孔子称赞晏婴的一句话:“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取“善交”和“久敬”二字为江南晏氏世德堂的两个分支堂号。“善交”在先为兄敦复后裔堂号,“久敬”在后为弟敦乐后裔堂号。

        二、祖辈口传祖上“晏九老爷”再考证

         高邮晏氏族人年长者口传:并有个祖上叫“晏九老爷“的正堂县官,且断案如神,公正,审案能力强。

        一种可能是“晏节老爷”口传音有误。现在经考《义乌县志》203页记载:晏節,义乌县令,江西临川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1年)任湖州府嘗新县(今湖州市长兴县)儒学。绍兴三十年(1161)至乾道元年(1167年)任义乌知县。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并在本县建忠孝堂祭祀颜乌和宗泽。根据《东南晏氏统修谱》记载晏节是东南晏氏谱局五世祖晏殊的曾孙晏敦乐的儿子。晏节生三子:长子添佑,迁居绍兴府中榜元;次子大中,未详;三子行中,未详。

         一种可能是指官从政郎的晏敦乐,排行五十九,是否时人称之为“晏九老爷”也未尝可知。且晏敦乐是晏敦复的胞弟,且只有兄弟两人。经考证,在唐宋时期,还盛行以排行相称或者以排行加官职相称,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欧阳修被称为欧九。但要注意,这种排行不是同父兄弟的排行,而是同曾祖兄弟的排行。

        根据《东南晏氏重修宗谱》记载,晏敦乐:(1078—1126年),字景易,排行五十九,官从政郎【同从事郎知县从八品:选人用举考及功赏改官。政和二年(1112),由通仕郎改为从政郎】生于元丰戊午年六月,卒于靖康丙午年(1126年)九月。娶钱氏,生于元丰己未年(1079年)七月份。继娶陈氏,生于元丰庚申年(1080年)十月份,卒于元符庚辰年(1100年)十月二十四日,葬于祖山。生子一:节。

        三、 丑第公生活年代和祖籍地考证

        根据扬州包氏(包拯世系)、高邮王氏、宝应吉氏以及参照全国其他主要十多种姓氏的家谱记载,其始祖在元末明初出生的世系至今平均约28岁左右一代人。基本可以推定高邮始祖丑第公江西始祖墉祖第17或18代孙,元末明初洪武年间在世。现在苏北移民家谱大多数记载或均称祖辈口传祖籍系苏州阊门移民的后代。苏州阊门移民也是主要发生在明洪武和永乐年间,时间上基本一致。但是丑第公不一定就是生活在阊门的土著居民,应该是苏、松、杭、嘉、湖一带人。根据以上考证资料,晏节在义乌任知县,其长子添佑中榜元,迁绍兴府。可以推定为丑第公的祖籍在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一带京畿范围。

        四、俞氏夫人籍贯考证——江南一带大族俞氏

        我无意中竟然发现高邮久敬堂始祖丑第公《晏氏宗谱总支系图》记载丑第公后代世系中没有一个娶过俞氏为妻的。再经查阅《高邮州志》中所有姓氏名单,均没有发现俞氏。说明俞氏非江北姓氏属于江南大姓。

        在查俞氏家谱及相关资料考证,俞氏在元末明初以前基本集中在浙江北部、江西东北部和安徽徽州一带。根据《上虞崧城俞氏家乘》记载“江南无二俞”。

        上虞崧城俞氏家乘》是俞氏所有家谱中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家谱之一。首先,它的编撰者是俞亨宗(1134-1222)。亨宗是五峰俞氏的十六始祖,宋隆兴二年进士,任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亨宗曾宰常州、宜兴,迁国子监主簿、军器监主簿,知漳州。嘉定初,朝廷又起用他提点江淮路铸钱公事,迁江东转运,入为吏部郎、大理少卿,秘书少监。他六次上书朝廷要求退职回家,皇帝仍叫他“直显谟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告老前,皇帝给他“增一秩,加秘阁修撰”,又赐赠刑部尚书。他寿也长,一直活了89岁。也是绍兴“十族俞”的始祖。当《上虞崧城俞氏家乘》编撰时,亨宗任秘书阁修撰,掌职国家图书馆和官档,所以具备搜集资料的有利条件。可信度较大。遂“蒐葺先贤遗帙,绘影列图,集成一卷”。其次是宋朝的大诗人陆游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撰写了《俞氏家乘源流叙》,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字务观,号放翁,他出身官宦家庭,他出生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少年时饱受战乱。他的诗歌创作极为宏富,今存9300多首,风格雄浑豪放,洋溢强烈的爱国热情。陆游为俞氏家谱作了家乘源流考证,使《上虞崧城俞氏家乘》锦上添花、更显珍贵。

         作为俞氏,家谱、家乘所保存的不下几百种,但最珍贵的经典文献莫过于马岙“金字谱”、《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和《次坞俞氏》。马岙俞氏珍藏的宋代《五峰俞氏宗谱》,俗称“金字谱”。成谱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主编撰俞浙是五峰俞氏二十始祖。宋开庆元年进士、监察御史,敢于弹劾贾似道而闻名天下。“金字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共四篇。第二部分为图象,共十一幅。第三部分是世系图。完全是总谱性质的家谱。浙江省的俞氏,包括江苏苏南、徽州、福建的一些俞氏,除次坞俞氏外,都可以和它对上号。“金字谱”没有刻版印刷,绝对孤本,全部是当事人用广漆调和金粉而写成的。全部是名家原始手笔。无论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人文价值来看,都是俞氏中最珍贵的历史文件。由于年久损坏,现正在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研究所进行保护性的抢救。

        五、丑第公官职和婚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丑第公应为官宦大家,至少在封建社会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嫁娶观念看,丑第公娶江南大姓俞氏夫人,便可印证。

       丑第公官职为都指挥官。根据我专程到南京图书馆查询《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江苏省通志稿》以及《金陵通志》等记载,明初靖难之役明故宫大火,档案焚毁,以及后来明成祖的人为划分新官与旧官。至少许多军籍档案缺失。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和建文年间的官职和军籍资料难以复原和查询。

        丑第公官职应该属于旧官。查证资料如下:

        永乐初规定,凡是“奉天征讨”有功升职的武官,现在升为都督、都指挥者,照洪武旧例与流官;现在升为指挥者,除了已定流官、世官者仍旧外,未定者俱与流官;现在升指挥以下千、百户等各级武官者俱与世袭。而靖难期间归附燕王、后来又立功升职的建文方面的武官,如果是在洪武年间原授职役,今升千、百户等官者,俱与世袭;升指挥者与流官。如果是在“革除年间”(即建文时期)升授的官职今归顺又升职者,以及全国各都司卫所中凡是在革除年间升授官职的武官都“与流官,止终本身。”(《兵部一·铨选一·升除》)

         由此可知,在永乐初,凡是在靖难之役中升为指挥的武官,一般都与流官。而升为指挥以下的各级武官,俱与世袭。但是在“革除年间”由朝廷升授的武职,只准本人任流官到身终为止,不准世袭,显然这是对建文时期所授武职的一种否定。可见永乐初年的流官大多是靖难之役的政治性产物。

         新、旧官的区别始于永乐初年,是靖难之役的直接产物。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成功后,为了犒赏自己的部下,在永乐元年规定:凡是在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间(建文帝年号被燕王朱棣用洪武年号代替剥夺)随自己“奉天征讨”获功升职的武官皆为“新官”,而洪武三十一年以前及永乐元年以后升授的武官皆为“旧官”。(《兵部八·武臣袭替》“永乐元年十一月”)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新官在袭替、比试、优给、优养等方面都要优于旧官。其具体内容,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凡事优厚于旧,名曰新官,而以开国功臣名曰旧官。

        新、旧官之间的差别在选簿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由于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处仅举数例以为说明。新官出幼袭职之例,如永乐二年,张刚十三岁,因父病故,准与优给, “至永乐四年终住支袭职”。(明《府军前卫选簿》前所世袭百户张勋选簿,二辈张刚)即张刚优给满十五岁住支,十六岁出幼袭职。旧官出幼袭职之例,如永乐七年,锦衣卫水军所副千户卞铎病故,嫡长子卞昱五岁,准与优给, “至永乐十六年终住支袭职”。

         选簿的例子与新、旧官的有关规定完全一致。新官在诸多方面优厚于旧官,这将给卫所武官世袭制度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明成祖人为地将靖难功臣列为武官中的特权阶层,又势必会造成卫所武官内部的不平等和隔阂,不利于武官集团的团结。直到嘉靖八年才终于废除了新官不比试的特权,新、旧官子弟袭替时俱要一体比试,而在袭替、优给、优养等方面的区别仍然保留下来。因此终明之世,新、旧官之间的差别一直存在。结合前面提到的永乐初年有关流官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永乐皇帝在制度上的变革,其影响由卫所武官世袭制度亦可略见一斑。

         六、丑第公迁移高邮路线

         际元末明初,“维时盗贼螽起中原陆沉,兄弟分迁各择都邑而处焉 。”从《太祖实录》早年的记载中这便可窥得有寓兵于农的思想,到永乐初卫所的屯田制已相当完善。朱元璋常令送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孤寡妻儿还乡。大部分军人、家属及其后裔在驻地世世生息,人口众多。家属同守与寓兵于农是卫所制两大主要特征。从最初设立卫所,军士、军余人等便是携带家属同赴守地的。

        太祖洪武七年(1375)倭寇海上命静海侯吴征率沿海卫兵备之。(《扬州府志》卷之十六封建记载。)丑第公随同静海侯吴征征战,明初洪武八年(1375)十月,朱元璋下令,改行省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丑第公因军功为皇帝授命的都指挥官【正二品】,属南京中军都督府南直隶(管辖范围江西、江苏、安徽)都指挥使司军籍。明朝皇帝顾虑苏中高邮兴化地区为张士城起兵称诚王的地方,奉明朝皇帝钦命长期驻防高邮而入籍居晏河村。丑第公一种可能为建文帝皇帝授命的都指挥官,在高邮抵抗燕兵。另一种可能是归顺燕王,永乐称帝后授命丑第公为都指挥官,故家谱未具详细记载。

         始祖丑第公于明初由苏州阊门溯京杭大运河(古代重要军事运输南北大动脉)而上,经瓜州到扬州府高邮州界首镇南面小闸沿古运粮官船的老界河向东五华里停留驻地入军籍屯田而居,因之村落叫晏大庄。夫人俞氏,生二子,长子福公,次子荣公。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至明朝中期,晏大庄村落规模已经很大为,号称“九口十三井”,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姓,村落亦称为晏河村。丑第公葬于原高邮县周山人民公社晏河大队晏大庄旧晏河学校前,文化大革命后期,因当地政府平整土地平坟墓未保存,据传说棺内有官服和武官用刀枪出土。
 


分享按钮>>中文缪的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中华龙氏宗亲联谊会四川分会会长龙巨胜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