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殊故里沙河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晏氏网 2013年1月9日 晏发根


晏殊故里沙河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晏殊故里晏发根报道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这种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

    而承载这种文化的基础则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种传统村落建筑,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12年12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故里沙河村名列其中。

 

1.千年古村---沙河村

    沙河村---晏殊故里,因晏殊而闻名。

    晏殊故里座落在抚河中下游东岸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西北部的沙河村。沙河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自古素有“七星伴月”之称。沙河村有着1100年悠久的历史,是东南晏氏祖居地。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晏氏子孙,占晏姓总人数80%以上。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晏氏子孙,考取进士、举人者有三十多人,在朝廷为官者有一百多人,出生在沙河村的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就是晏氏家族的光辉典范。

    晏殊故里目前有二千多人,四百余户。村中有标志性建筑晏氏家庙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晏殊神童古井。全村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砖瓦建筑三十余幢,这些房子大门上方大多有古人题刻的门头石匾,记载晏氏先祖齐国宰相晏婴、北宋宰相晏殊到南宋反对秦桧议和的吏部尚书晏敦复等的光辉事迹,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村东有仁宗皇帝御赐“江山第一楼”,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为此作过楼记,由于历史变迁,毁于兵燹。村西有座晏公神庙,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原因,现只存遗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建一座小庙祀拜先灵。

 

2、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村人,北宋仁宗朝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和教育家。晏殊从小天资聪颖,五岁能文,七岁能诗,乡里号称“神童”。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晏殊十四岁,张知白安抚江南时,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晏殊便一帆风顺,登上仕途,以后数度迁升,至真宗天禧四年(1020),晏殊三十岁,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参与朝廷机密要事,成为皇帝宠信的大臣。真宗卒后,仁宗继位,晏殊又因功迁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仁宗天圣间,因反对张耆为枢密使,违背了刘太后的旨意,罢枢密副使,留守南京。之后,他大办教育,扶助应天府书院,聘请德才兼备的范仲淹主教讲学,极力支持庆历兴学,从此,全国大范围兴办书院,文事昌盛。“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晏殊是宋代振兴教育的第一功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以后晏殊又召还京师,为御史中丞,任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仁宗明道间,出知亳州,徙陈州。庆历三年(1043)召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是为晏殊生平事业的顶峰。此后再出知颖州、陈州、许州。六十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六十三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六十四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罢朝二日,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晏殊虽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如范仲淹、孔道辅、宋庠、宋祁、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和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为晏殊女婿,但晏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擅长书法。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风格,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和江西词派的领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景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开一代词风,成为婉约词派的创始人,。被推为开创临川文化的领头雁。晏殊的《珠玉词》有妙如珠玑,和婉而明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晏几道,晏殊第八子,承父词风,将婉约词艺术推至顶峰。以“二晏父子”为北宋杰出的文化代表,为宋词小令艺术里程碑。加上后来晏殊门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江西籍的政坛文豪,形成了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3、晏氏家庙历史渊源

    晏殊故里,标志性建筑是晏氏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晏氏家庙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晏氏家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由于当朝重臣晏殊功劳有加,仁宗皇帝御书“衮绣堂”予以褒奖。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东南晏氏宗谱?郜公肇基沙河地舆图》里画着御翰衮绣堂的屋基图。到了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沙河村工商人士晏老五举全家之财力在原晏氏家庙的基础上进行扩大重建,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面貌焕然一新。并请日本留学生、当地名流、著名教育家桂瑞藩题写“晏氏家庙”四个门头石匾大字。书写时,在“氏”字右上角多加一点, 以示非同凡响。

    晏氏家庙和晏殊神童古井是晏殊故里唯一保存下来的两处历史文物,千百年来见证着晏氏家族的兴旺和发展。

    晏氏家庙,几经修缮,历经千年,现占地面积达24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江南建筑。大门口原有一副十分醒目的对联:“笼内参岑收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指的是晏殊得意门生,当朝名相富弼、范仲淹、欧阳修、苏颂。现在大门口的对联“大宋神童第,东齐宰相家”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戴子介题写的。房屋为一联前后两进五间,座北朝南,地面北高南低,中间有个天井,井通天宇,上接纳日月雨露,下通透惠风瑞气。前屋进大门木梁上东、西悬挂着二块“文元”的匾额,意为进门读书中进士。后屋靠天井前排有块“声蜚翰院”大匾额,后屋中间有二方红底镀金匾额,一为“进士”,一为“都谏第”。后屋中堂匾额为“衮绣堂”,是宋仁宗皇帝特敕。两旁有一副黑底镀金的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尤存”。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的,写的是齐国晏婴廉政和南宋晏敦复反对秦桧议和。中堂匾额右边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一幅头戴乌纱,手持朝笏的肖像画,肃目长髯,仪表堂堂。中堂匾额左边是婉约派词大家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晏几道的画像。这些画像是南昌美协副主席李秋鸣的杰作。

    晏氏家庙历经沧桑、世深代远,融建筑、艺术、文化底蕴涵为一体的晚清建筑瑰宝,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留有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建筑遗迹和文物史料。是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4. 晏殊神童古井

    晏殊神童古井,相传为晏殊的父亲晏固所凿,几经深掘改造,历时千余年,修筑而成现状。此井水质甘醇,清爽可口,冬暖夏凉,长年泉涌而不竭,煮茶无垢,喝这口井水的人,敏慧聪明、健康长寿。据说,晏殊3岁的时候,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自从喝了这口井水后,出口成章,会下地跑步了。成为乡里闻名的“神童”。以至14岁,登神童科,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神童古井,外井口近方形,由四块长麻石组成,石长1.21米,宽1.15米。井身深8.2米,由400来块红石砌成。井边设置“共同一口井”的象形字型,这口井面可容十二人同时提水,可供二、三千人同时饮用。

 

5、晏氏宗谱

    《东南晏氏重修宗谱》是北宋宰相晏殊的第八子晏几道(第六世祖)主持首创修编的,把晏氏族人由北向南迁江西等地的情况,世族的繁衍生活的状况,以及朝廷对晏氏的恩遇等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载,是难得的原始历史资料。后经第八世祖敦复公,第十三世祖师吉公、秀公,二十三世祖文辉公,二十九世祖成玉公,一共六次续修始成今日之谱。历经宋、元、明、清传承至今,已近千年。给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也是给晏氏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此谱的首卷有晏墉公、延昌公、晏殊公、敦复公、绍休公、桂山公、稽古公、怀泉公、斯盛公等十六先世的像图。其中北宋宰相文学史上婉约派词人晏殊是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后有屋基图,画有晏世祖辈在沙河、临川(今进贤)长山、靖安古乐、吉州庐陵中溪、吉安庐陵山前、南昌漳溪、南昌辟邪、南昌沙港、新昌口溪、新昌堆峰等地的屋基图。此后画有晏世祖埋葬之地的茔图若干幅。以上三个方面的图都有历史说明注释考证的研究价值。

    该宗谱中记有皇帝诰勅诏书,大量记载了皇帝对晏氏家族的恩宠。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十一月,一连下了五道追赠诰和追封诰:《元献公曾祖追赠诰》(延昌公)、《元献公祖追赠诰》(郜公)、《元献公父追赠诰》(固公)、《元献公母追赠诰》(吴氏)、《元献公妻孟氏追封诰》。宋仁宗一个月内就对晏殊下了五道追赠追封诰,生动地有力地说明了对晏殊一家四代五口人恩宠有加。这也说明了晏殊在朝廷不仅位处重臣的位置,也明示了晏殊定然有骄人的历史政绩。

    谱中有重要内容是《分迁志》,是晏氏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历史依据。

    现存《东南晏氏重修宗谱》,共四套,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版本,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孤本。

 


分享按钮>>【万氏家谱源流】宁夏中宁万姓探源
>>【师氏网新闻】永远的师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