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从家谱记载印证一段真实历史记载的缺失(晏丑第考证)

    中华晏氏网 2013年11月10日 晏金洲


——高邮晏氏始祖晏丑第都指挥官考证 

2013年11月10日  晏金洲

我自2009年考证高邮晏氏始祖资料以来,经过近5年查阅了全国300多部各省、府、县志、以及明实录、漕运通志等大量历史文献。现在将前几次考证的情况再做一次分析和总结。

对于家谱研究,我是从2009年开始接触家谱学的,在工作之余研究家谱学,不仅可以发挥我对于文史方面的爱好兴趣,还可以增长国学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从一开始研究家谱,感觉无从下手,回顾这几年的考证,研究思路逐渐开始清晰起来,根据自己掌握的原始信息资料和祖辈口传信息作为线索进行考证。

首先是确定高邮晏氏始祖晏丑第生活的年代,是最根本的第一步。第二步考证都指挥官职。第三步要考证明朝前期的历史文献。最后综合考证,才能得出基本正确合理的结论。再次综合考证如下:

一、《久敬堂晏氏宗谱丑第公世系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世系推算研究

由于高邮晏河晏海银家保存的家谱在文革中丢失,幸好谱系图完整的保存下来了。从始祖晏丑第传至现在已历二十二世,十八世以上世系仅列直系,旁系祖先略,采取嫡脉单线上溯的方式所构成,同时参考全国其他姓氏家谱一代人年龄范围在25—33岁之间,取平均30岁一代人,基本符合历史进程和人类繁衍规律。经过精确推算家谱世系,晏丑第大约生于元末明初之际,大约1361年左右。根据四川《内江晏氏家乘》记载:“据其他家谱晏荣,永乐举人,籍贯不详”,经查阅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晏春林会长所收集的全国300多部晏氏家谱,目前未发现其他家谱中有永乐年间考中举人名晏荣的人。 只有高邮晏氏族谱中的晏丑第生次子晏荣,经推算基本生活在永乐年间。同时我祖父也告诉我们说,我们上代也有考中秀才(指举人)的,具体哪一代人,什么时候由于没有家谱文字记载,只有世系图中的祖上名讳记载,所以只能从其他家谱资料中印证这个说法。

高邮久敬堂始祖晏丑第世系推算出生年代如下:

始祖【约生于1361年】:晏丑第约出生于元末明初1361年左右。妻俞氏封夫人,生二子,长子晏福,次子晏荣。

第二世【约生于1390年】:

晏福(约1390—?),妻赵氏,生二子:晏子原、晏子英。

晏荣(约1400—?),妻钱氏,生二子:晏通荣、晏通恩。

第三世【约生于1420年】:

晏通荣(约1430—?),妻卢氏、施氏。生一子:逊芝。

晏通恩(约1430—?),妻陈氏、李氏。生一子:正芝(无传)。

第四世【约生于1450年】:

晏逊芝(约1460—?),妻王氏、刘氏。生五子:晏国祯【长房大宗】、晏国声(生子汝权,无孙)、晏国宾【二门宗谱】、晏国用(生子宿,无孙)、晏国华(三门分谱)。

【说明:从第四世起,第一次分谱分为三个支即长房大宗、二门、三门。长房大宗和三门家谱世系另立分谱,今未详。】

第五世【约生于1480年】:

大门分谱(长房大宗)——晏国祯(周氏)支系生一子晏双槐(妻薛氏)。(第六世)双槐公生六子:(第七世)晏坤元、晏漉元、晏庆元、晏新元、晏文元、晏浴元。

二门宗谱【系作者晏金洲祖上世系,属二房】:晏国宾(约1490—?),妻叶氏,生一子:晏宸。

三门分谱:三房——晏国华(妻杨氏、周氏)支系:生一子晏汝敬。(第六世)晏汝敬生四子:(第七世)晏泰渠、晏昭渠、晏养渠、晏小渠。

第六世【约生于1510年】:

晏宸(约1520—?),妻杨氏,生四子:长子晏晓营,次子晏槐营,三子晏凤营、四子晏恩营。

【说明:从第六世起,二门第二次分谱,将二门家谱分为四门,其中四门无后。实际存在三门即大门、二门和三门。大门和三门家谱世系另立分谱,今未详。】

第七世【约生于1540年】:

晏晓营【大门:世系另立分谱,未详】,妻赵氏。

晏槐营(约1550—?)【二门:系作者晏金洲祖上世系,属于二房中的再分谱小二房】,妻张氏,生二子,晏毓华、晏毓吾(子:晏生芝,无孙)。

晏凤营(三门:另见分谱),妻王氏,继配杨氏。生一子,晏魁吾。

晏恩营(四门:未详),妻吴氏。

第八世【约生于1570年】:

晏毓华(约1580—?)妻邢氏,生五子:晏忆魁、晏茂魁、晏如魁、晏茂华、晏如华。

第九世【约生于1600年】:

晏如魁(约1610—?),妻邵氏,生四子:晏大生、晏奇生、晏坤生、晏旭生。

第十世【约生于1630年】:

晏奇生(约1640—?),妻邵氏,生三子:长子晏公和,次子晏公畏,三子晏公献。

第十一世【约生于1660年】:

晏公和(约1670—?),妻李氏、郭氏、陆氏。生二子:晏育万、晏扶万。

第十二世【约生于1690年】:

晏育万(约1700—?),妻许氏,生三子:晏平显、晏平仁、晏平文。

第十三世【约生于1720年】:

晏平仁(约1735—?),妻徐氏,生三子:长子晏柏林,次子晏德林,三子晏顺林。

第十四世【约生于1750年】:

长房晏柏林(约1770—?),妻卜氏,生子晏芝山。

二房【作者晏金洲祖上世系】晏德林(约1790—?),妻谢氏,生二子,长子晏芝秀,次子晏芝龙

三房晏顺林,妻丁氏,过继重孙。

【说明:从第十四世起,二门中的晏平仁生三子,又分为三房,仍合谱记载,主要后代居住地在晏小庄、晏大庄。】

第十五世【约生于公元1780年】:

晏芝山(约1800—?),妻王氏,生一子:晏序

晏芝秀(约1820—?),妻居氏,生一子,晏元汉。

晏芝龙(约1830—?),妻徐氏,生二子,晏元喜、晏元吉。

第十六世【约生于公元1810年】:

晏序(约1830—?),妻查氏,生一子:晏裕庆。

晏元汉(1846-1923)妻黎氏,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卒于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八岁。生三子:长子晏裕珍,次子晏裕祥,三子晏裕发。

晏元喜,妻徐氏。

晏元吉,妻王氏。

第十七世【约生于公元1840年】:

晏裕庆(约1855—约1926),妻袁氏、卢氏,生一子:晏福芝。

晏裕珍(1879—1925),妻黎氏(表亲),生于光绪五年(1879)七月二十五日,卒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初七日,享年四十七岁。生三子一女:长子晏福海,二女(哑)、次子晏福堂(长),三子晏福泉。

晏裕发,无传。

晏裕祥,妻周氏,生一子,福余。 

第十八世【约生于公元1875年】:

晏福芝(1883—约1948),妻纪氏(1887—1956),生一子:晏海银。

晏福海(1908-1974),享年六十七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党员活动,去世时高邮县周山人民公社党委开追悼会。无嗣,次侄入继。

晏福长(1911-1958),享年四十八岁,无传。

晏福余(1911-约1984),文革期间由上海市区下放迁居安徽省郎溪县幸福乡。葬于安徽郎溪县幸福乡。生二子二女,长子晏海华,次子晏海祥。

晏福泉(1921—2008),生于中华民国十年辛酉(1921)九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年戊子(2008)五月二十四日寿终,享年八十八岁。妻卞宝英,生三子一女,长子晏海潮,次子晏海楼(为晏福海嗣子),三子晏海秋,一女晏海凤。

第十九世【约生于公元1910年】:

晏海银(1923.3.3—1999.1.28),字益丰,妻秦鹤英(1922.9.7—2003.1.6),生一子,晏松山。

晏海华(未详)生二子。葬于安徽省郎溪县幸福乡。

第二十世(约生于公元1935年):字派“正(振)、金”

晏松山(1940.12.4—2002.11.4),妻李国青,生二女一子,长女晏遂情,二子晏遂林,三女晏遂英。

第二十一世(约生于公元1960年):

字派 “遂”

第二十二世(约生于公元1985年):

字派 “世”

考证结论:晏丑第出生于元末明初,生活于明朝前期,如果不准确确定晏丑第的生活年代,就无法考证他的都指挥官职。

二、晏丑第官职——都指挥官

根据据高邮《晏氏宗谱总支系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谱记载官职为“钦命都指挥官”,经查《明实录》和《漕运通志》记载,可以确定为明朝前期官职。查明史、明实录、明朝武职选簿记载,明朝兵制记载:明初洪武八年(1375)十月,朱元璋下令,改行省都卫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正二品】1人,都指挥同知【从二品】2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4人。我查阅了明朝前期实录,记载都指挥的一般多指都指挥使,明朝后期一般多是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明朝永乐后,由于永乐皇帝要犒赏功臣,行省都卫指挥使司封都指挥使的不止1人,各省署都指挥使的较多。

明朝前期把总多以都指挥担任。

推测之一:晏丑第为沿海备倭都指挥。

明初,为了有效地组织沿海卫所军队进行海防备倭斗争,明政府在东南各省设有山东、扬州、金山、浙江、福建、广东共6个总督备倭都司。金山和扬州总督备倭都司在江苏,浙江总督备倭都司在定海,福建总督备倭都司在福宁,广东总督备倭都司在东莞。查《金山卫志》,未查到有关于晏丑第的记载。那么晏丑第有可能为海防把总。

抗倭海防把总:如曹学佺《海防志》:闽有海防,以御倭也。国初设卫。初,沿海地方自福宁到清漳南北、浙粤之界为卫凡五,为所凡十有四。仍于要害之处立墩台斥堠,守以军,余督以弁职,传报警息。凡以防倭于陆,又于外洋设立寨游。寨之初设有三:烽火、南日、浯屿、续增小埕、铜山为五寨。领以把总,用武科会举及世勋高等,题请升授。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谓之钦依。------南澳一游,间于闽粤,亦以钦依总之。顷题、海坛、元钟改授钦总以重事权。”

推测之二:晏丑第为漕运把总都指挥。

漕运总兵终设于永乐元年,永乐十三年曹军建立后,增设参将协理,宣德二年又设副总兵。总兵官镇守淮安,提督各运司卫所旗军兑运交纳,同时负责“抚辑军民、修治城池,遇有盗贼生发,随即调兵围剿”。总兵官原为世袭,宣德后多为流官担任。总兵下辖把总,把总多为都指挥担任,主要负责督促各指挥、千户、百户、选补旗甲,负责修造船只等事务。

据明嘉靖《漕运通志》记载“总督漕运总兵官一人。永乐二年,设总兵、副总兵,统领官军海运。后海运罢,专督漕运。天顺元年又令兼理河道。协同督运参将一人,天顺元年(1457)设把总十二人,南京二,江南直隶二,江北直隶二,中都一,浙江二,山东一,湖广一,江西一。把总官多都指挥或都司,或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者,夫以百四十卫之官军而分隶于十有(十)二人,计所辖则万夫也,非贤而能者孰与此哉!故自设官以来,世远人亡,莫悉究其名氏,姑著其衔以俟名世者。据明朝隆庆《高邮州志》记载:“(高邮)卫官陞调罪废不常,今惟据见任者表之。”可以印证明朝嘉靖《漕运通志》中关于漕运把总的记载缺失确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记载。

钦命即皇帝的诏命。查证《明史?选举志三》:明代武将之除授由兵部武选司掌管。高级将领须经会推产生。总兵、副总兵有缺,会推二人,皇帝从中选定一人。其下参、游、守等官的最终任用权都在皇帝手中,如各边守备、提调等官的产生俱要经过“钦依”。 

根据族谱记载“俞氏夫人”,可以确定丑第公官职应为正二品(或从二品)。查证《明史》职官志记载:【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明朝“从二品”以上官员妻子才可以称呼“夫人”。

【考证结论】: 

综合以上四项相互印证,确定晏丑第官职应为明初(正二品)都指挥使或(从二品)都指挥同知官职。

三、从家谱记载印证一段真实历史记载的缺失

1、长毛造反实际指“靖难之役”

通过近5年的查找文献,对于明朝初期正二品(或从二品)的都指挥使(或都指挥同知),明朝文献档案和各省、府、县志均未见记载,经考证晏丑第的生活年代为明朝洪武建文年间。祖上口传应长毛造反来高邮,实际指“靖难之役”。

2、明朝建文帝被革除

建文为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399年至1402年,前后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明成祖朱棣以谋篡登基,为掩盖其篡位事实,塑造即位合法性,抹去建文朝影响,遂革除建文帝,并销毁建文朝相关资料,编造和歪曲建文朝相关史事,使有关建文朝历史的真实记载严重缺失,致使后世正确认识建文朝产生障碍。

明代建文朝在明代史籍记载中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之处,除了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藩王身份谋篡侄子建文帝皇位之外,更主要在于有关建文朝的史籍,官方记载和私家撰述在内容上是大相径庭,一方固然是大肆歪曲和诋毁,另一方却是百般维护和颂扬,让人真伪难辨,而建文朝的很多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尤其是有关建文帝的下落问题,更成了明史上的遗案。数百年来,总说纷纭,屡屡成为史学家们的热门话题。为什么有关建文朝的情况会弄得如此错综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朱棣即位之后,即革除建文朝,销毁建文朝原始档案资料,并篡改和编造有关建文朝相关史事。这种革除行为使有关建文朝的历史真实记载严重缺失,尽管后来随着党禁、文禁的松弛,明代史家不断努力,使这一状况发生了很多的改观,但是很多建文朝历史史实已不可得见,其损失已成千古遗憾。

基于此,我查遍明朝文献,都无法查找到有关于晏丑第都指挥官的任何记载信息。作为明朝早期的正二品都指挥使,都要经过皇帝任命的,明实录和地方文献不可能没有记载,这个家谱记载实际上印证了明朝建文朝这四年真实历史记载的缺失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明成祖是中国历史唯一造反获得成功的藩王,主要原因还是建文帝没有帝王的手段和谋略。

【考证结论】: 

晏丑第都指挥官应该为建文皇帝任命的,由于明成祖封杀篡改了洪武朝历史和革除了建文朝历史,所以根本无法查到有关于晏丑第都指挥使官职的记载。

四、高邮晏氏家族相互印证明清两朝发展历史

高邮晏氏家族自始祖晏丑第于明朝初期肇基高邮州大运河界首古镇晏河村以来,已历22世。通过统计分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所修的《高邮久敬堂晏氏宗谱丑第公世系图》家谱1-18世户数统计综合分析,根据中国历代户口数据统计分析,大约每户平均为6口人,估算晏丑第后代人口截止公元1900年约3000人左右。

高邮晏氏家族世系户口对比分析表

从上表统计分析,可以印证高邮晏氏家族记载的真实性,通过研究明清两朝人口数量,同时也印证了明朝、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历史。

五、考证结论

     经过5年来的考证,结合四川内江家谱记载晏荣为永乐举人,并推算晏丑第的世系年代,晏丑第应该为元末明初出生,以军功获得洪武或建文皇帝的钦命都指挥使【正二品】或都指挥同知【从二品】。

 

【参考文献】

1、《明史》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2、明嘉靖《漕运通志》。

3、曹学佺《海防志》。

4、2006年1月第22卷第1期望北京大学学报《一段历史真实记载的缺失》潘忠泉。 

5、《明实录》。

6、乾隆《淮安府志》卷之九 漕运 记载。 

7、隆庆《高邮州志》。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