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殊和他的宜丰宗亲

    中华晏氏网 2014年4月25日 宜春新闻网


 晏殊和他的宜丰宗亲

                                                    ——李忠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谥元献,北宋婉约词宗师,官至宰相。他虽然是抚州临川人,祖籍却是宜丰,宜丰晏氏是他的近支宗亲。据宜丰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清康熙乙巳(公元1665年)版《新昌县志》载:“相公堆,二十八都(今花桥)县东六十里。宋晏殊幼时戏此,故名。”该书《古迹》中又载:“晏元献祖宅,二十都(今棠浦),元献晏殊字也”(“字”的本义是在房子里生育孩子,这里指房子)。清末民初出版的《盐乘》亦载:“晏元献生于新昌(今宜丰),后徙临川,未知采自何人之说?心窃怪之。”此史料虽待考,但并非空穴来风。宋、明、清时期,宜丰晏氏曾4次与临川晏氏合修族谱,后因人口大多才各自分修支谱。

  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山东青州(今山东临淄)的晏墉(公元835—891年)举进士,列第十二名。初任浙江金华主薄,唐僖宗时(公元874—879年)迁任江西观察判院。任满将离时,百姓极力挽留,又恰逢黄巢起义军转掠山东、江西等地,无法返回山东故里,于是选择在高安县太平乡二十八都花桥(今宜丰县花桥乡花桥村晏源自然村)定居,子孙蕃衍昌盛,分迁至我国东部、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江南各省尊晏墉为晏氏始祖,称其肇基地为“晏源”,取“晏氏之源”之意。

  晏墉的儿子晏延昌,娶邻乡同安的张氏为妻,后梁时迁抚州临川门家巷,在沙河立宅,生晏郜、晏邵。晏郜有八子,第二子晏固即晏殊之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14岁参加殿试,宋真宗赐其同进士出身。历任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官拜宰相。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名臣均出自其门下。著述颇丰,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等存世。幼时,晏殊曾随长辈回晏源拜祖,这才有了“相公堆”的记载。

  晏殊的叔公晏邵在筠州(今高安)做小官,遂将家从临川沙河回迁故里晏源,又先后迁蟹溪和沙塘(均在今宜丰县棠浦镇沙塘村境内,蟹溪后称蟹坑)。晏邵五世孙晏德华,宋时从沙塘迁寨溪(今棠浦镇姚家村寨里自然村)。宜丰晏氏聚居区主要在棠浦、新庄两镇,而棠浦境内主要分布在姚家村寨里和沙塘村的沙塘、龙角垣、蟹坑、陂头、老爷里、东陂岭下、况家等自然村。

  明朝洪武间,沙塘村的晏评七迁往天德乡(今新庄)口溪创基,清朝初,八世孙晏振隆再迁梅墩(今新庄镇口溪村新居晏家自然村)。今口溪村的口溪、港水、凌上、新居晏家、老圩咀等自然村为新庄境内晏氏聚居区。

  宜丰晏氏俊彦辈出,代有英才。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新安的晏大烈(字功甫)中进士,成为宜丰晏氏第一位进士。明永乐岁贡、文林郎晏明远,官广东雷州府徐闻县知县。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皇室开恩科,新安晏韬元中武举。他文武兼备,著有《蓄德录》等。清道光间,官湖南岳州守备,乡人尊称其为“老爷”。回乡后从沙塘迁出另立新居,即现棠浦镇沙塘村“老爷里”自然村。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天德晏公式(字槐卿)举进士,先后官广东即用、开平知县。其他还有淮安同知晏天相、凤阳知县晏周显、咸宁主簿晏良杰等。

  宜丰晏氏宗亲中的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新安晏子政之妻纪氏,是清顺天举人纪岱云之女,天资聪慧,从小熟习诗词韵文。十九岁那年,丈夫在京师逝世。年轻无子,守节不嫁,侍奉公婆。回新安老家后,婆婆去世,公公在外做官,小叔子晏嘉宾(字鸣盛)才三岁,她既当爹又当妈,将其拉扯大。稍大即授以《经史文选》、《唐宋人集》等。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晏嘉宾中举人,为明、清两朝新安晏氏中唯一的举人。纪氏54岁去世,所著《诗兵》散失,旧志载其《别后忆母》,云:“病多渐识君臣药,别后愁看姊妹花。今日思亲劳远望,五云多处是京华。”又有句云:“无语低头有所思,许多愁苦寸心知。问我乡心向何处,西风黄叶夜灯时。”

 


分享按钮>>揭秘成都最早的“出租车”
>>【康氏贺电】恭祝中华康氏二O一四年工作会议圆满成功!